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我保健教師的健康與保健(2)(1 / 3)

悠揚悅耳的樂曲能使人心曠神恰,消除疲勞,亦是促進健康的環境因素。如音樂作品的振動頻率在10-20000赫範圍內,而酶在人體內進行催化過程也有類似頻率,因而音樂可刺激人體分泌酶和激素,調節血壓與神經興奮強度,故有促進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和治病的作用。如苦於不寐的患者能在柔和的旋律中漸漸進入夢鄉;狂躁不安的病人能在輕緩的樂曲中恢複穩定的情緒;患有病痛的人能在悠揚的歌聲和樂曲中逐漸忘卻病痛,可促使疾病日趨痊愈。還有讓運動員在賽前聽一些音調和諧,節奏緩慢的樂曲,可取得較好成績。

雜亂煩人的噪聲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引起失眠、疲勞、頭昏、記憶力衰退症狀。為此,國家規定了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白天為45-70分貝,夜間35-55分貝。而鬧市交通噪聲為80-90分貝,噴氣式飛機噪聲130分貝,工廠機械聲80-120分貝,施工打樁機噪聲為105分貝,紡織廣織布機噪聲110分貝。家庭電視機、縫紉機噪聲50-80分貝,夜間有60分貝噪聲就能使70%的人叢夢中驚醒。因此,聲音對人體的影響有雙重性。老師請保護好嗓子每位教師都願有一副好嗓子,因為洪亮而富情感的講解,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好的作用。然而,由於教師每日用嗓時間長,音量普遍較高,加上有的老師不了解正確的發音方法和嗓子的保護方法,致使不少老師患有聲帶和咽喉疾病,既影響教學效果,又不利於身體健康,應引起重視。預防聲帶疾病,保護嗓子,首先要注意發音方法。發音時、盡量用腹式呼吸;少用胸式呼吸:同時,音量宜高低適度。女教師在經期,尤其是在月經來潮的前夜和第一、二天,應注意減小音量,防止用嗓疲勞而聲帶充血。可時常走下講台,學生課桌中間來回走動講解,這樣有利於保護嗓子。其次,應經常保護咽喉清潔、濕潤。課前課後可多喝些溫開水、淡茶水,並經常以淡鹽開水漱口,也可用胖大海泡開水代茶喝,這時預防咽喉炎、防止聲音嘶啞有很好的作用。再次,應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如科學合理安排休息時間,戒除煙酒,不吃過冷,過燙、過辣及過鹹食物,避免咽喉受到強烈刺激,這有利於保護嗓子。平時應注意加強營養,堅持體育鍛煉。如堅持每天做操,或跑步、打太極拳、球類運動等,可增強體質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鍛煉時,要用鼻呼吸,不要張口呼吸或邊鍛煉邊說笑,以防冷空氣直接刺激咽喉。平時要注意預防感冒和咳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也至關重要。嗓子的好壞與人的心理狀態有密切關係。因此,教師要注意加強心理保健,努力控製和調節自我情緒,不要因為學生做小動作等而大聲訓斥、聲暴如雷,應培養自己以最佳心態施教。此外,如出現咽喉疼痛、充血和聲音嘶啞等症狀時,應及時注意聲帶休息,進行消炎和治療。如口含潤喉片,也可用筍片煮汁含漱,或用竹筍100克切片蒸熟服用。一日2次。在平時,常以蜂蜜加適量開水衝服,有清熱、消炎的潤喉作用。教師應學會科學用噪在人的四個發聲器官中,激發器官--聲帶,是最為重要的器官,它極為嬌嫩,如果使用不當,極易造成損傷,就會出現聲音嘶啞或失聲,所以教師應學會科學用噪。

一、注意保護教學環境的肅靜。教室不宜過大、講台不宜過低,教師應保持在課堂安靜的情況下進行講課,不要與學生的說話聲相抗衡。

二、加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技巧,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這是教師減少用噪的最好辦法。

三、平時講話聲不要過高,應保持平靜心態,不要過急過快,不要提高嗓門大聲喊叫。如患了呼吸道疾病時,一定要到醫院及時治療。

四、注意加強身體鍛煉,預防感冒。傷風感冒易使粘膜發炎,此時若繼續用嗓,就會使病情進一步發展,形成慢性喉部疾患。

五、定期檢查身體,注意全身健康狀況。一個人的嗓音好壞,受整個發音器官功能、發音方法和全身健康狀況幾個方麵因素的影響,平時不僅要學會保護噪聲,還應掌握一定的科學發音方法,多做深呼吸、多注意用高位置的聲音來講話,還應注意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咽炎、慢性鼻炎、鼻竇炎,扁桃體炎都會影響嗓音。

六、女教師在每次月經來潮的過程中,應盡量少用嗓音,以免造成聲帶損傷。

七、講課用嗓後或激烈運動後不宜飲用過冷的水。這樣會使擴張的血管劇烈地收縮,引起病變。平時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煙、酒不宜過量,盡量少食用帶有刺激性的食物。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從藝以來十分重視過嗓音的保護,曾給我們留下了概括性保護嗓音的名言:“精神暢快,心平氣和,飲食有節,起居以時,寒暖當心,勞逸均勻。”他的經驗之談,值得我們認真借鑒,學會科學用嗓。

用腦也須養腦腦力勞動者,其大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腦供血緊張度增加、腦供血明顯不足均時常發生,因此,易患頭暈頭昏、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精神錯亂等神經性疾病。近來,科學家們建議,對於腦力勞動者來說,平時除了強化自我保健意識、完善自我保健措施外,還需做到下列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