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穀中。”
陶侃的母親
東晉人陶侃,有一位非常賢明的母親,姓湛。
湛氏嫁到陶家,丈夫死得很早,家境貧寒,她就天天紡紗織布,維持生活。她待人寬厚,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親自教兒子讀書識字,特別注意思想品德的培養。
陶侃長大以後,在尋陽縣裏當差,曾負責管理魚塘。大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吧,他撈了幾條魚,做成了醃魚、並寫了一封信,托人捎給母親。湛氏從信裏知道,這是兒子閑時抓來的,沒有花錢。心想,兒子管理魚塘,所有的魚都是公家的,他卻拿來孝敬我,這是一種損公利己的行為,萬萬不可放縱,於是寫了一封複信,和魚一起托人帶了回去。
陶侃打開家信一看,母親寫道:“你當差管理魚塘,卻把公家的魚弄來給我吃,這對我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啊!”陶侃非常慚愧,從此更加嚴格要求自已,後來成為一名勤於職守,廉潔奉公,品德高尚的人,一直為世人所稱道。
劉邦教子學書
漢高祖劉邦從一個亭長起兵做了皇帝,自知學識不夠,書法也差,所以就教導兒子劉盈要多讀書,寫好字。在劉邦老家沛縣曾發現《漢高帝手敕碑》,是他的一道敕令,被後人刻石。碑文約200餘字,內容是教導劉盈的話:我生於亂世,不曾讀書,做了皇帝以後才知道讀書、寫字的重要,雖然努力彌補,但仍覺得學問不夠,字也寫得不好。現在看你寫的字還不如我。你應勤於學習,以後給我寫信時要親自寫,不要讓人代筆。他還教導兒子要禮貌待人,要照顧弟弟等。其實,劉邦早年也曾讀書寫字,這在《漢書》中就有記載,他所作的《大風歌》便是一篇傳世的佳作。他在敕令中那樣說,隻是為了用高標準教導兒子罷了。
王羲之教子習字的秘訣
王羲之,字逸少,晉代琅邪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被尊為“書聖”。後人以“飄若浮雲,矯若驚龍”8個字來形容他書法筆勢的瀟灑、矯健。
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從小便跟著父親學寫字。
相傳,王獻之曾向父親請教習字的秘訣,父親指著院中18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裏麵,你把18口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王獻之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對寫字入迷的情景,聽了這話一點也不覺得是誇大其詞。
王獻之從頭練起基本功來。他天天照著父親的字,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了2年,才拿給父親看。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天天練各種各樣的鉤,足足練了2年,又拿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作聲。媽媽評論說:“有點橡銀鉤呐。”從第五年開始,王獻之才天天練完整的字,足足寫上4年,再把字捧給父親看。
王羲之仍然搖頭歎氣,看到有個“大”字,嫌架勢有點上緊下鬆,於是在下麵點了一點,成為“太”字。王獻之把字拿給母親看,母親一張一張地端詳,看了3天才看完,最後歎口氣說:“我兒練字3000日,隻有一點像羲之。”王獻之驚得簡直發呆了,原來母親指的那一點,正是父親加在“大”字下麵的那一點啊!
王獻之慚愧已極,於是回家繼續下苦功練字。有一天,王羲之悄悄走到兒子身後,猛然間拔他手裏的筆杆,沒有拔動,感歎地說:“此兒後當複有大名。”他知道王獻之寫字有手勁了,就進一步悉心教導他。
後來,王獻之果然也成了名震後世的書法家,與王羲之齊名,被人們並稱為“二王”。
宋太祖教誨永慶公主
有一天,宋太祖趙匡胤的女兒永慶公主,入宮覲見匡胤。宋太祖見女兒穿著一件華麗的貼繡鋪翠的短襖,很不高興地說:“你把衣服脫下,以後不能再穿它!”公主不以為然地回答說:“一件短襖用得了多少翠羽,有什麼要緊?”宋太祖嚴厲斥責女兒:“你怎麼這樣說!你身為公主,穿這樣的服裝,必然會引起宮裏宮外許多人的效仿。翠羽價高,這麼一來你知道浪費多少錢財呀!按說你的地位和生活已經夠優越的了,應該珍惜你的幸福。為什麼偏偏要帶頭鋪張?”公主沒有辦法,隻好把翠羽襖脫下。可是她坐在一旁思忖著:你既是皇上又是我的父親,對我們要求這樣嚴,看你對自己怎麼樣?想到這裏,便對太祖試探地說:
“爸爸,您做皇帝也很久了,出出進進的老是用那麼一頂轎子,也該用黃金裝飾裝飾了吧?
“太祖說:“我是一國之主,掌握著全國的財政,把宮殿用黃金裝飾起來也能辦到,何況一頂轎子!古人說:’讓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讓天下人供奉一人。‘如果我一人奢侈,必然會出現更多人的奢侈。到那時,全國的老百姓就會怨恨我反對我,對我議論紛紛。你說怎麼能帶頭幹這個?”公主一邊聽著,一邊琢磨著每句話,覺得父親說得很有道理,慌忙叩頭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