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比喻的人,用一句話就能說明事理。

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視禍於未萌。

——三國·魏·鍾會《檄蜀文》

明察的人在危機沒有形成之前就能見到,有智慧的人在災禍沒有萌芽之前就能看清。

至人不相,達人不卜。

——三國·魏·嵇康《卜疑》

最聰明的人不迷信看相,通達事理的人不迷信占卜。

上智不貴難得之財。

——晉·葛洪《抱樸子·安貧》

最有才智的人不看重金錢財物。

俗有見遊雲西馳,而謂聽之東行。

——晉·葛洪《抱樸子·塞難》

俗人見到浮雲向西跑去,便認為是月亮向東移動。比喻愚蠢之極。

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

——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呂蒙傳》

聰明的人在災禍沒有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有智謀的人能提前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危機。

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

——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龐統傳》

天下有智慧謀略的人,對同一問題的觀點大體相同。

集眾思廣忠益。

——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董和傳》

集中眾人的智慧可以得到廣泛的益處。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董允傳》

功勞由於才智而成,事業因才能而發揚廣大。

小而聰了,大未必奇。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孔融傳》

年少聰明過人,長大了未必奇異不凡。

明者慎微,智者識幾。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陳忠傳》

明察的人對細節也慎重防範,有智慧的人能預知先兆而提防。

上智不處危以僥幸,中智能因危以為功,下愚安於危以自亡。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吳漢傳》

最聰明的人,不會臨危抱著僥幸心理;中等智慧的人,能夠把危險變為成功的機會;最愚蠢的人,則是安於危險環境等死。

以明防前,以智慮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

用明察防患未然,以智慧考慮以後事情的發展變化。

才能成功,以速為貴;智能決謀,以疾為奇。

——北齊·劉晝《劉子》

才能能夠使事業成功,以迅速為最重要;智慧能夠實現決策,以迅疾為奇異不凡。

力貴突,智貴卒。

——北齊·劉晝《劉子》

力量重要在迅速、突發,智慧重要在於能夠應急。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唐·白居易《澗底鬆》

高貴的人未必賢能,低賤的人未必愚蠢。

聖明不世及,後嗣不必賢,此天理之長也。

——唐·房玄齡《晉書·劉頌傳》

前輩的才能並不能世襲,他們的後代不一定具有同樣的智慧,這是客觀上一條普遍的法則。

智者不背時而僥幸,明者不違道以幹非。

——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

聰明的人不脫離實際而存在僥幸心理,明智的人不違背道義去做非法的事。

龜靈而刳,龍智而屠。

——唐·劉禹錫《祭興元李司空文》

龜和龍太聰明了就會被殺掉。比喻人大聰明了,有時就會遇到災禍。

潔己是心豪。

——唐·劉禹錫《浙西李大夫示術夢四十韻並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盡力改進自己是智力超群的表現。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

——唐·柳宗元《封建論》

既有智慧又很英明,就一定會有很多人崇拜。

聰明正直者為神。

——唐·柳宗元《罵屍蟲文》

如果人聰明正直,那麼就是神聖的人。

聞善不慕,與聾聵同;見善不敬,與昏瞽同;知善不言,與囂喑同。

——唐·柳宗元《送從史偁罷選歸江淮詩序》聽到好人好事不羨慕,這如同聾子一樣;看到好人好事不尊敬,這如同瞎子一樣;知道了好人好事不宣揚,這如同蠢笨的啞巴一樣。

日異其能,歲增其智。

——唐·柳宗元《祭呂敬叔文》

一天天地提高著才能,一年一年地增長智慧。

時欲人有耳不自聞其過。

——唐·韓愈《答馮宿書》

庸俗之輩雖然有耳朵,但從來沒有聽到自己的過錯。

知能謀,力能任。

——唐·韓愈《與衛中行書》

有了智慧就能謀劃,有了能力就能擔負重任。

可為智者道,難與俗人言。

——唐·韓愈《送陳秀才彤序》

可以同聰明有學識的人交談,但難於同孤陋寡聞的人說。

聰明則視聽不惑。

——唐·韓愈《釋言》

耳朵靈敏,眼睛明亮,看明白聽清楚就不會疑惑。

智足以造謀,材足以立事。

——唐·韓愈《送楊支使序》

非常聰潁就能出謀劃策;才氣充足就可建功立業。

黔首不愚爾益愚,千裏函關囚獨夫。

——唐·杜牧《過驪山作》

秦始皇焚書愚弄百姓,結果反證明他自己十分愚蠢,成為困鎖在千裏函穀關之內的獨夫民賊。

智識雖淺,罄竭則深。

——唐·張九齡《荊州謝上表》

智力和學識雖然淺薄,但隻要發憤圖強,仍能達到相當水平。

大塊是勞生之機,小智非周身之務。

——唐·駱賓王《螢火賦》

人在天地間勞累,小智慧不能保全自身。

智士日千慮,愚夫唯四愁。

——唐·孟郊《百憂》

聰明人為天下事日夜苦心焦慮,愚昧人隻為自己生活瑣碎事情擔心發愁。

賢人多安排,俗士多虛歆。

——唐·孟郊《連州吟三章》

賢能的人大多是勤懇敬業,平庸淺陋的人卻隻知羨慕他人。

智者,不為愚者謀;勇者,不為怯者死。

——唐·陳子昂《答製問事·明必得賢科》

聰明的人,不為愚蠢的人謀事;勇敢的人,不為怯懦的人拚命送死。

堯舜之智,桀紂以為不智。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人部五·智》

堯、舜的智慧,夏桀和殷紂認為是不聰明的。

既知遇而知進兮,亦能剛而能柔。

——唐·楊炯《祭汾陽公文》

既懂得退同時也懂得進,既能剛同時也能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