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我保健教師的健康與保健(4)(2 / 2)

“加”:即擴大愛好,陶冶情操。隨著歲月流逝,生活、工作的重擔使中年人的體力、精力都有所下降,易疲勞,各種疾病就會趁虛而入。因此,在工作之餘,應努力培養自己的各種興趣,如下棋、散步、養花、釣魚、跳舞及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鍛煉等。

“減”:即去掉心理壓抑,戒掉不良嗜好。這對於中年人來說尤為重要。“心胸豁達則百病除”。因此,平時應化愁緒為樂觀化抑鬱為開朗。學會並掌握控製、宣泄和排除惡劣情緒的方法。此外,中年教師還應摒棄一切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熬夜、嗜賭等,以免釀成疾病以至“雪上加霜”。

“乘”:即熱情社交,誠摯交友。這樣,會使人如魚得水。一些中年教師往往囿於工作或其他因素,疏於社交,天長日久,孤獨之感、煩躁、苦惱等不良情緒便會成為“不速之客”,找上門來。為此,平時應主動結交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多與年輕人交朋友,這對身對健康有裨益。

“除”:即祛除怒氣、怨氣等不良之“氣”,化幹戈為玉帛。在現實生活中,“逆我者”常有,不如意之事亦常有,但不可動輒怒火中燒或大動幹戈。祖國醫學認為:大怒傷身,大氣傷神。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發怒時,體內釋放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增多,使血液流速加快,血壓升高,心髒負擔加重。尤其是對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的人來說,暴怒無異於火上加油,甚至會導致嚴重後果。

中風與“六小時”腦血管意外,又稱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大類。出血性中風是指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塞,是指腦血栓和腦栓塞。腦血管意外的致殘致死率很高,已上升為人類的第二大殺手。

腦血管意外發作的六小時內是搶救的關鍵,所以有人提出了“六小時”的概念。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專家、中國醫科大學教授李紹英曾列舉了一個因為不懂“六小時”而喪失了寶貴生命的典型病例:東北大學阿爾派軟件園中,有一位四十歲出頭、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中青年骨幹。一天早上,他感到頭痛惡心,但還是挺著去上班。近中午時分,再一次劇烈頭痛發作,他仍然堅持著工作。結果,傍晚時,在又一次難以忍受的劇烈頭痛發作中,失掉了年輕有為的生命,根本沒有來得及搶救,李紹英教授惋惜地說,他死得太可惜了,如果懂得“六小時”,是可以搶救過來的。

所謂“六小時”的意思是指腦出血病人在六小時內果斷采取措施,完全可以使出血止住或出血減少,從而挽救病人的生命。人的腦血管被阻塞後,如在六小時之內得到疏通,腦細胞活動可迅速恢複正常。但一般超過六小時以後,受影響的那部分腦細胞就會因壞死而無法救活了。可惜老百姓很少知道這個“六小時”的概念。李紹英教授等醫學專家認為,在患腦血管神經係統疾病的人群中,至少應有70%的人是可以預防的。一是從生活上心理上進行預防,另一個重要的方麵,是要讓“六小時”人人皆知。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患高血壓的病人逐年上升,高血壓病人最容易發生中風,本來是中老年人常患的中風,也日趨年輕化。預防中風就要防治高血壓,而調節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是防治高血壓病的關鍵。另外,隨著生活的富裕,飲食上逐漸形成了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類的習慣,這種飲食習慣應該得到改變。專家們指出,腦血管疾病與飲食關係密切。比如,紅細胞本來是扁形的,如果過蛋白質就會把體內的紅細胞養得過“肥”,由扁變圓的紅細胞,在通過微血管時,就會把微血管堵死,發生腦血管堵塞的病症。

其次,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是有信號的。有的表現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有的則出現肢體麻木、耳鳴眩暈;有的人成天昏昏欲睡、孤僻寡言;有的人一隻眼睛突然失明,或鼻出血;還有的出現“小中風”,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說話困難、吐字不清,失語或語不達意,四肢一側無力或活動不靈,持物跌落,走路不穩或突然摔倒,甚至發生肢體抽搐跳動。凡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送病人到醫院檢查治療。在家裏如果遇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的中風病人,應記住“六小時”概念,千萬不要隨意搬動。在城市,趕快撥打“120”,通知急救中心前來救護。在農村則以平衡的方式迅速送往鄰近醫院。這樣便會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