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發明異趣(1)(1 / 3)

方便麵:速食之王

麵條是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食品。

大約在漢朝時,麵食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一類主要食物。那時的麵食統稱為“餅”,人們吃得最多的是蒸餅,就是把沒有經過發酵的麵團做成圓餅形狀,放在蒸籠裏蒸熟。這種吃法一直到宋朝時仍很流行,《水滸傳》中武鬆的哥哥武大郎是以賣炊餅為生的,他做的炊餅就是漢朝時的蒸餅。

蒸餅熱的時候還好吃,冷了以後就很硬,因此後來有人想出一種新的吃法——將冷的蒸餅或生餅下鍋入湯煮著吃。由於它是要放在湯裏煮的,所以被叫做了湯餅。到晉朝時,有人對湯餅進行了改革,他們用擀麵杖將麵團擀薄,然後用刀切成長條形狀下水煮。這樣既容易煮熟,用筷子撈起來也更方便些。這就是麵條了。

中國人發明的麵條大約於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當時樣樣以中國人為師的日本人很快就接受了這種食品,對之大感興趣。不過,在津津有味地吃了1000年之後,居然會有一位日本人感到: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中國老師當年發明的麵條也該改進一下了。他,就是日本一家食品作坊的老板安藤百福。

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為彌補國內糧食生產的不足,從美國進口了大批麵粉。政府為了增加銷售,鼓勵人們吃麵包,可東方的日本人對麵包的興趣遠遠達不到西方人的程度。在麵食中,日本人對麵條倒是更為喜愛的,可麵條一般要用開水煮上20分鍾才能吃,而且還要準備調料,這未免與現代社會快節奏有點不大適應。

有一天,安藤百福下班後想乘電車回家,在車站前,他看到沿街擺開的五六個“大排檔”熱鬧非凡,邊上擠滿了人。“是賣什麼食品的,生意如此興隆?”安藤百福心中納悶,走過去一看,“哦,原來是中國僑民擺的麵攤,這些人站著是為了等吃熱麵條。”

在電車上,安藤百福腦中不斷浮現出人們等候吃麵條的情景。心想,日本人是喜歡吃麵條的,目前正是經營麵條的大好時機,因為政府對多吃麵粉的還要予以獎勵。可是,像這樣吃麵條太費時間,一定有許多愛吃麵條的人為了節省時間而不得不吃麵包。那麼,能不能發明一種用開水一衝就可以吃的麵條呢?

安藤百福為自己的想法所激動,第二天就興致勃勃地對自己的作坊員工講了開發“方便麵條”的設想。不料,得到的反應卻很冷淡,員工們都勸他不必枉費心機。但是,自信的安藤百福認為方便麵條能方便人們,肯定是有銷路的。於是,他搭起一間簡易工棚,買了一台軋麵機,在眾人懷疑的眼光下,開始了他的發明工作。

安藤百福想,要製作隻用開水一衝就能吃的麵條,就應當往麵粉裏加調料,然後軋成麵條,蒸熟烘幹。他一邊想一邊這樣幹了起來,可是不知為什麼,軋出來的並不是一根一根的麵條,而是一堆堆像米飯一樣的團塊。安藤百福這才感到想象中的方便麵條製作起來並不那麼簡單。

軋不出麵條,原因在哪裏呢?他先認為是麵粉缺乏黏性,於是在和麵時又加進了雞蛋,結果情況更糟。是不是肉湯裏的肉末顆粒太粗了呢?他把肉湯過濾後再試,還是軋不成麵條。

經過幾次失敗後,安藤百福放棄了最初的將調料加進麵粉裏的想法,決定采取另外添加調料的方式。他把麵粉軋成普通麵條,蒸熟後再浸到醬油湯裏,使麵條吸進鹹味,從而解決了軋麵和加味的問題。

接下來,安藤百福要著手解決麵條烘幹保存的問題了。他想過用太陽曬,也考慮過用熱風吹幹等方法,但是這兩種方法都太費時間,不適合於工廠化大規模生產。後來,他想到了用油炸的方法。經試驗,非常理想,不但可以很快將麵條炸幹,而且油炸後麵條上出現好多細孔,這些細孔在熱水浸泡時能起吸水作用,可使麵條很快變軟;此外,油炸過的麵條口味也更好些。

經過3年的苦心鑽研,安藤百福的日清食品公司終於在1958年成功地發明了第一種方便麵條——雞味方便麵。它在市場上一露麵,就被搶購一空。1962年,安藤百福申請了方便麵的專利權。

現在方便麵都是由全自動流水線生產的,除油炸外,還有用高溫蒸汽蒸熟的,調味一般都采用外加方式。在主要生產環節上,也比它初誕生時有了很大改進。

方便麵已風靡世界。目前全世界方便麵年產量已超過了300億包,已成為僅次於麵包的世界第二大麵製主食品了。

咖啡傳奇

無論是從飲用人數的多少還是從飲用地域的分布來看,咖啡都是當今世界上當之無愧的“首席飲料”。不過,這種人們心目中典型的西方式飲料,進入歐美人生活中的曆史卻不長。從這種飲料的發明和改進曆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項發明要被人所接受,是需要時間與實踐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非洲埃塞俄比亞的西南部高原便生長著一種常綠灌木。它一年開花兩三次,花落後結出紅紅的漿果,每顆果實裏有兩粒種子。這種常綠灌木就是咖啡樹,紅色漿果中的種子就是咖啡豆。當地人意外地發現,吃了這種小果實就會精神抖擻,異常興奮。咖啡,就是這樣被人發現了它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