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先生終於醒來了。他定了定神,眼見左右站著兩個青年,方才想起是自己召他們來的。於是緩緩地說:“你們一直就站在這裏啊!等久了,快回去休息,改日再來吧。”楊、遊二人交換了一個眼色,同時答道:“學生侍候才不久呢,能夠聆聽先生的教誨,是莫大的幸福,我們明日早來。”說罷,便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楊時和遊酢兩人,走在田野的小路上。雪花紛紛揚揚,分不清天地。朔風呼呼直吹,他們似乎也沒有感覺到。
劉勰賣書求師
劉勰30多歲寫成《文心雕龍》這部較為係統的文學理論名著後,竟無人給予肯定,更無人給予指正。他心裏想:我應該讓名人看看這部著作。他鼓起勇氣去求見當時的大文學家沈約,可是,因為自己沒有名氣,幾次都被拒之於門外。怎麼辦?總得尋找機會讓沈約看看呀!於是,劉勰背著書在沈家門口等,但一直找不到機會。失望中他忽然想出一招,我何不化裝成個賣書的,把書背在背上。在沈家門前大聲叫賣,不信就碰不著他!
有一天,劉勰又在沈約家門前等著,正巧沈約從外邊回來,他就大聲喊著:’賣書,賣書!“大文學家沈約嗜書如命,聽見有賣書的來了,便興高采烈地迎上去。劉勰為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興奮起來,他抓住良機對沈約說:“大人,我寫的這本書,想得到您的指教我裝了多日的賣書郎了……”沈約被劉勰這種虛心求教的精神所感動,便拿了書回到家,仔細讀後,極為讚賞,並派人把劉勰請到家中,給他的著作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劉勰如獲至室,一一作了修改。
一部體大思精的巨著從此得以顯名,劉勰也才為人所知,成為南朝齊梁時傑出的文學理論家,而他賣書求師的故事,也成為文壇上的佳話流傳開來。
張良取履
幫助漢高祖劉邦創立漢家江山的有一位重要謀臣,那就是張良。有一次,劉邦大宴群臣的時候,盛讚幾位功臣:“運籌帷幄,決勝負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可見,張良在幫助劉邦打江山安天下方麵所起的重要作用。
張良所以能成為漢初的棟梁之臣,跟他在少年時虔誠拜師是分不開的。
一天,張良散步走到下邳橋上,見一位穿褐色麻衣的白胡子老翁端坐在那裏,張良走近老人身前時,老人把腳一縮,鞋子掉到橋下去了。
“喂,小孩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老人對張良似乎有點命令式他說。
張良驚詫地望著眼前這位不客氣的老頭,很是生氣。再一看老頭,胡須都白了,他想,算了吧.看他那麼大年紀。張良強忍著怒火下橋去,給老翁拾起鞋子。
張良提著鞋子來到老翁跟前,老頭兒卻大模大樣他說:“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已取上來了,穿就穿吧,於是跪著為老頭穿鞋。老翁待張良穿好鞋,連句客氣話兒都沒講,就笑著走了。
張良帶著諒疑,跟隨老翁身後。走出約有一裏地左右,老翁回轉身對張良說:“你這孩子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啊!五天後,天亮時在這裏跟我相見!”張良不知怎麼回事,又不好意思追問,就順口應諾:“好的!”五天以後,天剛亮,張良來到老翁約定的地點,老頭兒卻先在那裏等著他了。老頭沉著臉說:“跟老人約會,為什麼後到呢?五天後再來吧!”說罷,老翁走了。
又是五天後,雞剛叫,張良就來到約會的地點,沒到想老翁又先到了,老翁十分生氣他說,“你又在我後麵到,這是怎麼回事呢?
五天後早點來!”再五天以後,張良半夜就到了約會地點,過了一會兒,老翁也來了。老先生高興地說:“年輕人應當這樣。”說著便從懷裏掏出一編書(古書是用竹簡做的,用繩子捆在一起,所以叫一編)對張良說:“好好讀這本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軍師了,十年後你必成大事!
13年後,你到濟北(今山東長青縣)來見我,穀城山下的黃石老翁就是我!”說完就走了。
張良一看這一編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從此,他認真拜讀《太公兵法》。
後來,在協助劉邦打天下的戰爭中,張良果然成為劉邦言聽計從的主要謀士之一。
13年後,張良隨劉邦過濟北時,果然見到名城山下有塊黃石。
張良十分珍視,並取作永久紀念,張良去世後,又托人把自己與黃石一同埋葬。
李白千裏尋師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誌,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於宣城、南陵、歙縣、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遊大好河山。
一天清晨,李白像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見隔壁的柴草行裏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麼一大把年紀怎麼能挑這麼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卻是一陣爽朗的大笑,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一驚。忙問酒保是誰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酒保告訴他,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裏。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遊曆。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挑著花葫蘆和曲竹杖,柴賣掉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還以為他是瘋子哩。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卻不見老翁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