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名人尊師敬老佳話(1)(2 / 3)

郭沫若尊老軼聞

1914年,年輕的郭沫若至日本求學,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學習。有一天上植物課時,他聽教師講至一種“鬆柏科”的植物,木質堅硬細膩,葉片四季常青,是十分珍貴的樹種。從前日本官員隨身帶著見皇帝的“朝笏”,就是用它做成的,而且還是一種最好的能製造工具的木料。人們喜愛它,就按名次叫它“一位木”。

郭沫若知道“一位木”的良好特點以後,就從樹上采下一根樹枝。1916年2月19日,他給父親寫了一封信,還將這小枝一並寄去。

郭沫若的信上寫了一首祝賀詩:“木名’一位‘,取其貴也;其葉長青,喻吾親壽如東海,長春不老。”詩下還寫有一首歌謠:“一位木,葉長青,千歲萬歲歲春春。

青銅柯,堅鐵心,一為王笏重千金。富貴壽考無與倫,萬裏一枝壽吾親。一枝連百枝,葉葉寄兒心。”

華羅庚教授和他的老師

已故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生前經常懷念他中學時代遇到的一位好老師--王維克。

華羅庚剛進初中,數學題做得很快,可是字寫得不太好,塗改又多,沒有得過較高的分數。

後來,數學課換了一位青年教師,名叫王維克。王教師看了華羅庚的作業本,發現他的塗改並不尋常,有些是為了使解法更加簡練而作的修改,有些是為了探索新的解法。他覺得華羅庚肯動腦筋,思維敏捷而嚴謹,因此不但不責怪華羅康,還稱讚華羅庚善於獨立思考。他勉勵華羅庚把字寫好,遇到難題先打草稿,減少在作業本上的塗改,還常常把書借給華羅庚,指導他自學。

一個夏天的晚上,王老師在天井裏乘涼,華羅庚也在座。他倆從家事談到國事,從學問談到人生。王老師仰望星空,深沉地說:“世界上的知識就像這星漢燦爛的宇宙,浩瀚無比,深奧莫測,我們人生有限,精力有限,不能不抓緊啊!”華羅庚知道王老師識天文,懂數學,還擅長翻譯,就問:“我該怎樣做學問呢?”王老師說:“既然知識這樣廣泛,就不宜漫無目標地東一榔頭西一棒捶。”他指指樹影下的水井,“做學問如同打井,隻有認定目標,挖到深處,才能滲出清洌的泉水。朝三暮四,見異思遷,是難有作為的。”華羅庚思索著王老師的教誨,他更加敬愛王老師,把王老師當作自己的兄長和慈父,心裏有什麼話都願意向王老師說。

學生敬重老師,老師更愛學生。王老師去法國留學3年回來後,看到華羅庚失學在家,生活雖然貧苦,依然矢誌不渝地鑽研數學,心裏既感動,又欣慰。他推薦華羅庚當了金壇中學初中補習班的教員。後來,華羅庚寫出了一篇數學論文:《蘇家駒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王老師反複推敲,幫助修改,然後又推薦給上海《科學》雜誌發表。

華羅庚成名以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老師栽培!”

陶行知“王門立雪”

半個多世紀前,在陶行知的家鄉--安徽歙縣,有位學問極好的王藻老先生,正受聘在歙縣航埠曹家任教。這時陶行知雖然才十多歲,正輟學在家幫助父母砍柴種菜,但他還是常常把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四出求教。

從陶行知住的村莊(黃潭源村)到航埠頭曹家有7.5公裏。平時每隔五、六天,陶行知總要擠出時間去一次;遇到不能勞作的雨雪天,他就天天去曹家旁聽、請教。一天,陶行知又頂風冒雪來到航埠頭。這時,王老先生正聚精會神地在講課,在陶行知生怕驚動了先生,就肅立在門外。半小時、一小時過去了,陶行知一直恭恭敬敬地靜立著,一直到王老先生講課間隙走到門邊,才無意中發現了陶行知。而此時的陶行知,早已全身披滿白雪,臉上也被凍得紅彤彤的。

這件事馬上傳開了,人們紛紛稱讚道:古有“程門立雪”,今有“王門立雪”啊!王老先生也很受感動,他認定陶行知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對他予以更細心的指教了。

楊振寧銘心吳大猷

1957年,當楊振寧在廣播中得知自己和李政道同獲當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消息時,他的第一個舉動就是給當時遠在加拿大的昔日老師吳大猷先生寫信:“我一直想感謝您,也許今天把消息告訴您是最好的時機……”依依弟子之情溢於言表。

後來,在一次回答記者提問時,當記者問楊振寧:“您跟吳院長(吳大猷先生)的師生情誼中,您認為他給您的最大指導是什麼?”楊振寧動情他說:“我在1938年西南聯大時就是吳先生的學生。

1942年畢業時,我的學士論文《用群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獲得優秀獎,就是吳先生指導的。這篇論文對我一生影響很大,我一直覺得非常受益,也非常感謝吳先生。”1986年,在吳大猷教授八十大壽時,楊振寧懷著深深的敬意,千裏迢迢從美國到台灣,專程為吳先生祝壽。

當飛機剛剛降落在台北中正機場的草坪上,楊振寧便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走下了舷梯,當他看見八十高齡、滿頭銀發的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教授佇立在迎侯的人群中,就立刻小跑似的到了吳大猷教授跟前,伸出雙手,攙扶住老師的胳膊,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