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愚陋,我不理解,這樣喧嚷不休地大談“老齡化社會”,究竟有什麼意義?規定六十歲為老年,在舊社會是可以的。然而,到了今天,專就我們搞人文社會科學的人來說,六十歲正是黃金時期,讀書多了,資料掌握也多了,正麵和反麵的經驗和教訓都已經有了,正是寫作的最佳時刻。然而社會卻突然告訴你:你已經“老”了!不中用了!成為社會的負擔了,“老齡化”一個“化”字就把你打入另冊,談老色變,好像是談艾滋病、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破壞等等威脅著人類生存前途的禍害一般,老齡人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我真正不了解,談論“老齡化”究竟想幹什麼?從前的皇帝有權“賜自盡”,難道現在的社會也想賜老人自盡嗎?事實上,今天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還能幹事、想幹事、肯幹事的大有人在。老在他們耳邊聒噪什麼“老齡”、“老齡”,攪得他們不得安寧,這對社會不利,對中青年人也不利。這不是一清二楚的嗎?
我的話能代表一部分老人的心情。我說得可能有激烈的地方,請非老人原諒包涵。
1997年9月5日
養生無術是有術
黃偉經兄來信,為《羊城晚報·健與美副刊》向我索稿。他要我辦的事,我一向是敬謹遵命的,這一次也不能例外。但是,健美雙談,我確有困難。我老態龍鍾,與美無緣久矣,美是無從談起了。至於健嘛,卻是能談一點的。
我年屆耄耋,慢性病頗有一些。但是,我認為,這完全符合規律,從不介意。現在身軀頑健,十裏八裏,抬腿就到。每天仍工作七八個小時,論文每天也能寫上幾千字,毫不含糊。別人以此為怪,我卻頗有點沾沾自喜。小友粟德金在China Daily上寫文章,說我有點忘記了自己的年齡。他說到了點子上。我雖忘記了年齡,但卻沒有忘乎所以,胡作非為。我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總要問我有什麼養生之術,有什麼秘訣。我的回答是:沒有秘訣,也從來不追求什麼秘訣。我有一個“三不主義”,這就是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這需要解釋一下。所謂“不鍛煉”,絕不是一概反對體育鍛煉。我隻是反對那些“鍛煉主義者”。對他們來說,天地,一鍛煉也;人生,一鍛煉也。我覺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工作。工作必須有健康的體魄,但更重要的是,必須有時間。如果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體育鍛煉,這有什麼意義呢?至於“不挑食”,那容易了解。不管哪一國的食品,隻要合我的口味,我張嘴便吃。什麼膽固醇,什麼高脂肪,統統見鬼去吧。那些吃東西左挑右揀,戰戰兢兢,吃雞蛋不吃黃,吃肉不吃內髒的人,結果膽固醇反而越來越高。我的膽固醇從來沒有高過,人皆以為怪,其實有什麼可怪呢?至於“不嘀咕”,上麵講的那些話裏麵實際上已經涉及了。我從來不為自己的健康而愁眉苦臉。有的人無病裝病,有的人無病幻想自己有病。我看了感到十分別扭,感到膩味。
我是陶淵明的信徒。他的四句詩: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
無複獨多慮。
這就是我的座右銘。
我這一篇短文的題目是:養生無術是有術。初看時恐怕有點難解。現在短文結束了,再回頭看這個題目,不是一清二楚了嗎?至少我希望是這樣。
1993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