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沉重的打擊,他並未頹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堅定的信念與疾病進行鬥爭。一邊堅持體育鍛煉磨煉意誌,增強體質,一邊開始用左筆練習書法,探索書藝。經過三十多年的刻苦磨煉,在廣采博取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左筆書法風格,一舉成為馳名中外的左筆書法大師。
古人雲:“書法以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又雲:“書如其人。”費新我先生的書法繼承傳統技法,推陳出新,取法於民間,得神采於大自然,而晚年書法愈加精萃,其部分原因是得益於經常性的體育鍛煉。他一貫主張:書法家最重要的應該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隻有身心健康,心胸豁達開朗,才能在藝術上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並且有所成就。
多年來,費新我先生頗重視體育鍛煉,其方式以打太極拳為主。他認為,打太極拳不僅能強身健體,且有益於書藝的提高,因為太極拳講究剛柔相濟,動中求靜,靜中求動,意在動作之先。而書法用筆時,同樣要求心靜、用意、意在筆先。書法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打太極拳外,費新我先生還特別注意養生,他的體會是:
“藥補不及食補,食補不及動補,鍛煉還需樂觀,獨樂不如眾樂。”從費新我先生的四句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境界是很高的,他所求的不是個人之樂、而是天下眾生之樂,他以精妙的書法作品,給世人以美的享受和藝術樂趣,因而,人們將永遠懷念這位書法藝術大師。
百歲老人的長壽之道日前,一在南京科技會堂內,一位百歲壽星舉行長壽秘訣報告會,老人站著作了一個多小時的報告,中途竟沒有喝一口水!這位老人叫李仲南,1898年10月6日出生,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文學家,是唯一健在的南社成員。
老人認為:“人的健康應該是生理和心理兩條線平衡、一個人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否則不可能健康長壽。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沒有煩惱,關鍵是要有所寄托,自我排遣,人生才會相輔相成,錦上添花。”這位百歲老人生活中有“三動”和“四不”。三動是指:
適當勞動、輕鬆運動、自由運動。四不是指:不抽煙、不喝酒、不賭博、不跳舞。
李老多年來堅持“起得早、睡得好、七成飽、多跑跑、常笑笑、莫煩惱”的為人處事原則,至今耳不聾、眼不花。盡管享受公費醫療,可一年老人最多就花十幾塊錢看病。
李老的生活極有規律,每天早上5點多即起床打掃院落。他說:“拿掃把時可以彎腰,動腿,動手,從而得到全身的運動。看到打掃幹淨的地麵,心情格外舒暢。”掃完地,老人堅持自己擇菜。李老中午從不午睡,下午常常與客人談二三小時而不累。
晚上一般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天氣預報”等節目,晚上十點以前,必定上床睡覺。老人的一日三餐簡單,早晨稀飯加饅頭,中午麵條和幹飯,喜歡吃煮幹絲、香菇、蛋湯、很少吃豬肉,不吃牛奶、甲魚和黃鱔等。
百歲老人舒自玉長壽之道探秘為了探索長壽之道,最近(1998年7月中旬),筆者到湘西一偏僻山村采訪了一位白發轉青、脫牙再生的百歲老嫗。
這位百歲老嫗名叫舒自玉,是湖南省淑浦縣江口鎮茶灣村四組的村民。據村委會人口普查檔案資料記載,舒自玉老人出生於1889年5月15日,至今已整整109周歲了。當筆者來到她家時,這位老人正坐在屋門邊乘涼。見到我這位不速之客後,忙從屋裏拿出凳子讓坐,並囑咐鄰居去把下地裏幹活的兒子叫回來。這位百歲老人給筆者的第一印象是頭腦清醒,身體硬朗,滿頭烏發。老人的兒媳婦舒四玉見客人到來,滿臉春風,又是問好,又是端茶。
當我仔細觀察時,卻又好生吃驚。但見這位66歲的兒媳婦早已是滿頭銀絲白發了,與109周歲的烏發婆婆相比,形成了強烈的趣味反差。若不是剛見麵時她們的自我介紹和舒自玉老人臉上所布滿的黑褐色老年斑,筆者還真會弄錯把她們婆媳顛倒呢。
據舒四玉向筆者介紹:
她阿婆是她娘家的姑媽,7歲死父,40歲時母親過世。可以說,1949年以前,沒過個一天好日子。因家境貧寒,自幼就以乞討為生,飽嚐了人間疾苦。28歲那年,她阿婆嫁到了這個家,因生活苦,結婚10年未曾生育,直到38歲那年,才生下兒子,以後又生下一個女兒。兒子3歲時.阿公又去世了,家庭更加困難。阿婆舒自玉隻好拖兒帶女,平時靠替人家當腳夫、扯豬草賣來維持生計;舒四玉7歲時,被當作童養媳來到這個婆家,她老伴向啟真那時也隻12歲,全靠這位51歲的阿婆舒自玉給富有人家賣苦力養活一家4口。舒四玉還活靈活現地向筆者介紹:“我阿婆青壯年時代,是農村上等的勞力,她常常敢與上等的男勞力比高低,說來使人驚奇,100公斤重的擔子,一般男勞力望塵莫及,可她往肩膀一放挑起來就走。”舒四玉還介紹說:“我阿婆雖年過百歲,卻是口齒清楚,頭腦清醒,還能縫縫補補。除穿針引線要我代勞外,縫補衣服都是她自己動手,隻是耳朵有點背,要大聲說話才能聽到。”舒自玉的70歲的兒子向啟真也說:“我母親一生很少害病,最多得點傷風感冒。家人給她請來醫生,她卻拒絕打針吃藥。說來也怪,隻見她打幾個噴嚏後,不幾天功夫,感冒會自然消失。”指揮家李德倫的養生之道他熱情詼諧、豁然爽朗,雖然年近八旬,卻依然精力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