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鬆17歲的時候,就讀於惠蒂爾學院。在這所學院裏,尼克鬆學到很多知識,但是,他認為對他一生的性格和事業影響最大的,還是老師對他進行的關於如何做人的教育。尼克鬆在他的回憶錄中用滿懷感情的筆觸回憶了他的老師,他說:“我的每位老師對我都有影響,其中幾位老師特別觸動了我的思想,改變了我的生活。”在這幾位老師中,黑人教師紐曼給了尼克鬆最深的印象。紐曼是美洲印第安人,身材高大挺直,西部輪廓分明,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他以自己的黑人出身而自豪。尼克鬆說:“除我父親以外,他是我所熟悉的人中,我最欽佩的,同時也跟他學到東西最多的一個人。”尼克鬆愛好體育,學院生活留給他最愉快的回憶是體育運動。
他組織了一個“方正社”,要求每個社員做到“四好”--好精力、好體格、好頭腦、好心腸,並把這四好作為奮鬥終身的目標,為了練就一副好體格,尼克鬆成為體育運動積極分子,但是,他的成績很不理想。一年級時,他是學院籃球隊的隊員,在與其他院校的比賽中,幾乎每場都敗。後來,他參加了學院足球隊,認識了體育老師華萊士·紐曼。
紐曼是一位有著豐富人生經曆的教師。他性格剛毅,為人正直,尼克鬆在他身上學到了一種比技巧更重要的東西--體育道德和優秀品質。他教育尼克鬆,運動能減輕生活每一階段所承擔的工作和學習的重負;運動還可以培養人的競爭意識:探索一項運動的成敗、觀察敵手的技能、智慧與紀律,觀察每一種令人激動的搏鬥和較量,都能給人以莫大的鼓舞。在課堂上,紐曼經常教導尼克鬆:隻要艱苦訓練,就能擊敗敵手,他不能容忍那種對輸贏都無所謂的人。他說:“隻要你能找出一個輸了不生氣的人給我看看,那我也可以找出一個準輸無疑的人給你瞧。”紐曼有一條格言,使尼克鬆終生不忘。紐曼說:“輸了,應該生氣!不過要對自己生氣,而不要對敵手發火。”尼克鬆在後來的人生搏鬥和政治鬥爭中都牢記老師紐曼的話。在他晚年的回憶錄中,尼克鬆曾這樣稱讚紐曼老師:“他灌輸給我一種競爭精神和一種如果被擊倒一定要卷土重來的決心。他還使我深刻地體會到,對一個人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膚色、他的種族或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
雨果和他的母親
一八一七年的一天,在巴黎法蘭西學院會議廳裏,幾十位老院士圍繞著一篇題為《學習之益》的來稿爭論不休。他們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這首詩的水平如何,而在於作者的年齡。
他們不肯相信作者隻有十五歲,因而為免受蒙騙,沒有發給作者獎金,隻給予表揚勉勵。
這位作者就是維克多·雨果。在當時,能夠得到法蘭西學院表揚也是極大的榮譽。於是,他的名字在巴黎傳開了。
在一片讚揚的氣氛中,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雨果出身於一個職業軍官的家中,祖輩幾代人中沒有一個搞文學的。自幼喜歡演戲和創作的雨果,是在母親的培育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叩開文學大門的。
雨果不會忘記,當學校那個胸懷狹窄的老師不許他寫詩,用大量數學題壓他時,是母親支持他拋開習題去從事心愛的詩歌創作,並幫他尋找詩題,提出建議。
母親是嚴格的。有一次,雨果看到別的同學穿著時髦的服裝,不禁動了心。母親卻很不以為然地提醒他:“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的才學,而不在於他的衣飾。”雨果十七歲那年,參加了都魯斯學院的詩歌創作獎金比賽。正當他準備動筆時,母親患了肺炎,雨果照料母親耽誤了時間。有一天,母親病勢減輕,第一句話就問雨果的詩寄出沒有。雨果臉紅了。母親為自己影響了兒子的事業而難過。
雨果看在眼裏,等母親入夢後,趕緊做起詩來。第二天清晨母親一睜眼,就看見詩稿已放在床頭上了。
雨果愛他的母親。逢到節日或生日,雨果總要獻十幾行詩給母親。直到他有了些名氣後,還象孩子似地整天跟在母親身後,按母親的吩咐,把時間用在工作上。
一八二一年夏天,母親因肺炎不愈而去世了。夜晚,剛滿十九歲的雨果獨自站在母親的墓前,悲哀得抬不起頭來。
母親的聲音仿佛又出現在他們的耳畔:勤奮耐勞,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