“讀”、“議”之後,隨著學生在知識方麵的積累,引導他們把學到的一些知識、技巧運用到課堂作畫中,這是整堂課教學效果的鞏固提高階段。在“練”時,教師始終處於輔導地位,及時糾正學生在作畫中所出現的差錯。如在作畫《小路》時,圖中的彩雲,學生雖然在形象思維中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是對於圖中的兩朵彩雲為什麼色彩不同,彩雲又是著什麼顏色等問題,還需要教師在示範作畫中解決。因而,在示範作畫中,用藍顏色加水,讓其在紙上自然滲化,並在未幹時滴點紅色,就形成了一朵彩雲的方法,讓學生說說藍色中加些紅色變成什麼色?並要他們按照濕畫法的作畫步驟練習。這樣,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畫的情趣,通過練,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進了知識。
第四步:測
就是平時所說的檢測,包括老師在平時課堂中的提問、口答、板畫等,它貫穿於“讀、議、練”的每一個環節。在“讀畫”中,為了檢查“讀”的效果,教師需不斷地進行抽查;“議”的時候,主要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交流,出示概念及名詞解釋和作畫步驟,並指名學生複述圖意;“練”的過程中,展示出學生作品,由學生自己“讀畫”、講圖意,相互評畫,所有這些,既看到了學生平時作畫的實際能力,又收到了“雙基”教學的效果。如:在教學《小路》這課時,引導同學們討論這樣幾個問題:
1.全畫用哪些色彩A、三原色、三間色。B.三間色的調配方法。
2.這幅畫屬於什麼畫法A.幹畫法B.濕畫法>不同點3.主要對象擺在什麼位置A.視平線上與下有什麼變化B.視平線對風景畫起了什麼作用這些問題緊緊地圍繞了教材的難點與重點,學生的思維隨著問題的展開得到開拓,並在練習作畫中得到了證實。
再則,期終的總檢測,由於平時加強了檢測,使學生積累了相應的知識,掌握了相應的技巧,避免了期末的總複習、總“算帳”。在檢測中,可以不受教材前後順序的限製,分類進行。卷麵的內容、範圍可以限製於平時學的知識及課堂上作的畫,其比例可側重於某些必要的知識方麵。例如:第十冊(部編教材)美術期終檢測,可這樣安排:總體比例分為兩大類,即基礎知識與基本繪畫,而基礎知識方麵,有知識性的填充,術語解釋,圖例錯誤的判斷等,共占60%,繪畫部分占40%,試卷中,不但有六麵體的作畫步驟圖,還要用濕畫法或幹畫法進行塗色練習。通過期終檢測,再與平時成績相結合,概括出學生的實績。
實踐證明,“讀、議、練、測”“四步法”作為一個整體,統一於教學過程之中,它能使小學生學習美術成為既是接受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發展自己的審美能力,提高形象思維力的過程。
美術三步教學法嚐試
小學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美術教學與專業學校的美術教學目的不同。小學是基礎教育,麵向全體學生提高國民素質,應以熏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感受和愛好,培養審美情感、審美能力,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為目的。
目前小學美術教學中有以下幾種現象是脫離小學美術教育目的的:一種現象是把美術課當作可有可無的“副課”,在分配課務時,哪個老師課務不足就加幾節美術課湊數,有的教師為了應付統考,常常把美術課改教“主課”;另一種現象教學無目的無計劃,上課時小黑板一掛,讓學生臨摹;還有一種現象是隻重視繪畫技法指導,忽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陶冶學生情操,發展智力,把專業學校的美術教學方法搬到小學美術課中來。
從麵向全本學生進行美育的教育思想出發,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探索著采用“三步教學法”
,即激發興趣,指導方法,訓練能力三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激發興趣。傳統的美術教學也從啟發談話入手,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而主要力量放在指導方法和作業訓練上。“三步教學法”的激發興趣這一環節把培養審美情感和培養表現美好生活的自覺性作為重點。我在課堂教學中常采用這樣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