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名人養生萬裏同誌的健身之道(3)(2 / 3)

一談起音樂就兩眼閃著光芒說話滔滔不絕,全身心都沉浸在一種美好的境界中。他,就是我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先生。

李老出生在北京,童年時正值軍閥混戰的動蕩年代。他曾隨家遷往天津和長春,曾在當時全國唯一的高等音樂學府--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他曾由周恩來同誌親自安排飛抵延安,在黨中央決定建立的紅色政權的第一個管弦樂團--中央管弦樂團任教員和指揮。他曾先後指揮過20多個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並長期任中央樂團首席指揮。

提到身體和健康,李老說:“如今我這個身子骨,全仗少年時的鍛煉。那會兒我各種體育運動都喜歡,每天都要在學校操場活動5個小時,常常玩球玩到天黑了看不見球為止。”“後來到解放區去,整天爬山走坡,對身體又是一個極好的鍛煉,以至於後來有這樣一個‘壯舉’:從延安走到晉西北,又從五台山走到晉察冀,最後從太行山徒步到達山東,再從石家莊走到北京……”“那會兒幾乎沒什麼病,倒是後來三年自然災害患了肝炎,修養過一陣。1978年又因腎癌動過手術,1990年還得過一次腦溢血,不過目前狀況還挺好。”“我這人最大的特點是樂觀,不愁病。醫生告訴我一個既成事實後,我就坦然地接受這個現實。既來之則安之,老老實實服從醫生的囑咐。並在什麼時候部有個開朗的心境,即使被當作黑幫挨整那會兒,我也笑得出來,連整我的人也頗感奇怪。我還喜歡逗樂,信不信由你:侯寶林先生的一些段子也是從我這兒學的。比如《醉酒》這個大家熟悉的段子,就是我提供的素材。”李老的飲食不挑剔,大米飯、帶餡的包子、餃子、鍋貼、餡餅都喜歡,“主副合一,吃著舒服又方便。牛奶喜歡,豆漿喜歡,豆腐及豆製品也喜歡。既是菜,又可當飯,營養豐富,何樂而不為?聽說有一種能奏出優美旋律的酒杯,隻要以手觸摸或者向內斟酒,端杯飲酒,酒杯便會自動演奏出動聽的曲子。科學發達的今天,已經把音樂同飲食巧妙地融和在一起,在就餐的同時得到音樂的美好享受。”李老反對筵席的浪費和不必要的高檔次消費,尤其反對“酷食”:吃活魚、吃猴腦、活燙鴨掌……他認為這是醜陋的飲食行為,飲食也當講文明、講美、講情趣。在藝術家的眼裏,一切都應該是美的,其中也包括飲食。

百歲老人遊治修的養生術老人節前夕,我們來到常山縣城勝利街新民弄8號遊治修老人的家。這位106歲的老人,正提著水壺在小花圃內給花草澆水。他樂嗬嗬地對我們說,他一生喜愛種養花草,現在這已成了每天生活中的主要樂趣了。

遊治修老人從小就跟哥哥學手藝--做餛飩,每天走街穿巷地叫賣。由於他和氣待人,餛飩做得皮薄餡多,湯香而不膩,生意十分紅火,名聲越來越大。後來他大脆自己開了家取名“品香館”的餛飩店。說起“品香館”的餛飩,現在常山縣上了年紀的人沒有不知道的。80年代初“品香館”還登過《人民日報》,遊治修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餛飩王”。

老人膝下有3個兒子,最小的兒子也已年過花甲,如今全家已是四世同堂。按理,老人操勞了一輩子,現在該享清福了。但好動的老人還是閑不住,常到他大兒媳開的餛飩店中幫忙,有時還露一手包餛飩的絕活。顧客們看了,都不相信他已是百歲老人了。

老人的孫子遊泳向我門介紹說,老人現在耳不聾,眼不花,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晨四五點鍾就起床,先是活動筋骨,燒水喝茶,然後吃早飯。老人從小就學拳防身,當我們問他現在還能不能來幾手時,老人微屈雙膝,紮起馬樁,“嗨!嗨!”地比劃起來。一套下來,老人喘著氣說:“不如年輕時候了……”。

隔壁鄰居和家人都說,遊治修老人最大特點是生性平和,與兒子、媳婦等家人從未紅過一次臉,與隔壁鄰居、親友,總是以善相待,能幫助的他總要給別人以幫助。老人性格開朗,精神狀態很好。這是他長壽的原因之一。

百歲老人是個特殊的群體,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當地民政局每月發給他100元生活補助費,縣裏還定期為他檢查身體。畫對這一切,遊治修老人深有感觸地說:“千好萬好,還是新社會好啊!”工作、散步及幽默--記李霽野先生的健體養生今年的4月6日,著名教授、翻譯家李霽野先生在天津慶賀了他的93歲壽辰。老人除去眼睛患白內障外,身體並沒有其他大毛病。年過九旬的他,偶爾吟詩,口述寫稿,精神十分健康。

李霽野先生一生翻譯了大量文藝作品,為中國新文藝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因此,他在90歲的1993年,還榮獲了第五屆魯迅文藝獎。

對待工作,李霽野先生信奉活著就要努力的宗旨。

在八十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時間內,李霽野先生先後修訂了40萬字的舊譯名著《簡愛》,修訂了15萬字的英國作家吉辛的名著《四季隨筆》,翻譯出版了英國抒情詩二百首《妙意曲》,整理出版了散文集《給少男少女》,回憶文集《魯迅先生與未名社》,還選編了十四卷本的《李霽野文集》等。工作量之大,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