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發明異趣(4)(3 / 3)

韋奇伍德的發明問世時,英國的商業活動已很發達,複寫紙大有用武之地。眼看他的發明大受歡迎,韋奇伍德幹脆辦了一家工場,專門生產複寫紙。後來,法國人改用甘油和鬆煙滲透進紙裏的方法製造複寫紙。大約在1815年,德國有人再進行革新,以熱甘油加上從煤焦油中提煉的染料,經細磨調研,塗於韌性的薄紙上製成複寫紙。以後人們又在複寫紙的塗料上加入各種蠟料,以克服黏度,這就成了我們今天用的複寫紙了。

大概是英國的造紙業特別發達的緣故吧,還有一種特殊品種的紙——瓦楞紙也是英國人發明的。

英國的紳士常戴那種直筒的禮帽,夏天戴那種呢製禮帽簡直是受罪,腦門上沁出的汗弄得帽沿濕漉漉的,很難受。有人想到找些紙襯在裏麵吸汗,但幹的紙有些硬,戴上後不舒服,有時帽子還會從頭上滑下來,使人出洋相。後來,有兩位英國紳士——哈雷和阿蘭想出了一個方法:在兩層紙中夾入一層形似瓦楞的折疊而成的紙。這樣的紙襯到帽子裏人感覺很舒服,帽子也不會再掉下來。1856年,他們取得了瓦楞紙的專利權。

不過,不知為什麼,在禮帽裏襯瓦楞紙這種風氣並未在英國流行。倒是美國人看中了這種紙的剛性好,不易變形,想到用它來做包裝物品的紙盒。1894年,美國建造了一個專門製造瓦楞紙的工廠,用來大量製作紙盒、紙箱。現在瓦楞紙在生活中被大量使用,但人們已很難由現在的用途去想象它的發明初衷了。

盲人看書

1852年6月的一天,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一次盛大音樂會上,一位雙目失明的姑娘嫻熟地彈奏了一首曲子,博得了全場聽眾的喝彩。姑娘含著淚對聽眾說:“你們不要讚揚我,這成績應該屬於我尊敬的老師布萊葉,是他教會了我如何‘看’樂譜!”

盲姑娘之所以能“看”樂譜,要歸功於布萊葉發明了盲文。不過,布萊葉的發明是建立在前人努力基礎上的,從下文我們可以看到,布萊葉的發明就是發明學中所謂的“移植法”:凡是對自己的發明有啟發、借鑒的東西,不妨拿過來,加以改造創新,成為新的發明。

18世紀時,法國人阿尼產生了讓盲人也能“看”書的想法,經過反複試驗,阿尼發現如果把字母製成突出於書本的形式,盲人就能用手“看”懂它。1786年,阿尼在一位出版商的協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印成微凸文字的盲文書。

在阿尼的盲文發明之後不久,巴黎一所盲童學校的創建人瓦倫丁先生,想出了用厚實的布料或紙板剪成字母,然後再把它們貼到紙上做成盲文書的辦法。這種書雖然比阿尼的書更容易“看”懂些,可太重了,一頁書就有課桌那麼大,“看”起來既費力又不方便。

瓦倫丁盲童學校的盲孩子,多少年來一直就是“看”這種碩大笨重的盲文書的。後來,他們中的一個——布萊葉,想到要改造它,要發明一種新的盲文書。

布萊葉1809年1月4日出生在法國巴黎附近的庫普雷城,父親是個製馬鞍的皮匠。3歲那年,小布萊葉因玩耍不慎,被錐子紮瞎了一隻眼睛,不久另一隻眼睛也因感染而失明。10歲時,布萊葉被送到巴黎的瓦倫丁盲童學校學習。從此以後,他就與盲文結下了不解之緣。他17歲畢業後,被留在學校任教。布萊葉忘不了當年學盲文的艱辛,決心創造出一種專供盲人“閱讀”和“書寫”的文字來。

有一天,布萊葉和一位朋友在一家飯館吃飯。席間,那位朋友順手翻著剛剛出版的報紙,發現了報道上尉指揮官巴比埃發明“夜碼”的消息。他馬上興奮地把這條消息念給布萊葉聽。

原來,巴比埃奉命在夜間執行一項任務,當他們到達離敵人陣地不遠處時,上司派人送來了一份緊急命令。由於不能點火,結果巴比埃隻得借助微弱的星光,連看帶猜,才弄懂了命令的內容,總算沒有誤事。這次經曆使巴比埃感慨萬分,後來他就發明一種“夜碼”,即采用一些凸起的點點畫畫之類符號來代替字母,再用它們來拚寫成文。接到的人在黑夜中憑手指觸摸辨認“夜碼”,了解內容。

巴比埃的“夜碼”給布萊葉很大啟發:這種“夜碼”不就是一種不用眼睛看的“夜文”嗎?

用類似的方法,能不能進而造出盲文來呢?他在朋友陪同下,興衝衝地趕到巴比埃家求教,收獲很大。回到學校以後,布萊葉對上尉的設計作了深入的研究,開始在上尉發明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這當中他經過了無數次的排列和試驗,終於在1829年,他20歲時為盲人創造了“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