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並且又有才幹還時時表現幾分愚笨,一定能獲得更大的益處;多聽多記還持守幾分淺薄的樣子,知識必然更廣博。
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
——漢·劉向《說苑·建本》
多聽並且加以選擇,自然就會增加智慧。
不好問詢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
——漢·劉向《說苑·建本》
不喜歡請教他人,就是砍斷了智慧的根源而堵塞智慧的源流,怎麼能做人?
愚者有備,與知者同功。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愚蠢的人做事有準備,與智者有同樣的效果。
巧者善渡,知者善豫。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靈巧的人擅長計劃,聰明的人擅長準備。
執彈而招鳥,揮棁而呼狗。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拿著彈子來招引鳥,揮動木棒來呼喚狗。比喻做事方法不對,效果會適得其反。
樹荷山上,而蓄火井中。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在山坡上栽培荷花,在水井裏保存火種。比喻一種愚蠢的行為。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積聚所有力量去辦事,沒有一件不會勝利;集中眾人的智慧去辦事,沒有一件不會成功。
狠者類知而非知,愚者類仁而非仁,戇者類勇而非勇。
——漢·劉安《淮南子·泛論訓》
狠毒的人看起來似乎有智慧其實是沒有智慧,愚笨的人看起來很仁慈其實是並非仁慈,耿直的人看起來似乎很勇敢其實是不一定勇敢。
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自己有才智不要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自己沒有才智也不苛求於他人。
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其厲害。
——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
愚笨的人常常被細小利益迷惑,而忘記了大的禍害。
今有良馬不待策而行,駑馬雖兩之不能走,為此不用策而禦,則愚矣。
——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
良馬不需鞭策就奔馳前進,劣馬即使不停鞭打也不會前進,因此,認為不用馬鞭就能禦馬,則就愚蠢了。
智莫大於知人。
——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
智慧沒有比客觀地了解人更大的了。
釋大道而任小數,無以異地使蟹捕鼠,蟾蜍捕蚤。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運用小聰明去解釋大道理,無異於用螃蟹捉老鼠,讓癩蛤蟆抓跳蚤,都將是瞎折騰。
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之致也。
——漢·王符《潛夫論·讚學》
人與人的本性不會相差到一百倍,但聰明智慧卻有相差到一萬倍的,這並非是天生資質影響的,必定是另外有所憑借導致的。
智者棄其所短,而采其所長,以致其功。
——漢·王符《潛夫論·實質》
智慧的人揚長避短,來取得成功。
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漢·王充《論衡·解除》
世道衰落的時候人們相信鬼神,愚蠢的人喜歡借助求神得福。
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未形。
——漢·司馬相如《諫獵書》
聰明的人在事情沒有萌發之前就已預見,有智慧的人在危險沒有發生之前就能避開。
小慧者不可以禦大,小辯者不可以說眾。
——漢·陸賈《新語·輔政》
小聰明的人不能抗衡大聰明的人,辯才小的人不能說服眾人。
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長。
——漢·陸賈《新語·輔政》
聰明人的缺點,比不上蠢笨人的優點。
庸人安其故,而愚者果所聞。
——漢·桓寬《鹽鐵論·遵道》
平庸常常的人常常安於原有的生活方式,愚昧無知的人都是滿足於過去的見聞。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製。
——漢·桓寬《鹽鐵論·憂邊》
聰明的人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策略,智慧的人按照當世的實際情況來製定治國方案。
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髦也。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雖有舜、禹的智慧,但隻沉吟不說話,不如聾啞人指手劃腳。
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
聰明辦事,能使禍轉為福,能使失敗轉為成功。
取火泉源,釣魚山巔,魚不可得,火不肯然。
——漢·焦延壽《易林·比》
如果在泉水的源頭取火,在山頂釣魚,那麼既釣不到魚,火也不會燃燒。
智者不愁,多為少憂。
——漢·樂府《滿歌行》
聰明人不會發愁,由於需要做的事很多,很少有煩惱。
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
——漢·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聰明人總是根據時勢去謀劃行動,愚蠢的人總是違背真理盲目蠻幹。
深念遠慮,勝乃可必。
——漢·馬融《圍棋賦》
如果深謀遠慮,那麼勝利就是必然的。
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揚湯止沸,抱著柴禾去滅火,這更加無濟於事。比喻愚蠢之極。
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
——三國·蜀·諸葛亮《察疑》
白色的石頭如同玉一樣,愚蠢的人把它當做寶貝;魚的眼睛如同珍珠一樣,愚蠢的人把它當做珍寶。比喻愚蠢的人對真的和假的沒有鑒別能力。
聰明深察而死者,好議人者也。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
聰明好察又喜歡墨守成規的人,則喜歡評論人。
一言而有益於智者,莫如“預”。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顏回》
對於智者最有處的一句話,就是預先準備。
明莫大於自見,聰莫大於自聞。
——三國·魏·徐幹《中論》
最好的視力是能看清自己所有一切,最敏銳的聽力是能聽清自己所發表的議論。
善喻者,以一言明數理。
——三國·魏·劉邵《人物誌·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