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發明異趣(9)(1 / 3)

很自然的,掐斷“胡誌明小道”,成了美國軍方一項重要任務。他們出動了大批聲名赫赫的“空中堡壘”——B—52重型轟炸機,丟下了數不清的炸彈,換來的卻是這樣一份報告:目前每周通過“胡誌明小道”的車輛約為8000輛,僅比轟炸之前的9000輛減少九分之一!

這樣的結果並非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因為“胡誌明小道”穿越之處,幾乎皆有茂盛蔥鬱的熱帶雨林,美國飛機根本就找不準目標。再說,北越人組織了大批民工待命,一旦道路被炸中,也能很快加以修複。

看來,要用常規炸彈來掐斷“胡誌明小道”是不可能的了,那麼,該發明一種什麼樣的炸彈來達到這個目的呢?

1970年初冬的一天,正當美國陸軍武器研究所的專家雷利為此一籌莫展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則新聞:巴黎奧列機場連日濃霧,飛機無法起降。後來,航空局長聽了一位氣象學家的建議,在跑道上一字排開8台噴氣引擎,一齊開動。不過數小時,9萬平方米的奧列機場上就霧散日現了。因為噴氣引擎發動時要放散熱流,霧其實都是些小水滴,經不起加熱,一烘就沒了。

這則新聞使雷利茅塞頓開:人工既然可以消霧,為什麼不可以搞人工造霧、人工造風、人工造雨啊?如果真能搞出一些可以呼風喚雨的氣象炸彈來,或許真能把“胡誌明小道”掐斷呢!

說幹就幹,雷利和他的同伴順著這條思路開始了他們的“發明工程”。

首先是要確定發明方向。雷利等人花大量精力搜集了“胡誌明小道”所經地區的地形地貌資料,分析後認為這一地區山高林密,人工造風不能充分發揮威辦;人工造霧呢,雖然能對車輛通行造成一些困難,但也不起決定性影響。這樣,發明方向自然就要放到人工降雨上來了。因為這一地區西南季風盛行,季節多雨,如能發明出一種降雨彈,就可及時將飄過小道上方的厚厚的雲層截住,並使它變成大雨降下來,那就會對這條鋪築簡陋的道路造成破壞性影響。

發明方向確定之後,還確定了兩點必要的發明要求。一是使用要方便,做到利用現有的軍事技術手段,如飛機、火箭、火炮、探空氣球就可以投放;二是成雨速度要快,不然,等發現雲,投下彈,形成雨時,那片雨雲或許早已越過小道了。

按照這樣的要求,這些美國人決定將降雨彈設計成多種型號的,有炸彈,有炮彈,有定時爆炸的,有定高度爆炸的。他們還做了許多實驗,最後確定在彈體內裝入碘化銀、幹冰、碘經鉛、硫化銅、聚乙醛以及碘酸銀發煙基等填充料,因為它們的降雨速度快。當彈體炸開後,這些填充劑作為凝結核能促使過飽和水蒸氣快速凝結成水滴或冰晶,造成降雨。

為追求多重效果,最後,發明者還在降雨彈的化學成分中摻入了有腐蝕性或致命的化學物質,使人、畜、設備在這種“化學雨”的浸淋中不知不覺地死亡或被消蝕。

1971年6月,降雨彈問世了。美國人連續出動了2600架次飛機,在“胡誌明小道”地區投放降雨彈47400多枚,耗資2160萬美元。

這些美元都丟在了“水”裏——這期間,老撾、越南、柬埔寨毗鄰“胡誌明小道”的地區,不是陰雨綿綿,便是大雨滂沱。泛濫的洪水衝垮了路上的橋梁,被雨水泡透的道路泥濘難行。卡車輪子老在泥水中打滑,車上裝的彈藥全受了潮,地雷踩上去不響,炮彈打出去不炸。

軍隊再也沒法在路上急行軍了,一步一跤,走得比爬還慢。

效果報告很快就出來了:目前每周通過“胡誌明小道”的車輛僅為900輛左右,隻有投彈前的十分之一,“小道”實際上已接近於癱瘓!

不實用的發明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人類的發明史上,也記載著一些稀奇古怪的發明。

100多年前的一天,俄國黑海畔的敖德薩軍港人山人海,有海軍官兵,也有達官貴人、紳士淑女。他們或站在高處遠眺,或用望遠鏡觀望,對著那遙遠的水天交界處。他們在等什麼?

等兩艘軍艦。昨天,有消息傳開,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下令將黑海艦隊的兩艘軍艦——“諾夫戈羅德號”和“海軍中將波波夫號”調防至敖德薩。這一下,港口沸騰起來了。因為,這是兩艘早已名聲遠揚的“怪艦”,誰都想親眼見識見識,開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