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身體好吧!”吳大猷教授微笑著點了點頭。
“老師,您這麼大年紀,怎麼也……”看到吳先生這麼大年齡到機場迎候自己,楊振寧內心深感不安。
“歡迎你”,吳大猷教授意味深長他說,“是老師的榮耀,更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榮耀啊!”1987年,楊振寧陪著吳大猷教授一塊兒到香港參加學術會議。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楊振寧一直坐在吳先生身邊,關照老師。
他一會兒送茶杯,一會兒遞紙巾……以致多次碰掉了放在沙發靠手上記者的錄音機,一位記者為此曾用動情的筆墨評論道:“楊振寧那樣的全神貫注之情,就像對待父親一樣,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隻有老師是他天下間最關心的,記者的錄音機,隻好委屈一下了。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中國傳統的’尊師重道‘的美德。”
陳景潤劫後哭王師
1982年4月,陳景潤應邀到廈門大學參加母校60周年校慶。
他向歡迎的人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非常高興回到我的母校來,每當我回憶起在廈大當學生的美好情景,我永遠不會忘記教過我的老師,”校慶活動安排得滿滿的,有一天早晨,陳景潤四點多種就起了床,匆匆用過早餐,便乘汽艇趕往鼓浪嶼,天剛蒙蒙亮,他就來到已去世的王亞南校長的家裏。一進門,他緊緊握住年已七旬的王師母的手,無限深情地說:“我非常非常地想念王校長,非常感激王校長對我的培養和教育。”王師母拉著他的手慈愛地說:“我在報上看到你的照片,聽到你的消息,感到特別親切。假如他今天還活著,一定也是很高興的。”陳景潤來到王校長的遺像前,與王師母一起回顧那令人難忘的往事。20多年前的事了,陳景潤今天講起來還是那樣熟悉,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他講著講著,眼裏噙滿了淚水。1969年11月13日,王校長含冤去世的時候,陳景潤正在“專政”隊裏,後來是從一位校友那裏知道了這一噩耗的。這位冷靜的數學家談到這裏,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悲痛,潸然淚下,痛哭了一場。王師母曾給他寄過一張王校長的遺照,可惜他沒有收到。他懇求再送給他一張遺像以作為永久紀念,王師母滿足了他的要求,臨別時,陳景潤奉贈給王師母一套國畫圖片。
陳景潤為什麼這樣敬重王亞南校長呢?解放初,陳景潤在廈門大學數學係學習,王校長就知道陳景潤是一個學習上埋頭苦幹,生活上不修邊幅的學生。當學生會幹部向他反映陳景潤生活雜亂無章,以致某些同學有意見時,王校長認為:對青年的某些缺點,應該熱情幫助他克服,可以發動和陳景潤同宿舍的同學訂一個愛國公約,互相督促,幫助他把個人衛生搞好。同時要說服有意見的同學,對某些生活細節不必過於計較。學生會幹部回去做工作,陳景潤的學習、生活趨於正常了。
陳景潤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學當教師,有一度工作和生活都陷入困境。有人向廈大校長王亞南反映了情況,王校長看到自己的學生成績優良,可就是因為不善於做組織工作,因而使他個人和中學教學工作都有影響,很同情陳景潤的境遇,及時讓他回到母校工作,這對陳景潤攀登數學高峰是有重大意義的。
後來,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要陳景潤去工作,王亞南卻不為廈大局部利益所囿,而是唯賢是舉,堅決支持。他認為這樣更有利於陳景潤的成長和提高,對我國數學科研更有好處。不久,陳景潤來到北京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陳景潤在數學研究所一蹲就是20多年,他的《哥德巴赫猜想》論文發表,從而走進了數學家燦爛的群星之中。
現在,王亞南已經故去,可老校長對陳景潤的關懷、支持和鼓勵,給這位功成名就的數學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像。
楊時程門立雪
在一個人的成才過程中,老師的教導是很重要的。唐朝的大文學家韓愈說過:老師的責任有三條,一是在思想品德方麵作出楷模,二是傳授知識,三是解答疑難問題。我國古代無數有成就的人,都極重視師道,非常尊敬老師。
北宋末年的理學家楊時,晚年住在福建的龜山,著述講學,學者們稱他龜山先生。在他的影響下。形成了一個龜山學派。南宋最有名的理學家朱熹,也是他的三傳弟子。楊時的老師是有名的理學家程顥,程頤。程頤就是伊川先生。
某年的冬天,楊時和遊酢一道,冒著大雪寒風,前去拜見伊川先生。進得大門,但見先生正坐在躺椅上閉目養神,沒發覺有人進來,他們二人不敢驚動先生,也不敢退出。因為是受先生的召見才進來的,沒有先生的咐咐不便擅自離開。
他們二人相對看了一眼,互相領會,就分兩邊侍立在先生門邊,等待先生醒來。能夠跟海內名家問道受業,研究學問,該是多麼榮幸,他們倆沉浸在對老師學問道德的崇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