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不朽豐碑(11)(2 / 3)

蘭米爾知恩圖報,他在通用電氣公司實驗室工作了近50年,發明研製了高真空計、煙霧發生器、探測器等許多有價值的科技產品。

在研究鎢絲的壽命問題時,蘭米爾發現了氫氣的一些特性。

根據這一特性,蘭米爾構想出一種原子氫焊接器。

原子氫焊接器可以產生6000度的高溫,幾乎相當於太陽表麵的溫度,這麼高的溫度,有哪種金屬能不被熔化呢?

氫原子焊接器的原理是:當氫噴射流經過高溫的鎢絲時,氫氣因從鎢絲上吸收大量的熱而離解成原子,當氫噴射流離開鎢絲後,生性活潑的氫原子再度結合成氫分子,並將從高溫鎢絲上獲得的能量以熱的形式釋放出來。這是一個偉大的構想,如果製造出來,對人類來說,將會無堅不摧。

使蘭米爾聞名於世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是他對表麵化學的研究。

蘭米爾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對流體表麵的蔓延現象發生了興趣。

將一滴不溶於水的油滴在水裏,油就聚集在水麵上,形成透鏡形狀,但放一滴不溶於水的硬脂酸,由於它的分子結構中有親水性原子團,各個分子中的親水性原子團就會分散到水中,硬脂酸隻在水麵上形成很薄的表麵膜,這層膜非常薄,隻有一個分子的厚度。

蘭米爾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將它延伸到固體與氣體分子方麵,創立了一門新興的學科——表麵化學。

1932年,由於他在這一方麵的研究成果,被瑞典科學院授予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從表麵上看,蘭米爾的成功是由於一次“偶然的發現”,但偶然蘊於必然之中,如果他不是平常注意觀察,勤於思考,善於捕捉每一個微小的信息,即使機會再多,恐怕也隻能從身邊白白溜走。

人工降雨的先驅@蘭米爾在科學上的最大突破,毋寧說是人工降雨了。

自古以來,人類就盼望著能夠呼風喚雨,並把這個美麗的夢編織成神話和傳說。

在東方,人們向神靈祭獻牛羊,渴望雨露滋潤。

在西方,人們向上帝祈禱,祈求普降甘霖。

然而,一切都似水中月、鏡中花,人們心目中的“上帝”、“老天爺”隻不過是一個概念、一尊泥胎。它甚至舉不起一粒石子兒。

蘭米爾要創造“上帝”不能創造的奇跡了。

一次,通用公司請蘭米爾和他的助手謝弗研究飛機在穿過雲層時機翼外表結冰的問題。

謝弗是一位物理學家,他是工人出身,沒有上過大學。

他們的合作是成功的,不久,他們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工作中,蘭米爾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有的含有水蒸氣的雲朵溫度已經降到0℃以下,卻沒有一粒冰晶。這不合水的物理性質。蘭米爾決定研究這一現象。

以前,人們認為,雨點是以塵埃的微粒為中心形成的,要下雨,空氣中除有水蒸氣外還必須有塵埃的微粒。蘭米爾在他的實驗室放置了一台電冰箱,電冰箱裏充滿著水蒸氣,蘭米爾把它叫做“人工雲”。

按照前人的看法,蘭米爾一麵降低冰箱裏的溫度,一麵加進各種塵埃的微粒進行實驗,他試過沙粒、麵粉、鐵粉末等,希望能產生人工冰晶,但都沒有成功。

1946年7月的一天,又是一個炎熱的夏日。

蘭米爾像平時一樣,到電冰箱前準備做他的實驗。

電冰箱不合時宜地出了故障,溫度一直降不下來,蘭米爾很著急。

他忽然想起幹冰有很好的製冷性能,何不用幹冰來降低冰箱內的溫度呢?

他打開冰箱的蓋子,隨手將一塊幹冰扔了進去。

奇跡出現了,蘭米爾透過冰箱的觀察口,看見無數晶瑩的白色晶體在盤旋飛舞——人工雲變成了霏霏細雪!

蘭米爾明白了:降雨並非需要塵埃的微粒,隻要溫度降到零下40度以下,水蒸氣就會變成雨雪。

“製造雨滴”在實驗室裏已經成為現實,能不能在空中進行實驗,實現人工降雨的夢想呢?

令人激動的時刻終於到來了。11月的一天,蘭米爾的助手謝弗帶上幹冰,登上飛機,飛入一片雲層,蘭米爾在地麵觀察。謝弗把幹冰全部撒在了雲層裏,半個小時後,蒙蒙細雨淅淅瀝瀝地飄落下來。蘭米爾欣喜若狂,他不顧自己已是65歲高齡的老人,像個孩子一樣在雨中歡呼雀躍。

人類幾個世紀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

蘭米爾不滿足小麵積的降雨,他希望美國廣闊的土地上,隨時都能按人的意願普降喜雨。

蘭米爾已經年逾古稀,承擔不了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但他對人工降雨這一偉大的事業一直耿耿於懷,希望它後繼有人。

美國物理學家巴納德·本加特繼承了這項事業,他發現碘化銀這種化學物質的微粒比幹冰效果更好,而且碘化銀可以在地麵上撒播,利用上升氣流的作用,漂浮到天空中的雲層裏,因而比幹冰更簡便易行。

蘭米爾可以安享晚年了。

1957年8月16日,偉大的天才蘭米爾在馬薩諸塞州的福爾摩斯逝世,終年77歲。

他走得非常安詳,像睡著了一般。他無愧於祖國,無愧於親人和朋友,更無愧於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