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詢於愚,或有得也。

——唐·楊炯《公獄辯》

聰明的人向愚笨的人請教,有時也有所收益。

明者鑒於未形,智者不再計。

——唐·姚思廉《陳書·虞荔傳附虞寄》

聰明的人能夠在災禍沒有形成的時候就引為鑒戒,智慧的人不需要再作相同計劃。

擔雪塞井徒用力,炊砂作飯豈堪吃。

——唐·顧況《行路難》

挑著雪去填井不過是白廢力,用砂子做成的飯豈能吃!比喻不要做愚蠢的事。

貪耳目之玩,忽禍敗之端,是無智也。

——唐·崔令欽《教坊記》

貪圖聲色玩享樂,忽視災禍敗亂的出現,這是愚昧無知。

事有便宜,而不拘常製;謀有奇詭,而不徇眾情。

——五代·張昭遠等《舊唐書·陸贄傳》

處理事情。應不拘泥那些固有的規矩;奇謀具有變化莫測的特點,不能附和一般人的想法。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六祖法寶壇經·懺悔》

一盞燈能照亮千年黑暗,一個智者能改變萬年的愚昧。

明者未形而知懼,暗者患及而猶安。

——五代·張昭遠等《新五代史·宦者傳序》有智慧的人在禍亂還未形成以前就提防,而糊塗的人在災難臨頭的時候還安之若素。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慮有所及,有所不及。

——宋·蘇洵《明論》

天下的人有知識多的,有知識少的;人的智慧思慮有的能達到,有的達不到。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宋·蘇軾《賀歐陽修致仕啟》

真正勇敢的人往往顯得有點膽小,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顯得有點蠢笨。

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

——宋·蘇轍《穎濱遺老傳》

沒有事的時候深懷憂慮,有了事的時候也能應付自如。

凡人之用智有長短,其施設各異。

——宋·歐陽修《孫子後序》

一般人使用智能有其強項,也有其弱項,表現在行為上也各不相同。

為謀於未然,聰者或莫聽。

——宋·歐陽修《奉答送張洞推官赴永興經略司》在危險沒有出現之前就采取預防措施,聰明人在沒有聽到聲音之前就預計到了。

遠求而近遺,如目不見睫。

——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啟》

到遠處尋覓卻把近處遺漏了,這就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比喻舍近求遠的愚蠢行為。

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宋·黃庭堅《拙軒頌》

賣弄才能反而成了笨拙,畫蛇添足就是實例。

人各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若能為能,不能為不能,明為明,不明為不明,乃所謂明。

——宋·陸九淵《與曹立之書》

每個人都有其能幹的一麵和不能幹的一麵,有聰明的地方和不聰明的地方。如果能幹就表現為能幹,不能幹就表現為不能幹;如果聰明就表現為聰明,不聰明的地方就表現為不聰明,這才稱之為聰明。

敏是得理之速,明理而行。

——宋·朱熹《上蔡先生語錄》

敏捷就是能迅速地領悟道理,然後盡力地付諸行動。

大小之事,皆須用智。智猶水也,不流則腐。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前集》

大小事情,都必須用智力。智力如同水一樣,不流動就腐臭。

聰明流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

聰明通達的人必須警戒過於明察,寡聞少見的人要力戒閉目寒聽。

明者銷禍於未萌。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

聰明人總是把災禍消滅在萌芽之前。

見黃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為。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梁紀》

看到黃雀想捕捉,卻忘記前麵有陷阱,聰明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百歲無置小兒,小兒有智百歲。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雖活百歲,愚蠢笨拙,像小孩一樣無知;雖是小孩,聰明過人,像老人像練達。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君子力氣如同牛一樣大,但從不與牛競爭誰的力氣大;奔跑如同馬一樣快,但從不與馬競爭誰跑得快;智慧如同知識分子一樣豐富,但從不與知識分子競爭誰的智慧高深。

人雖至愚,貴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人雖然很愚笨,指正別人就頭腦清醒;人雖聰明,寬恕自己就頭腦昏亂。

自智者,無明也;自材者,無能也。

——宋·崔敦禮《芻言》

自以為是的人,沒有明智;自以為有才能的人,沒有才華。

懦者能奮,與勇者同力也;愚者能慮,與智者同識也;拙者能勉,與巧者同功也。

——宋·崔敦禮《芻言》

懦弱的人能夠發奮,就如同勇敢的人一樣具有同等力量;智力差的人能夠多加思考,就如同聰明的人一樣具有同等見識;笨拙的人能夠激勵自己,就如同靈巧的人一樣具有同等功績。

老成慮事,不必皆高年;輕躁寡謀,不必皆年少。

——宋·劉炎《邇言》

考慮事情成熟的人,不一定都是老年人;輕率急躁謀略少的人,不一定都是年輕人。比喻智能的高低並不都與年齡成正比。

世俗之所謂智,乃天下之至愚;世俗之所謂愚,乃天下之極智。

——宋·劉炎《邇言》

平庸之人所說的聰明,就是天下最大的愚蠢;平庸之人所說的愚蠢,就是天下極端的聰明。

倚強者弱,倚巧者拙。

——宋·許棐《樵談》

仗恃強大的人自己就會削弱自己,仗恃智巧的人自己就會變得笨拙。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蒼天從一字中分開天地,人從心頭上興起思維和智慧。

癡人妄認逆境,平地自生鐵圍。

——宋·範成大《自箴》

無知的人極端錯誤地認為自己總是處在逆境,似乎平坦的地麵也生出了鋼鐵圍牆。

大抵為學雖有聰明之資,必須做遲鈍工夫,始得;既是遲鈍之資,卻做聰明樣的工夫,如何得?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一般說來做學問的人,雖然多數有聰慧的天資,但必須下遲鈍功夫才能獲得成功;自己本來天資比較遲鈍,卻裝出一副聰明人的樣子,如何取得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