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心常摩現代醫學證明,人的腳掌上密布著許多血管,腳掌上無數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刺激腳掌能使末梢神經敏感度增強,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功能得到調節,使人感到腦部舒適輕鬆,有利於消除疲勞,改善睡防治疾病的效果。腳要勤動,從生理角度說,多走路不僅能健足,而且對人體各器官係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使之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心髒跳動緩慢有力,肺活量大,特別能增強下肢肌肉的力量。同時,由於走路時隔肌上下運動加強,加上腹壁肌肉運動對腸胃起到按摩作用,故還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內分泌功能,預防感冒等多種疾病。腳應保暖人的雙腳表麵溫度為28℃至33℃時感覺最為舒服,而降到22℃以下時,就易患感冒等疾病。腳病早治常見的腳病有胼胝、雞眼、嵌甲、蹠疣、足癬、甲癬、皸裂、凍瘡、骨質增生等,這些疾病均有相應的醫治方法,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力爭早日痊愈。腳須適履許多足病是由於穿鞋不合適造成的,如雞眼、蹠痛等。雙足往往左右不一,而且在一天之內有一定的波動,春夏秋冬四季也有異同,提足與著地承重時足的大小改變更大。
適度疲勞對健康有益疲勞是指持久或過度勞累後引起機體不適和工作效率減退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是由於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後,能量供不應求,於是體內肝糖元或肌糖元便分解供能。糖元分解後的廢物乳酸,在體內堆積,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血管擴張,於是,機體產生肌肉痛、四肢無力等感覺。其實,這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有人認為疲勞是一種病理狀態,對身體有害,這是一種誤解。一般隻要采取動靜結合,適當休息,即可消除。
從生理和年齡方麵看,女性比男性容易出現疲勞;年輕人易疲勞也易消除疲勞,而老年人則相反。
有些人害怕疲勞,惟恐疲勞會加重或誘發疾病;也有些人擔心疲勞會使能量消耗增大,於是很少活動,但往往仍感到很疲勞。這正是因為減少活動而使新陳代謝降低,能量消耗少,使血中的糖元無用武之地所致。這樣,不僅影響食欲,而且會使糖元轉化成皮下脂肪。由於肌肉缺少活動,肌肉中的肌糖元無需分解供能,從而肌內儲存能量的能力減弱。所以,長期缺少活動的人,稍一活動便心跳氣喘;而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糖元儲存量多,肺活動量大,大腦指揮協調統一,節省能量消耗,反而不易疲勞。
另外,還有一些人由於情緒不穩定,尤其是精神壓抑或憂慮,使腦細胞耗能過度,產生各種不適,這是屬於心理性疲勞。解除這種疲勞需轉換情緒,進行心理治療,這種疲勞如不清除,則會影響機體的生理機能,直至發生疾病。
實踐表明:人體需要適度疲勞,也就是需要一定的活動量。適度的疲勞對人體有益無害,能消耗體內多餘的能量,還預防肥胖、神經衰弱等症。
硬撐著有損健康醫學專家指出,如果硬撐著身體拚命幹,是對身體健康的一大威脅,因此告誡人們應注意在幾個方麵切忌“硬撐”。
生活起居不能“硬撐”。晚上頭昏欲睡時不要強用咖啡或濃茶刺激神經,以免發生神經衰弱、高血壓、冠心病和潰瘍病。經常憋尿可引起下腹痛,甚至引發尿路感和腎炎的發生。
身患疾病不能“硬撐著”。有的人工作或學習時,廢寢忘食,有了頭痛、發燒等不適症狀,不予重視,不去就醫,一直硬撐著去幹,以致釀成重病。
飲食上“硬撐”更有害。經常飽一頓、饑一頓,飲食上無規律,易致胃腸痙攣、低血糖,甚至昏迷、休克,經常忍饑不進食,還可能引發胃潰瘍。
身體疲勞時不能“硬撐著”。當你在勞動、工作或學習時,一旦感到周身乏力、肌肉酸痛、頭昏眼花、精神不振等情況時,就需要休息、休整、好讓疲勞消除,以利再戰。
上班族的健康術1、辦公椅健康的椅子讓你坐上去,腳底觸地時膝蓋恰好呈90度,膝蓋下方的小腿要在前伸五六厘米,如果雙腿長時間往內收,會造成血液循環不順暢。為避免背部承受太大壓力,不要坐得筆直,身體稍微往後靠,使脊椎骨自然彎曲,腰背部有椅背相靠可減少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