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審利害,則為聰明。
——元·歐陽玄等《宋史·田錫傳》
能夠審察分清利害得失,便是聰明人。
中人之性,如水之在器,方圓不常。
——元·歐陽玄等《宋史·王化基傳》
平庸的人,氣質就如同水放在不同形狀的容器中一樣,是方還是圓總是變化不定。
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塗越有糊塗富。
——元·馬致遠《薦福碑》
越聰明越受苦,越癡呆越享福,越糊塗越豪富。
人伴賢良智轉高。
——元·秦簡夫《東堂老》
如果與有德有才的賢人相伴隨,那麼自己的智慧就能逐漸提高。
晴幹不肯走,直待雨淋頭。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
天晴路幹不肯走路,直等到下雨才走。比喻該做不做就會自討苦吃。
經一失,長一智。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經曆一次挫折,就積累一分聰明才智。
寧可蒙懂而聰明,不可聰明而蒙懂。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寧可由糊塗清醒變聰明,不可由聰明退步變得糊塗。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僥幸以成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
善良的人不乘人之危來獲得利益,聰明人不心存僥幸來獲得成功。
智而能愚,則天下之智莫加焉。
——明·劉基《鬱離子》
有智慧的人表現得如同個平庸者,這才是天下最大的智慧了。
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
——明·劉基《說虎》
用力不用智,剛愎自用不用人,都是和老虎一樣有勇無謀。比喻有勇無謀和剛愎自用。
冬華之木,春不必實;早慧之子,年不必壽。
——明·劉基《擬連珠》
冬天開花的樹木,春天不一定結果;很小就聰明的兒童,不一定長壽。
智不自智,而後人莫與爭智。
——明·劉基《鬱離子·羹藿》
如果聰明的人不自我炫耀,那麼就沒有人和他爭著比誰更聰明了。
椎魯樸鈍,非學者之愚也;聰明絕異,學者之深患也。
——明·歸有光《六言六蔽》
遲鈍笨拙,並不是治學的人應該憂愁擔心的;聰明超群,才是治學的人應該深深發愁的。
事出於意外,雖智者亦窮,不可苛責也。
——明·呂坤《呻吟語·補遺》
事件出於意料之外,就是智慧的人也沒有辦法應付,不能苛刻地責備。
強梁自有強梁賽,聰明反被聰明害。
——明·馮惟敏《醉太平》
凶殘的人還有比他更凶殘的人,聰明的人反被自己的聰明所傷害。
有智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
有智慧不在於年歲大,沒有智謀就是活到一百歲也是枉活一世。
一己之見有限,眾人之智無窮。
——明·何汝賓《兵錄·論將》
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眾人的智慧才是無窮無盡的。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
——明·馬天錫《中山狼傳》
講仁義卻誤入了愚蠢,這不是有德行的人所讚同的。
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清·曹雪芹《紅樓夢》
用盡心思,反而把自己算計進去。
慧黠而過,乃是真癡。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阿寶》
聰明過了頭,就是真正的白癡之人。
天分高之人其心必虛,肯受人譏彈,鍾鼓虛故受考,笙竿虛故成音。
——清·袁枚《隨園詩話》
天分高的人必然胸懷寬廣,肯接受別人的批評,就如同鍾鼓虛心,才能接受敲打;笙竽虛心,才能吹出聲音來。
規於一致而昧於兩行者,庸人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雜卦傳》
固執於表麵的一致而不懂得相反相成的,這是平庸的人所為。
智從學問聰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強為,強為之智便成愚詐。
——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智慧是從學習、詢問、多聽、多看中順其自然產生的,不是勉強得到,勉強得來的智慧是愚笨虛假的。
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才智聰明敏捷的人,最好是不斷地追求學問。
人於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矣。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天亮睡醒了之後,能夠沒有一點妄想,可以說是一個聰明人。
不服一人,與逢人便服者,皆妄人。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對每所有人不佩服,或對遇到的人都佩服,都是愚昧無知的人。
用智如水,水濫則溢;用勇如火,火烈則焚。
——清·魏源《默觚·學篇》
使用智力像用水一樣,水多了就會四溢泛濫;使用勇力像用火一樣,火猛了就會焚燒成災。
合四十九人之智,智於堯禹。
——清·魏源《默觚·治篇》
把四十九人的智慧集中起來,就會勝過堯、禹那樣聖人的智慧。
萬乘之變,可以試智。
——清·魏源《默觚·治篇》
經過戰事磨煉的人,便可以運用自己的智謀。
質敏不學,乃大不敏。
——清·張伯行《朱子語類·輯略》
天資聰明而不善於學習,是最大的不聰明。
智者不以一能求眾善,不以一過掩眾美。
——《袁子·正論》
聰明人不由於自己有才能而要求大家都如同自己一樣,也不由於別人有一個錯誤就掩蓋人家的許多優點。
好問好察,改過不吝之謂上智。
——清·陳確《瞽言》
擅長詢問和觀察,爽快地改正自己的過錯,叫做最聰明的人。
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
——清·陳確《瞽言》
最聰明的人一定不自以為是,最笨的人一定不自認為愚笨。
水底撈月,愈撈愈遠,則何益之有哉。
——清·陳確《瞽言》
到水中去撈月亮,越撈月亮離得越遠,水中撈月一場空這有什麼益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