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促使人們更加推崇科學的生活方式。的確,一些長期以來養成的慣常做法,其實並不利於養生保健,甚至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此文特別推薦幾種更新改變傳統觀念的生活時尚,供您借鑒,願您擁有無限健康,盡享美好生活。--編者水果飯前用美體又康壽以往人們大都習慣於飯後吃一些水果,理由是有助於消化吸收,而最新研究發現與此卻大相徑庭。
美國一科研小組在對各種節食減肥方法進行實驗後認為,在每天用餐前1小時吃一些水果,是一種簡便有效的減肥方法。因為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糖類,它能在體內迅速轉化為葡萄糖而被肌體吸收,補充身體因體力、腦力勞動而消耗的熱量。隨著血液中糖含量的升高,能很快降低大腦對血糖偏低的反應。再加上水果中的粗纖維能給胃一種“飽脹”感覺,從而緩解了肌體旺盛的食欲,對飲食中的高脂肪和高蛋白質的需求量減少。而水果中的粗纖維在體內無法吸收,這就是飯前吃水果能夠有效減肥的奧秘所在。
台灣有一科學家強調,每天用餐前1小時吃一些水果對強體延壽最為有益,其道理在於水果屬生食,吃罷生食再吃熟食,體內就不會產生白細胞增高等反應,從而有利於保護人體的免疫係統,增強防病抗病能力。
如果飯後飽食時吃水果,由於食物在胃內需要1-2個小時消化後才能慢慢排出,而水果屬單糖類食物,極易被肌體吸收,並不需在胃中久留,因所含果糖不能及時進入腸道,導致在胃中發酸產生有機酸,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日久就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故此,飯前1小時吃水果最為有益。
牛奶睡前喝一夜酣睡多很多人都習慣於早晨起來喝牛奶,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近年研究認為晚間喝牛奶勝於早晨,尤以睡前喝牛奶對人體健康有益。
據醫學專家研究發現,牛奶中含有兩種過去人們未知的催眠物質:其中一種是能促進睡眠血清素合成的製造S-羥色胺的原料L色氨酸,由於L色氨酸的作用,往往隻需一杯牛奶就可以使人入睡。另一種是具有麻醉鎮靜作用的天然嗎啡類物質。可想而知,如果人們在早晨喝牛奶就會使身體過多地攝取這些催眠物質而使大腦皮層受到抑製,影響白天的工作和學習。
此外,早晨喝牛奶也不利於消化吸收。這是由於牛奶的蛋白質要經過胃和小腸分解形成氨基酸後才能被吸收,而早晨空腹情況下胃腸排空很快,牛奶還來不及消化就被排到大腸,這當然是個浪費。再說,食物中被吸收的蛋白質,隻有在熱量充足的基礎上,才能構成人體的組織。倘若熱量不足,吸收的蛋白質很快就變成熱量被消耗掉了,這無疑是大材小用。
一般情況下,通過晚餐進入人體內的鈣,在臨睡前基本已被吸收入血,因此入睡後特別是後半夜血中鈣的水平逐漸下降。由於血鈣下降促進了甲狀旁腺分泌亢進,激素作用於骨組織,從而使骨組織中的鈣鹽溶解入血,以維持血鈣的穩定平衡,此種溶解作用是機體的一種自我調節功能,但日久天長就可能成為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牛奶營養豐富,尤以鈣的含量高,且特別容易被人體吸收,如能在臨睡前喝一杯牛奶,其中所含的鈣類便可被緩慢地吸收入血,整夜血鈣都可維持平衡,從而有效地預防了骨質疏鬆。
另外,牛奶中又被發現含有對機體生理功能具有調節作用的肽類,其中有數種“類鴉片肽”,此種物質可以和中樞神經或末梢鴉片肽受體結合,發揮類似鴉片的麻醉鎮痛作用,使全身產生舒適感,有利於入睡和解除疲勞,且又不會使人成癮。
因此,有關專家指出,牛奶最好在傍晚或臨睡前半小時喝,這樣既可避免發生上述弊端,又可有效地提高睡眠質量,特別是對那些經常失眠的患者來說,晚上喝牛奶還可起到良好的助眠作用。
食量與壽命節食可以延壽,這是古今中外養生學家喜談樂道的話題,人們一日三餐中進食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影響其壽命的長與短。
古代養生家主張老年人宜“食少”,如晉代張華《博物誌》說:“所食愈少,心開逾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這與現代醫學認為多食(尤其多食高熱量的飲食)可致體重增加,人體肥胖,易患冠心病、高血壓與短壽的意思相近。《內經素問》中“飲食自倍,胃腸乃傷”指出飲食過度的傷害。孫思邈《千金要方》說:“飲食以時,饑飽得中”,說明進食應定時定量,對胃腸功能有好處。
意大利學者考納婁於1956年所著《延年健身可靠秘法》一書中曾提出“節食延壽”說,並且自己身體力行,每天隻吃固體食物360克,喝液體飲料400克以節製食量,在他83歲時還能騎馬爬山,結果他活了100多歲。有人通過細胞培養證實,給過多的營養培養基,細胞就會早熟,容易導致早衰,還有人提出“人人必須比正常減少三分之一的進食量,如果這樣做,可以使人的壽命延長。”美國科學家推論,人類如果采用“少吃”這種飲食模式,概率壽命可望增加20-30年。生理學家也研究證明,人體所需要的熱量,一般隻是想吃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營養學家認為,節食並非是越少越好,節食應在保證營養基礎上進行,既要全麵攝食,使營養平衡,又要饑飽適中,保持胃腸正常功能,在這個前提下,因人而宜地減少動物脂肪、食糖及澱粉食物,增加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目前一般認為,節食的標準以20-39歲的進食熱量為100,那麼50歲以後,每增加10歲,進食的熱量要減少10%。有人主張60-69歲的老人,其飲食熱量應比青年期降低為10%-15%,70歲以上降低25%-30%,一般60歲以上的男性不超過7949.6千焦(1900千卡),女性不超過6694.4千焦(1600千卡)。按我國人一日三餐的習慣,合理分配的方案是:早餐占一天總食量的30%-40%,中餐占40%-50%,晚餐占20%-30%,對於老年人來說,關鍵是一早一晚,早餐吃好,晚餐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