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北齊·杜弼《檄梁文》
城門如果著了火,禍患可牽連到護城河中的魚。喻指受到外界的連累和影響。
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
——唐·魏征《群書治要·〈老子·德經〉》君主喜歡道義,臣下則喜歡德行;君主喜歡戰爭,臣下則喜歡武力。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唐·魏征《群書治要·孝經》
國君注重禮儀,那麼老百姓不敢不講禮儀。
上行之,則下效法之。
——唐·魏征《群書治要·孝經》
上級怎樣做,下級就跟著怎樣做。
君好貨,而禁民淫於財利,不能止也。
——唐·魏征《群書治要·〈禮記·大學〉》國君如果喜歡金銀財寶,要禁止平民百姓不沉溺於財利益,是辦不到的。
俗易風移,必由上之所好。
——唐·魏征《隋書·儒林傳序》
一個國家風俗習慣的變化,必定與國君的喜好分不開。
責於下者,必先禁於上。
——唐·白居易《策林一·號令》
責難於臣民的行為,國君首先就不能那樣做。喻指上之不禁,下則不止。
凡下之從上也,不從口之言,眾上之所好也;不從力之製,從上之所為也。
——唐·白居易《策林一·號令》
凡是老百姓聽從統治者,都是不看他怎麼說,而看他喜好什麼;不順從他的武力統治,而取決於他的所作所為。
君之作為,為教興廢之本;君之舉措,為人理亂之源。
——唐·白居易《策林一·策項》
一國之君的所作所為,是教育興盛或廢弛的根本;一國之君的舉止措置,是百姓治理得有秩序還是混亂的主要根源。
上苟好奢,則天下貪冒之吏將肆心焉;上苟好利,則天下聚斂之臣將置力焉。
——唐·白居易《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
國君如果喜歡奢侈,那麼天下貪圖錢財的官吏將恣意妄為;國君如果追逐私利,那麼天下搜括錢財的臣工就會全力去剝削老百姓。
君好則臣為,上行則下效。
——唐·白居易《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
國君喜歡什麼,臣下就照著做;上級怎麼做,下級就會仿效。
古今之事不可不師,苟近而可師,何必遠也?
——唐·房玄齡《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古代和現代的好人好事,不可不作為效法的榜樣。但如果從近代的人和事中可以得到教益,那又何必去效法古人呢?
家且未正,焉能正人?
——唐·張九齡《讓兩弟起複授官狀》
自己的家庭尚且沒有治理好,怎麼能夠去治理別人?
左右前後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烏可得邪。
——唐·韓愈《愛直贈李君房別》
左右前後都是正直的人,想要自己不正直,這怎麼可能呢?
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
天長日久的影響,不用專門學習也能做了。
情蓄於中,事符則感;形潛於內,跡應斯通。
——唐·駱賓王《上廉使啟》
情感蓄藏在人的心中,事與情相符就會感應的到;形潛伏在體內,跡象和形相符就會通達。
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
要使國家安定,統治者必須首先端正自己。沒有身體端正的身體影子必然彎曲,上麵合乎規矩而下麵必然混亂。
近賢則聰,近愚則聵。
——唐·皮日休《耳箴》
親近賢明的人,心中就會清明;親近愚蠢的人,頭腦則會糊塗。
恭德慎行,為世師範。
——唐·李延壽《北史·楊播傳傳論》
崇尚道德,做事謹慎,使之成為他人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