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心病要用心藥醫。與生理疲勞不同,消除心理疲勞不能光靠休息,而要從心理因素著手,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方法。轉移法。對於因遇到困難、挫折而憂愁、緊張的,要暫時擺脫困擾,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愉快的、感興趣的地方去,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參加旅遊,以放鬆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境。
發泄法。對於因遭受委屈和不公正對待的,可以把鬱結在心中悲傷、苦惱合理地發泄出來,不能長期壓抑在心上。這時,不妨找平時最尊敬或者最信任的人敞開心扉,傾訴自己的心情,從而達到心態的平衡。
升華法。對於因心頭盤桓各種雜念縈繞不去的,要把精力投入到諸如文藝、體育或者社會活動中去,培養自已美好、健康的情操,使精神得到升華。
自我安慰法。當遇到失敗和不合意時,要善於自我安慰,排遣不良情緒,盡量看到事物好的、光明的一麵。如在得失麵前多想“有得也有失”,在與別人比較時,用“人比人氣死人”來自我安慰等。
此外,要做到作息有規律,保證睡眠充足,努力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如讀書、養花等,不但使自己的精神和身體經常處於放鬆狀態,還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增強麵對生活的信心。
強忍哭泣並非明智之舉哭和笑一樣是人類最常見的表情。當人們遭受感情的創傷,如悲傷、氣憤、委屈、思想負擔過重時,會在身體內產生並積聚一些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人的身體健康極為有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痛哭一場,讓眼淚將這些有害物質排泄出來,情緒就會放鬆,心情就會舒暢。通常,人的眼睛裏都有一層薄薄的淚液,它對眼睛的角膜起著供氧和潤滑作用(因為角膜沒有血管,得由淚水來供氧)。人在哭泣時,就會產生大量淚液。壓抑自己的哭泣是有害的,可導致感情麻木,還容易引起潰瘍病及其它與精神因素有關的疾病。因此,人在極度悲痛時應當大哭一場,讓淚水痛痛快快地流出來,古代所說的“男兒有淚不輕彈”,看來並非明智之舉。對於孩子,更不應該強製他們不哭泣。孩子的哭泣不僅對於他的精神狀態起到調節和疏導作用。對於呼吸器官也是一種鍛煉。當然,如果孩子哭得太厲害或時間太長,也會有損健康,這時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使他自動停止哭泣。
一般來說,女子哭泣次數要比男子多5倍。有人認為,女人的平均壽命之所以比男人長,原因之一就是女人好流淚。她們傷心時或悲憤時往往以哭作反應,流淚後心情反倒舒暢了。
中醫學對哭泣的養生和醫療作用有過不少論述和記載,認為哭泣可以寬胸、理氣、消鬱、除悶。金代名醫張子和早就提倡用笑來治病。《儒門事親》中記載,一婦女氣鬱結於胸,痛苦不堪,張子和便鼓勵這位婦女放聲大哭,不久病愈。這便是名醫張子和的“以哭製怒法”。
所以,從健康角度來說,傷心時不必強迫自己“有淚不輕彈”。
現代健康新說歐美時興“健康三步曲”近年,歐美各國興起“FUN”(即健身、和諧、營養)的“健康三步曲”。“FUN”係英文縮寫,F指健身,要求每個家庭成員每日堅持半個鍾頭的運動鍛煉,如跑步、做操、打羽毛球、打網球、跳繩或遊泳等;U指和諧,要求每個家庭能諧相處,尊老扶幼,夫妻恩愛,定期聚會、交流、遊戲、郊遊、野炊等;N指營養,要求日常膳食既講究烹調技藝又講究營養的豐富、均衡和合理。在適當多吃魚、雞、乳、豆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同時,注意少吃高脂、高糖的肥肉、炸品、甜食,更須重視搭配蔬菜、水果,攝足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纖維。顯然,此食物營養結構比西方人傳統的“三高一低”膳食結構更趨合理。
中國倡導“飲食金字塔”不久前,上海醫研會教授們倡導的“4+1”飲食金字塔方案,引起中外醫學界的注意。其方案更適合我國國情和東方人的飲食習慣,營養均衡合理,保健延壽效益較好,是一種以平衡營養為主導的亞洲飲食模式。“4十1”飲食金字塔方案要求每個成年人每日膳食應有糧食、豆類400-500克,蔬菜、水果300-400克,乳或乳製品200-300克,肉魚禽蛋類100-200克,以上述四類食物構成金字塔狀塔身,外加一類量少、適可而止的調味品類如油、鹽、糖等構成塔尖。實施該方案既有利於改善國人的膳食結構,增強國人的身體素質,又能防止歐美式“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膳食結構易誘為心腦血管病等“富貴病”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