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名人尊師敬老佳話(1)(1 / 3)

魯迅與章太炎的師生情

魯迅和他的老師章太炎先生的一段師生情,一直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傳誦不衰的佳話。

1906年章太炎出獄後東渡日本,出任《民報》主筆,與改良派論戰,鼓吹革命,當時,魯迅正在日本求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對站在鬥爭前列的章太炎極為敬重,尤其喜歡讀太炎先生發表的戰鬥檄文。魯迅說:“我愛看這《民報》,但並非為了先生的文筆古奧,索解為難,或說佛法,談’俱分進化‘,是為了他和主張保皇的梁啟超鬥爭……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出於對太炎先生的敬仰,魯迅很想親聆教誨。後經太炎先生的女婿龔未生介紹,魯迅、許壽裳、錢玄同、周作人等成為太炎先生的弟子,授課地址就在《民報》社,時間為星期天上午8時到12點。每星期天清晨,魯迅等人就前往聽講。陋室一間,師生環一張矮桌,席地而坐。用的書是《說文解字》,一字一字地講下去,或沿用舊說,或閘發新義。雖說太炎先生脾氣古怪,但對於青年學子,卻和藹可親,談笑風生,似朋友圍火爐閑侃。夏天,先生盤腿坐在席上,隻穿一件背心,留一撮泥鰍胡須,慢條斯理他講解,莊諧雜出,妙語解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所以,學生聽課4小時,而沒有一絲倦容,收獲很大。半年的授課,使魯迅在國學和文字學方麵獲益匪淺,為其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此後二十多年間,師生見麵不多,但彼此關心的情誼,絲毫沒有減退。太炎先生因反對袁世凱竊國被軟禁,魯迅時常前往探視。

有一次,先生氣憤絕食,眾人勸說不成,於是門人公推魯迅去勸說,先生才進食。當先生因提倡讀經,參與投壺,為論者不滿,連周作人也表示與之脫離師生關係時,魯迅卻能原情體諒,為老師辯護。

其實,魯迅之所以推崇章太炎,並非因為他的經學和文學,而是因為他的同立憲派的論戰、為鄒容著的《革命軍》作序和蘇報案會審公廨堅持鬥爭,被監禁在上海的西牢3年。所以,魯迅在他回憶章太炎先生的文章中說:“又並非因為他是學者,卻為了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現在,先生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1936年10月9日,當魯迅已病入膏肓,不久人世時,聽到章太炎先生去世後,竟有文儈勾結街頭小報,以作文奚落先生而自鳴得意時,遂站在不為賢者諱的立場,扶病寫了《關於章太炎先生二三事》這篇煌煌大文,肯定了先生的輝煌業績:“……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大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誌,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寫了這篇文章後,魯迅感到意猶未完,在逝世前兩天,又扶病寫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這是他的最後一篇文章,足見魯迅對先生畢生奮鬥業績的肯定和敬重。

郭沫若負荊請罪

1939年3月初,郭沫若回鄉省親。在縣城,當他打聽到自己中學時期的老師帥平均還健在時,心中不由湧起一股內疚之情。當晚便叫堂侄陪他前去探望。當帥平均對郭沫若的到來正感愕然時,郭沫若“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向老師請罪。

郭沫若負荊請罪是有緣由的,少年郭沫若在嘉定府中學讀書時,帥平均曾擔任過郭沫若的國文教員兼授東洋操。帥先生曾受業於清末著名經濟學家寥季平,平時講課,帥先生常引用寥季平的話,又因寥季平是四川井研縣人,所以帥先生又尊稱他為“吾師寥井研。”“井研”二字在四川屬輕音,若念得較短時,就會使人誤聽為“巫師吊頸也”。還有,郭沫若在該校學習時,因參加學潮被開除離校,帥平均是此次力主開除郭沫若的關鍵人物,因此,郭沫若對帥平均極為不滿。帥平均曾留學日本,對學生訓話時好說:“餘自東京歸來,別無所長,惟對東洋操稍有所得……”這些情節都被郭沫若寫進書裏,顯然是在挖苦先生。

帥先生看到這些文字後,十分生氣,從此對郭沫若耿耿於懷。

隻要有誰提到這個大文豪,他就大動肝火,罵他是逆徒。郭沫若的大哥郭開文也寫信批評郭沫若,叫他不要以文毀人,何況又是師長。郭沫若也認識到自己言辭偏頗,在再版的《革命春秋》裏,便刪去了原來那段文字。後來,帥平均見到了新版書,怨氣也消去了許多。

此次郭沫若久別回鄉,首先向帥老師請罪,老師心中的怒氣,自然煙消雲散。師生重逢,暢敘別情,帥先生對郭沫若在文學領域裏取得如此大的成績十分高興,對郭沫若撰寫的經學文章,更是讚賞不已。聽了先生的表揚,郭沫若起身,謙恭誠摯地說:“我在經學方麵,能夠有一點成就,都仰仗先生的教誨和賜予。”帥先生聽了,欣慰地笑了。的確,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也曾憶述帥先生講授的“經學”甚得他的喜愛和敬佩之情,郭沫若這次訪師,又向帥先生請教了《詩經》中的一些問題,陪同人員看到兩人興致勃勃地探究學術問題,對他們師生間的和解、謙讓,感到由衷地歡欣。

第二天上午,樂山各界人士設宴歡迎郭沫若返鄉,以表桑梓之情。此時郭沫若已官居廳長,本應入坐首席,但參加作陪的有帥平均和王畏岩兩位先生,郭沫若推讓再三,兩位老先生才應邀坐在首席。此後許多年,帥先生還念念不忘這段師生情誼,逢人就講,深感做“教師”的光榮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