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驗證這一研究成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麥克利蘭曾給學生們放映了一部電影,介紹了樂於交際、助人為樂的代表人物德蘭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為貧民服務的感人事跡。看完電影後,他馬上對這些學生進行了唾液分析。結果表明,甲種免疫球蛋白的數目有所增加。
加州著名內科醫生迪安奧爾尼特認為,樂於交往與疏於交往可產生不同的生化反應。樂於交往、精神愉快,血液中便會增加有利健康的化學物質,相反便會產生對神經組織及心血管係統有不良作用的另一種物質。為了求得健康長壽,應當鼓勵疏於交往的人通過自身心理調適,盡量多參與社會活動,擴大交際範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十要一要注意同誌間的友誼。哲學家培根說:“友誼使歡樂倍增,使痛苦減半”,“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與朋友在一起,使人快活,無拘無束無戒備,從而減輕心理壓力。要記住:同誌、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比任何金銀珠寶都更重要、更美好。
二要善惡分明。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能做的要積極參與,不能做的要盡力支持;而麵對邪惡,則要挺起胸膛,敢於正視和鬥爭。
三要相信人的善良本質,不要總是從壞處去推測別人,沒有一生都壞的人。
四要說真話,辦實事。說真話,辦實事會使人心理踏實而感到輕鬆愉快,而弄虛作假,相信迷信則易使人惴惴不安,成為心理健康的大敵。
五要慎“獨”。單獨一人時做錯事,往往要比在公開場合做錯事所承受的壓力大得多,所以,獨自一人時行為要慎重,不要行為不端。
六要莫嫉妒別人。嫉妒很容易使你疏遠別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實際上,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爭取。
七要少發脾氣,常發脾氣不僅會使矛盾激化,影響人際關係,也會因情緒不穩而對自己的健康貽害無窮。
八要莫論人非。閑論人非,輕者朋友、同事翻臉,重則會鬧出人命,對人對已都會增添無謂的痛苦。
九要敞開心扉。與人開誠公布、以誠相見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別人歡迎,輕鬆愉快地生活。
十要遠近兼顧。想問題辦事情,切不可顧了眼前誤了長遠,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人,收拾殘局時心理壓力更大。
保持愉快有些人的情感強烈且不穩定,常因小事而激動,而且特別容易產生不滿情緒,其原因往往是:
1、合理的要求和願望得不到滿足。譬如,要求有正當的職業,有進修學習的機會,希望有個公正的領導人,渴望有良好的社會待遇和社會風氣等。當合理的要求和願望不能都得到滿足或實現,就會產生苦悶,不滿情緒,甚至產生憤怒和對抗情緒。
2、心理容量較小。人是有理想和追求的人;但由於對社會認識不夠,常常理想化地看待世界。希望就業,升學一帆風順,渴望事事順心如意;或以完善無缺的標準去要求別人;遇到困難、挫折不能寬容,以理想代替現實,因而一旦碰壁,常因心理準備不足而大失所望。
3、認識的片麵性。有些人看待社會事物,容易以偏概全,誇大消極麵,進而產生消極情緒。例如,對社會不正之風看不慣,很氣憤,這是正義感的表現,但由於認識的片麵性,評價就發生偏頗,看不到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光明的一麵,覺得社會漆黑一團,因而產生不滿情緒。
不滿情緒是消極的,可造成心身健康的損害。因此,每個人都要學會控製、消除不滿情緒的產生:
1、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問題。要隨時想一想自己提出來的需求或觀點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合乎情理。
2、要學會全麵地觀察事物。對任何事物如能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就會看到事物的全貌;對社會的陰暗麵,如能從光明一麵去看,就會發現一些新的價值或意義。這樣,心中就會豁然開朗,精神就會振奮。
3、要有自知之明。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在生命的征途中,要有自知之明,善於對自己進行正確的估量,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辦什麼事要量力而行,不可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這樣才能心安理得,自我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