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發明異趣(1)(2 / 3)

過了許多許多年之後,阿拉伯半島上的一位也門人覺得咖啡吃起來有點苦,便別出心裁地將咖啡豆炒熟、粉碎,用水煮沸,並加入食糖,使它成為一種醇香撲鼻的飲料。遺憾的是,做出如此美妙發明的人,卻未能在曆史上留下他的名字。

大約在13世紀時,咖啡作為一種興奮型飲料,已風行阿拉伯地區,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喝上一杯咖啡便精神大振,可以通宵達旦地舉行宗教儀式而不打瞌睡。可是,咖啡在18世紀初傳到歐洲後,卻被人看做是一種毒品而不敢飲用。大家都說那是伊斯蘭異教徒的飲料,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吃了是要死的。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決定就此做個試驗。

國王找來一個死囚,宣布用喝咖啡來代替死刑:馬上喝3杯咖啡,如沒死的話,第二天再喝3杯,如此一直喝到死為止。試驗的結果:那死囚不僅沒被毒死,而且身體很好,一直活到80多歲。於是,喝咖啡終於像潮水般流行起來,尤其在上流社會,喝咖啡成了一種時髦。

上流社會的介入,使人們飲用咖啡的方式發生了改變。1763年,法國人頓馬丹發明了把粹碎後的咖啡豆裝入法蘭絨的口袋裏,再放入水裏煮的方法,這樣大大增加了咖啡的香味。1800年,另一個法國人貝路易發明了一種分成兩段的所謂滴水壺式的咖啡加熱器。這種壺是專為使咖啡香味不外溢而設計的,可說是最早發明的專用咖啡壺。1840年,英國人納皮亞發明了和今天使用的咖啡壺很接近的咖啡加熱器,這種加熱器是根據當水沸騰時裝咖啡粉的容器裏的氣壓降低,於是就自動地把沸水吸進咖啡壺的道理而設計的。

用咖啡壺來煮咖啡,味道的確很好,也富有情調,可在有些地方,如戰場上就完全不合適了。早在1838年,鑒於咖啡已成為美國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國國會決定為軍隊提供咖啡。沒料到在南北戰爭中,北軍後勤供給部門最頭疼的就是這一決定——煮咖啡要花不少時間,裝置也頗笨重。再說,軍隊分散在各陣地上,等咖啡送上去時已冷了,加熱後再喝的話,香味就不足了。

咖啡的這一飲用缺點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有人從改良加熱裝置、簡化加熱方法上著手研究。有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日本化學家加藤佐樹卻有著不同的研究思路,他直接從咖啡本身著手:能不能既保持咖啡的香味,又能快速衝飲呢?

在發明中,獨特而正確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不久,在其他人的研究走入死胡同時,加藤佐樹卻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發明了可以快速衝飲的速溶咖啡。它的製作並不難,是把烘幹的咖啡豆粉碎、提取咖啡汁後,經過真空濃縮,再經過幹燥製得的固體的顆粒。

1901年,加藤佐樹的速溶咖啡在紐約布法羅舉辦的全美博覽會上出售,引起了一陣小小的轟動。不過,也有一些專家預言,這種與傳統咖啡相去甚遠的東西,無論多麼方便和便宜,公眾也不會接受的。

這些專家如果活到今天的話,一定會大跌眼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部購買了國內生產的全部速溶咖啡,給速溶咖啡的大規模生產以巨大的刺激。速溶咖啡被美國陸軍帶到了歐洲大陸,歐洲人好奇地看著這些大兵飲用速溶咖啡:他們從行囊中取出一個小罐來,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棕色小顆粒,倒入熱水後,就冒出了特有的咖啡香味。

也許是速溶咖啡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十分合拍的緣故吧,它迅速征服了歐洲,征服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速溶咖啡就從戰場走向了客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購買了118萬噸的速溶咖啡供部隊飲用,從此速溶咖啡就伴隨美國大兵進入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在中國,速溶咖啡也對傳統飲料——茶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味道好極了”的雀巢咖啡和“滴滴香濃”的麥斯威爾咖啡,現在已不是中國家庭中的罕見之物了。

口香糖:能嚼不能吃

在很多情況下,一項發明從醞釀到成熟,要經過漫長的年代,要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大家都很熟悉的口香糖就是這樣的一項發明。

遠在1500年前,在今天墨西哥附近的尤達島上長著一種人心果樹。最早對這種樹發生興趣的,是島上瑪雅人的小孩子。他們發現,這種樹的傷口處會分泌出一種汁液來,黏黏的,能黏住小蟲子。看這些小蟲子在黏液中掙紮,實在是小孩子莫大的樂趣。

小孩子的興趣引起了他們母親的注意,跑去一看,“哦,原來這是一種膠樹。”能不能利用這種樹的膠汁為我們婦女也製造點樂趣呢?一位婦女從人心果樹上采集了膠汁,摻入些蜂蜜,製成了一種粉紅色的、有彈性的、入口不會溶化的膠汁軟糖。放到嘴裏一嚼,“嘿,太有意思了!”軟軟的、香噴噴的,嚼也嚼不爛,而且不斷嚼出甜味來。嘴巴靈巧的婦女還能用它吹出一個個泡泡逗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