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候認為,造化小兒創造出人類來,實在是多此一舉。如果沒有人類,世界要比現在安靜祥和得多了。可造化小兒也立了一功:他不讓人長生不老。否則,如果人人都長生不老,我們今天會同孔老夫子坐在一條板凳上,在長安大戲院裏欣賞全本的《四郎探母》,那是多麼可笑而不可思議的情景啊!我繼而又一想,如果五千年來人人都不死,小小的地球上早就承擔不了了,所以我們又應該感謝造化小兒。
在對待生命問題上,中國人與印度人迥乎不同。中國人希望轉生,連唐明皇和楊貴妃不也是希望“生生世世為夫妻”嗎?印度人則在篤信輪回轉生之餘,努力尋求跳出輪回的辦法。以佛教而論,小乘終身苦修,目的是想達到涅槃。大乘頓悟成佛,目的也無非是想達到涅槃。涅槃者,圓融清靜之謂,這個字的原意就是“終止”,終止者,跳出輪回不再轉生也。中印兩國人民的心態,在對待生死大事方麵,是完全不同的。
據我個人的看法,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你苦苦去追求。那種追求是“可憐無補費工夫”。在億萬年地球存在的期間,一個人隻能有一次生命。這一次生命是萬分難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切不可掉以輕心。盡管人的壽夭不同,這是人們自己無能為力的。不管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多體會“民胞物與”的意義,使人類和動植物都能在僅有的一生中過得愉快,過得幸福,過得美滿,過得祥和。
2000年10月7日
漫談“再少”問題——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賀春節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有一首詞《浣溪沙》,東坡自述寫作來由: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我生平涉獵頗廣,但是,“再少”這個詞兒或者概念,在東坡以前的文獻中卻從來沒有見到過。這個詞兒或這個概念,東坡應該說是首創者。
再少的現象,不能在年齡上,也就是時間上來體現。因為年齡和時間——旦逝去,就永遠逝去,要它回轉一秒半秒也是絕不可能的。
再少的現象或者希望,隻能體現在心理狀態方麵。我們平常的說法是自六十歲起算是老年。一個人的血肉之軀,母親生下來以後,經過了六十年的風吹雨打,難免受些傷害;行動遲緩了,思維不敏銳了,耳朵和眼睛都不太靈便了,走路也有困難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客觀現象,努力適應這些客觀現象。不承認、不努力適應是不行的。
但是,承認和適應並不等於屈服。這裏就能用上我們常說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這種現象,有時候看起來作用不大,其實,如果運用得當,則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中國古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對於蘇東坡所說的“再少”應該這樣來理解。
總之,我是相信“再少”的。願與全國老年人共勉之。
2006年1月21日
時年九十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