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資料還表明,節食可使人體植物神經、內分泌及免疫係統受到衝擊,可以調節機體功能,使免疫力增強,神經係統功能保持平衡。
美國著名的免疫學家華爾福特還認為,節食能使機體免疫功能在老齡時仍保持年輕化。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的研究證實,節食老人對癌症和病毒的免疫功能十分旺盛。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阿瑟·埃弗裏特博士花了25年的時間研究,指出嚴格控製飲食可以期望把人的壽命延長到120歲左右。
飲食要六宜諺雲:“民以食為天。”祖國醫學認為,飲食調和則脾胃安泰,脾胃安泰則體壯神昌。“飲食六宜”就是總結了古人飲食保健的一些生活經驗。今天看來,此論頗具哲理,不失為科學進餐健身養生的妙法。
“飲食六宜”包括:宜早、宜緩、宜節、宜暖、宜軟、宜淡。
一、宜早。晨起經一夜睡眠,胃腸空虛,此時需及時進食,而且要求保證膳食質量,方能使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學習。因此,早餐質量宜好,進食宜早;中餐要飽,但宜午前進食;晚餐更不宜太遲,而進食後不宜馬上入睡。
二、宜緩。進食切忌狼吞虎咽,要細嚼慢咽,這樣能使唾液大量分泌,有益消化,利於吸收。
三、宜節。飲食應有節製。《曾子》雲:“飲食節,則身利而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損。”特別是老年人尤其應當注意。宋代學者應當注意。宋代學者陳直有言:“高年之人,真氣耗損,五髒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德。”《呂氏春秋》上也說“飲食自信,腸胃乃傷。
“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過:“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四、宜暖。胃喜溫而惡寒,故飲食宜暖,生冷宜少。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世俗以為醐醒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說明吃生冷食物過多會傷害脾胃而致病,體虛胃疾者尤應慎重。
五、宜軟。食物軟爛,易於咀嚼,有利於消化吸收。特別是上了年歲的人,口齒不利,更不宜吃硬脆食品。
六、宜淡。食物宜淡不宜鹹,古人認為“鹹多傷心”,有句古詩說:“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近代醫學家指出:血病忌鹹,過鹹會加重心、腎病及高血壓的症狀。並主張粗細搭配、葷素相間,精調五味,不宜偏嗜一味,以適應營養平衡,增進身體健康。
食物營養含量之最含動物性蛋白質最多的是雞肉,每100克雞肉中含23.3克蛋白質。
含植物性蛋白質最多的是大豆,每100克大豆中含蛋白質36.3克。
含動物性脂肪最多的是豬板油,每100克豬板油中含脂肪98克。
含糖量最高的植物是甜菜,每100克甜菜中含糖33克。
含鐵最多的是黑木耳,每100克黑木耳中含鐵185毫克。
含鈣最多的動物食品是小蝦皮,每100克小蝦皮中含鈣2克。
含磷最多的植物性食品是炒南瓜子,每100克炒南瓜子中含磷67毫克。
含胡蘿卜素最多的是韭菜,每100克韭菜中含胡蘿卜素5.45毫克。
含維生素B1最多的是花生米,每100克花生米中含維生素B11.07毫克。
含維生素B2最多的是羊肝,每100克羊肝中含維生素B23.67毫克。
含維生素C最多是鮮棗,每100克鮮棗中含維生素C540毫克。
含熱量最高的是豆油、花生油和香油,每100克豆油(花生油、香油)中含熱量900千卡。
含鋅最多的是哈蜊肉,每100克蛤蜊肉中含鋅174.5微克。
含碘最多的是海藻(海帶),每100克海藻(海帶)中含碘3.2毫克。
十種最佳的營養食物美國的布魯斯·詹納博士關於十大營養食物的提法轟動了西方。他提出,日常食譜若以下列十大食物為基礎,那麼人們在保健強身方麵將會有頗多的受益。
一、雞(富含蛋白質)
雞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之一。雞還能向人們提代一些硫磺、磷、銅和碘。它是比較容易消化和吸收的。
二、比目魚(屬含不飽和脂肪)
比目魚富含能使血液膽固醇降低並能增強人體體質的多不飽和脂肪,能中和脂肪以降低膽固醇。
三、脫脂牛奶(富含鈣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