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技能教學(4)(3 / 3)

2.設疑導課法

在上第一冊創作課《我的家》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分別回憶自己的家是什麼樣的,然後分別講出自己的家和別人的家有什麼不同。課一開始設立這樣的疑難問題,學生會更主動地思考。

以手工課“剪花瓶”為例,為了集中學生注意力,采取故作神秘的方法,把真的花瓶用一塊布包好,在講台上展示,並提問學生們,“你們猜一猜這塊布裏邊包的是什麼東西呢?”當學生正在爭論不休時,立即把布揭開,神秘的東西展現在眼前,運用這種方式,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出示了課題,這裏主要是恰當的利用了小學生好奇心強的這一特點,快速地把學生引導到教學內容上來。

3.觸覺導課法

眼睛是人的第一視覺,手是人的觸覺器官,生活中的盲人主要靠觸覺來感知世界。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模仿盲人的樣子閉起自己的雙眼,到講台上來用手觸摸教師書包裏是什麼東西,經過幾個學生的觸摸,讓學生感知實物的形狀、質感,最後分別把它們按自己的感覺畫出來。

例如:在上第二冊“秋天的果實”一課時,在填色之前,我先把實物放在兜子裏,像西瓜、桔子、蘋果,並分組讓學生來摸,隨後分別說出果實的形狀、顏色、味道,這樣上課學生會更感興趣。可以增強學生的感知性,在他們的大腦裏留下一個實實在在的印象,讓他們更容易把握自己要畫的實物線條。

4.配音導課法

根據教材第二冊“我喜歡的動物”創作一課,課前將需要的聲音錄在磁帶中,一上課放給學生聽,如獅子、小貓、小鳥等動物發出的不同叫聲,然後提問學生這都是什麼動物的聲音?

學生一一作答,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這種作法主要利用人的聽覺引起興趣,產生聯想,同時使孩子們生動活潑的天性在美術教學中充分的體現出來。

總之,導課形式,既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靈活運用,又要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去掌握,不論是臨摹課、寫生課,還是欣賞課、手工課、創作課,教師不應光重導課形式,脫離內容,應形式和內容統一起來。體現出美術課的特點,使每一節課做到“實、活、精”

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美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的特征是以美感人,以情育人,使人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又能分清美醜,辨明是非,淨化靈魂,陶冶情操。

根據《大綱》的要求,我抓住學生年齡小、知識閱曆淺、抽象思維差,但形像思維卻較發達這一特征,備課中根據各年級不同情況,從設計教案、鑽研教材到整體安排,始終把各冊教材中蘊含的思想教育因素與教學訓練重點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以興趣為先導,以技能為重點,以美育為主線”的課堂教育目標,在轉化為“新、奇、樂”的外在表現形式時,激起學生一種本能的追求,運用詼諧親切的語言,強化美術課的藝術性這一特殊要求,並把美術與手工結合在一起。《美觀的花牆紙》的教學就是這樣進行的。

這節課我與學生互問好後,齊做自編的《巧手操》。在“我有一雙小巧手,上麵十個巧指頭,高矮不齊五兄弟,團結又合作,樣樣都會做。今天的美術課,靠它來合做,比比誰的小手最靈活!”這樣,一上課便形成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增強了孩子們自信心,並對他們進行了“勞動創造美”的啟蒙教育,為本課學習設置了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