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影。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壺,帶上幹糧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裏。李自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崗,鍈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找了一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李白有點泄氣了,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說的話:“隻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想到這兒,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在岩石上睡一會兒;餓了,摘一把野果充饑;酒癮發作,就捧著酒壺美美喝上一口。
這天黃昏,李白拖著疲憊的身子,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轉過山口,隻見前麵立著一塊巨石,上麵似乎還刻著字。
李白忘記了疲勞,一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一首詩:
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穀鳥戲岩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雖然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一回領略哩。回轉身,李白看見崖石邊的土地上攤著一堆稻穀,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一邊欣賞醉人的景致,一邊等老翁來收穀。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隻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隻小船,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
李白上前詢問:“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宜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禦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願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這時,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隨手指指船篙,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一竿竹,便是許翁家,”李白抬眼望了望鬱鬱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你是--”,“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一揖。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老人一聽,雙手一拱:“哎呀,你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麼,不過是詩歌裏的一滴水吧。你這大海怎麼來向一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你,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李白真摯的話打動了老人的心,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了李白,一塊跳上了小船。
孔子拜師
一天,孔子和眾弟子乘坐馬車到一個地方去講學,見前麵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貢便大喝一聲,要趕車軋過去。可是那個孩子把路一擋,高聲叫道:“站住,前有城池,過不去了,你們退回去繞道走吧!”子貢趕緊停住車,沒好氣地大聲嚷道:“你這頑童休得胡鬧,這是孔夫子的車,快放過去!”“不管誰也得講道理!我來問你們,到底是城躲車呢還是車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說。
大家被問得張口結舌,子貢又氣又急。正要發作,這時孔子從車上走下來,攔住說:“小孩講得在理,你們不要亂來。”說著,孔子走上前對小孩搭躬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借個路讓我們過去吧!”小孩問道:“你們有什麼要事呀?”“周遊列國、講學傳道啊。”“講學傳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學,那您知道些什麼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麼事我都略知一二。”小孩又問:“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嗎?”孔子說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轉,接著問:“嫌看不見,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見,你知道有多少顆嗎?”“天上的星星浩如煙海,如何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
小孩笑著說道:“嗬,你又嫌多,那日頭就有一個,早晨像冰盤,晌午賽玉環,我來問你什麼時候近?什麼時候遠?
孔子想了半天還是回答不上來,便誠懇地對那個小孩說:
“本人還是才疏學淺,以上事情確實不知,願拜你為師,望多指教。”說著,磕頭便拜。
後來孔子以此事教導眾弟子說:“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徐稚磨鏡赴喪
東漢時,南昌人徐稚,道德高尚,學問淵博。他不願跟官場打交道,也不受征聘,卻在家耕種為生,是聲譽很高的隱士。他曾拜大尉黃瓊為師,受業問道,得到了很大的益處,他對老師黃瓊一直懷著深厚的感情。
後來,黃瓊去世了,各地的名流都趕到江夏會葬。江夏就是今天湖北的雲夢縣,南昌離江夏有五六百裏路。徐稚懷著對老師的尊敬之情,想去赴喪。但他家境一向清貧,卻沒有盤纏,怎麼辦呢?他從小曾學得磨銅鏡的手藝,一套工具還在家呢。於是,帶上磨具,提前趕路。一麵走,一麵給人家磨鏡子,隨便人家付幾個錢,夠路上生活就行了。就這樣,終於到達江夏,伏在老師靈前,擺上一隻雞,斟上一杯酒,恭恭敬敬的祭奠。哀悼完畢,也沒有同死者家屬通報姓名,就徑直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