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發明異趣(3)(2 / 3)

古代,世界各國都有用鉛條寫字、做標記的記載,因此就有了“鉛筆”這一名稱。

用鉛當筆並不合適,除了它有毒這一點外,它堅硬難寫,顏色也很淡,寫出來的筆畫很細,而且模糊不清。現在,我們僅在一些博物館裏還能見到這種古老的筆。

16世紀後期,英國人在昆布蘭郡的平原上發現了大片石墨礦,並發現了石墨的一項用途——用來寫字、畫記號。人們將石墨礦石切成一條一條的用線纏繞起來製成筆狀,由於主要用途是用來給貨物做記號,所以叫做“打印石”。石墨質軟、色黑、滑膩,畫出的印痕粗黑清晰,比那種用鉛條製成的“鉛筆”不知好多少倍了。英國的打印石大受商人和文人歡迎,整船整船的打印石渡過英吉利海峽,運到歐洲大陸,幾乎成為各國貿易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不過,人們在用了一段時間的打印石之後,最初的狂喜就被不滿意代替了。你瞧,用它畫的記號顏色太深,畫上去的印痕也容易脫落,容易弄髒手和物品;它還很脆弱,稍一用力就要折斷;如果石墨裏混有其他雜質,就會影響書寫質量,而天然石墨礦石純淨的很少。

能不能使打印石變得更好用一些呢?

18世紀中葉,德國巴伐利亞的一位化學家法貝爾開始了這方麵的努力。他在卡斯塔爾煤礦附近采集了一些石墨礦石,將它們研成粉末,用水衝洗去雜質,獲得了較純淨的石墨粉。他設想將石墨粉和某種東西黏合在一起,這樣可以改良石墨,使它純一些、硬一些、結實一些。

法貝爾經過了種種試驗之後,終於發現在石墨粉中加入硫磺、銻和鬆香,加熱凝固後硬度合適,書寫流暢,也不容易弄髒手。法貝爾在1760年建立起了鉛筆工廠,將石墨與硫磺、銻、鬆香混合熔化後,再壓製成條,就成了一根根的“鉛筆”。在這種鉛筆外麵裹上紙卷後,就可拿到商店裏去出售了。法貝爾的鉛筆很快就出了名,並開始源源不斷地向法國、英國出口。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英國、德國等鄰國對法國進行了封鎖,鉛筆也運不進法國了。

鉛筆沒有了來源,影響可不小,特別對畫家來說影響更大。當時一位名叫康蒂的法國畫家,下決心自己解決這個難題。

康蒂手頭隻有數量不多的一些石墨,他琢磨來琢磨去,想怎樣才能利用這點石墨製造出盡可能多的鉛筆來。想來想去,他終於有了一個主意:在石墨粉中摻和一些黏土試試看。一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他發現在石墨中加進不同數量的黏土或在燒製時采用不同的溫度,就能得到不同性能的鉛筆。

康蒂的鉛筆比法貝爾的好用多了。據說,拿破侖特別喜歡用康蒂的鉛筆。法貝爾聽到人們對康蒂鉛筆的讚揚後,決心製作更好的鉛筆,經過長時間的反複的苦心鑽研,終於發明了性能更好的鉛筆。

不過,無論是康蒂還是法貝爾的鉛筆,都隻有一根細條,太容易折斷。181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位木匠威廉·門羅,想到為鉛筆錦上添花,讓鉛筆穿上木頭外衣。

門羅造出一台機器,能在一塊木板上平行開出8條凹槽,在往凹槽裏裝入鉛筆芯後,再覆蓋上另一塊同樣開有凹槽的木板,用膠水粘緊。然後,再將這塊嵌有8根鉛筆芯的木板切割成8根木條,每根中都有一根鉛筆芯。這就是真正的鉛筆了。

門羅的鉛筆誕生100年後,又有人不滿足了,認為它浪費木材,削鉛筆也要花費時間,使人感到麻煩。這種不滿足導致日本的早川德次在1915年發明了一種能夠把鉛筆芯反複推出的鉛筆。這是一種隻要旋轉筆杆上的旋鈕就可使中間的筆芯伸出和收回的新型書寫用具。它就是現在廣泛使用的活動鉛筆的原型。

在經過許多人的發明後,今天的鉛筆品種已十分豐富,供人們各種需求。僅活動鉛筆一類的就有旋轉式、墜芯式、動脈式、手推式、自動出芯式、組合子彈頭式等,令人眼花繚亂。

早川德次為他的“活芯鉛筆”申請了專利,並創建了一家公司進行批量生產。現在,這家公司已發展為頗具知名度的夏普公司。它繼承了創業者早川德次永不滿足的精神,注重發明,不斷地開發新技術。

蘸水筆的進化

五千多年前,古代埃及人用尼羅河畔生長的紙莎草當紙來使用時,書寫工具是用紙莎草的莖。他們將草莖斜著切斷當筆,蘸上用礦物顏料和水調成的“墨水”寫字。但紙莎草名為草,實則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它的莖也很粗,像竹管一樣。這種“筆”握起來當然不會使人感到舒服,所以,後來埃及人就改用蘆葦管做筆了。

埃及人在蘆葦叢中采集合適的蘆葦管,然後把這些蘆葦管埋在畜糞堆裏邊,幾個月後,他們再把蘆葦管刨出來。這時的蘆葦管已經變得異常光滑,而且顏色呈現為黃黑相間,有如中國的“湘妃竹”,十分漂亮。隨後,埃及人把這些漂亮的蘆葦管烘幹,使它們變硬,再將一端削尖,便成為一支蘸水筆了。

就是這種今天看起來並不理想的筆,後來還傳至希臘,又傳至歐洲以至東方一些國家,在這廣大的地域內使用的時間長達數千年之久,是人類使用曆史最長的一種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