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名人養生萬裏同誌的健身之道(1)(2 / 3)

彼此交談中,我發現李老的養生觀極富哲理意味。他說:“每個人都希望健康長壽,我的觀點是健康第一,而且主要的是通過自我保健獲得健康。健康,自然長壽;如果隻長壽不健康,那就是‘常受罪’了!”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談養生長壽楊振寧是第一位摘取諾貝爾桂冠的美籍華人,他除了在科技領域有驚人的創舉,對養生健身方麵也有獨到的認識。讀書養德楊振寧童年時代是在北京清華園長大的,他的父親是清華大學數學係的教授。他在清華園內成誌學校上學時,成績一直很好。平時他除了看課內書外,還大量閱讀課外書。後來上大學,讀博士,去留學,搞科研,他也不忘博覽群書。他認為,讀書不僅可以增知識,長學問,博學多才,也可以防治疾病、養德健身。他說,許多疾病來源於不良的情緒和不良的品行。讀書是最好的心理療法和道德規範。讀萬卷書,等於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活百個人生,使自己精神、品行不斷進入新的境界,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有道德修養的健康人。有人說,好人無長壽,歹人活百年。其實,好人長壽的例子太多了。孔子一貫提倡道德修養,認為大德必有其壽。孔子活到73歲。在“人到70古來稀”的封建社會可算是有德有壽了。唐代藥玉孫思邈,也主張養生須養德,他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孫恩邈活到102歲,是養生須養德的典範。相反,歹人活百年的很少,《金瓶梅》中的西門慶,縱然有一身好武功,可他酒色過度,財氣傷身,隻活37歲就暴病而亡。《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為人刁鑽,心狠手毒,20多歲就命歸西天。這些人的不良品行,不良情緒,違背良心道德,必然摧殘健康,縮短壽命。

心靜壽高楊振寧每天學習、工作十幾個小時,幾十年如一日。按理說,生命在於運動,一直是我們認作健康的信條,楊振寧則是一個很少活動的人,他認為,過度的運動會影響壽命,心靜才是最好的養生、長壽之道。高僧長期坐禪,很少運動的作家、書畫家和科學家,終生處於“靜態”中,壽命都比運動員高,相反,運動員的健康狀況並不很好,不少運動員40來歲就患心髒病,多數人的命還不及普通人。這說明過量的運動是有損健康的,長期的劇烈運動會破壞人體內的生理平衡,加速器官的磨損和某些生理功能的失調,直接影響壽命。揚振寧說的“靜”;當然不是過度的“靜”,過度的“靜”,也不利於健康。他說的“靜”,是指陶冶性情的運動和恬淡養心靜處相結合,一張一弛,使人的情誌得以和諧,身心得以調攝。劉逢軍的養生之道中國的國醫--中醫擁有源遠流長的曆史,在悠久的歲月中,名家能人輩出,無是漢代張仲景、唐代的“藥王”孫思邈、或是明代李時珍……等,些先哲所留給後人的除了他們傳奇般的軼事之外,還有數不盡的醫學著作。香港中華養生總會會長劉逢軍教授即是從這些古人留下的寶藏中,學習並創出了屬於自己的醫學方法。

劉逢軍曾於1979年時在大陸任職檢察官,許多人對他何以能由一位法律長才,成功轉變為中醫醫學專家的過程感到驚奇不已。關於這一點,劉逢軍說他因為年幼時先天體質不好,內毒很大,常常患病,背上更是常長許多癤子。直到後來翻閱中醫醫書後才恍然大悟,看到“肺主皮毛”,於是自己調配養肺中藥,到今天背上已不再長癤子了。從此他對中醫產生極大的興趣,經過努力的自學及臨床驗證後,終有所成。受到中醫醫學的吸引愈來愈強,劉逢軍終於在1994年專心從事中醫醫學的研究。他認為中醫的核心就在於道家的“陰陽辯證”,另一個觀念則是“刪繁就簡”。因為“繁”、“簡”是同對存在的,昔日中國的古人在醫學上就提出了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最困難的問題,因而歸類出“陰陽五行”,用此把人體的五大循環係統“肝心脾肺腎”加以區分結合。

劉逢軍根據古人遺留下來的觀念,形成了一個思路,他表示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無非就是一補一瀉,就是講陰陽,講平衡。人體的健康出問題就是體內陰陽五行失調,隻要讓身體回歸平衡就好了。例如:腎為“水髒”,屬陰陽二補,沒有什麼“火”要瀉。因此劉逢軍自己研究之後,擬定了8種方子來解決人體的陰陽五行失調,這就是他所開發的“大道養生八寶。”醫學講人類細胞每100天更換一次,在更換細胞的這百日期間猶如植物的生長期;而“大道養生八寶”這種純天然列的精華藥物,結合“子午流注”(即什麼藥物依照什麼時辰服用)的服用方法調整人體平衡,相當幹創造風調雨順的環境,使細胞在百日內煥然一新,將古代“返老還童”的傳說變為現實,使人達到健康、長壽,“自己做自己醫生”的目的。劉逢軍強調,人們應該平時就要注意身體的防護、調養。而不該等到生病之後才急著找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