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生健康個性的培養與塑造(4)(1 / 3)

3、良好性格的自我訓練

(1)選擇恰當的榜樣,模仿他人的良好性格。

學生性格的形成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要受多種客觀環境的影響。在環境之中榜樣的影響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學生有必要選擇具有優秀品格的人,作為自己的學習與模仿的對象,逐漸使自己的性格向好的方向靠近。

學生選擇榜樣可以從三個方麵考慮:

①曆史上的偉大人物或文學作品中模範人物;

②自己崇拜的老師或家長;

③傑出的同齡夥伴。

學生在模仿上述榜樣的過程中,應注意選擇其中的優秀品格,其中的不當之處應棄之不取。

(2)善於在活動中錘煉自己的性格。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及其他活動,是性格表現和發展的主要園地,學生要充分利用它,在學習和活動中錘煉自己的性格。

學習是學生在校的主要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認真求實的態度,勤奮、刻苦的精神,都是性格的充分體現。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地對待學習,正確對待考試與評價,正是性格成熟的過程。

課外活動也是學生在校的一種重要活動,它不僅會使同學們在比較自然、自主的狀態下認識自然和社會,學習與人交往,而且還能學得積極對待人生,在活動中尋求充實快樂的生活方式。因而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也和學習一樣,是學生性格發展的重要途徑。

(3)充分利用暗示,強化性格的發展方向。

學生在認識自然或社會時,會產生與成人不一致的態度或觀點,當確定了自己的態度或觀點不周全而又無法趕走時,或是自己的觀點難與行為相統一時,要充分利用暗示,多次從正麵強化,使自己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這種暗示可以寫在紙上作為座右銘掛在牆上,也可以寫在日記裏,還可以記在心裏,經常對自己說上幾遍。

(4)糾正不當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人性格形成的基礎,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促進人良好性格的形成。學生要善於經常檢查自己的言行,及時改正缺點和不足,使自己各方麵的言和行保持在正確軌道上發展。當學生各方麵的良好習慣都已形成了,那麼由其所構成的良好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麵——良好的行為方式就已基本形成了。

五、完善個人的品德

人的品德是個性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要在教師和家長的教育下,形成完整的品德結構,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1、端正自己的道德認識

學生已接受了多年的正規學校教育,從理論上講在道德認識上不應存在較大的問題了,絕大多數的學生的道德認識是能同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但是,同學們必須明白掌握了政治課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並不等於已經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因為道德認識的形成包含三個階段,隻有形成了道德評價能力和道德信念才說明道德認識已形成。

(1)掌握道德知識階段。

這是道德認識形成的基礎環節。學生通過政治或德育課的教學或從書籍、家長等人那裏學得了有關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麵的知識,使自己懂得了怎樣的行為是對的,怎樣的行為是錯的。

(2)形成道德判斷能力階段。

這是學生把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評價自己或別人的言行的應用環節。學生不僅要能記住老師講的內容,還要鍛煉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善於把學得的知識用於評價人的言行。

(3)形成道德信念

形成道德信念是學生道德認識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學生在提高道德認識時所努力的方向。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個體就會堅信道德知識的正確性,無論是自己或他人的言行與知識發生聯係時都會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而且自己一生都會以這些認識為尺度行事的。學生要善於在掌握了知識的基礎上,充分體驗按道德知識行事時的感受,形成知與情的“合金”——信念。

2、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

看到不公正的事產生不愉快的體驗,看到有正義感的人產生崇敬的心理,這是人道德情感的反映。學生在加強個人品德修養時,不能忽視了對自己良好情感的培養。從愛父母到愛同學、愛老師愛祖國;從同情弱者到有責任感、義務感,使自己在活動中體驗個人的內心感受,在正確的行為中體會快樂。

3、鍛煉堅強的意誌

學生要善於用自己的堅強意誌克服自己不良的行為動機,避免發生與社會要求不一致的行為。還要鍛煉自己心理的耐挫力,使自己麵對困難和挫折能堅韌不拔,善於堅持正確的言行。堅強的意誌與學生道德的完善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自覺鍛煉道德意誌是每位學生必須完成的。

4、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學生要善於從小事做起,時時按道德行為準則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這樣在以後的生活、學習或活動中,就會自然地表現出道德行為了。在生活中,有時人表現出了某種道德行為,但有時難以說清楚為什麼這樣做,這便是道德習慣的重要作用的體現。

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向他人學習、加強個人修養,形成完整的個人品德。

六、培養健康自尊心

自尊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處於青年初中期的學生由於認識到自身的角色和存在的社會價值,他們渴望和強烈地要求肯定自己和保護自己,他們的自尊心顯得異常強烈,對觸及自尊心的刺激十分敏感。學生的自尊心是一種重要的內驅力,隻要引導得當並使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它便能激勵學生不斷奮發努力,取得成功,以使自己的言行得到他人的尊重,以維護自己的榮譽在集體中的地位。

1、學生的自尊心概述

(1)自尊心的概念和作用

學生們經常看書學習、聽講座和修習課程以及參加其他課外活動,試圖使自己擺脫自我懷疑、困惑、未實現的夢、經濟拮據以及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令人失望的其他種種事情。有時為達到同樣的目的,他們暴吃暴飲、抽煙、喝酒,相互埋怨、玩牌賭博、打架鬥毆。然而,隻有當我們因自己的壞習慣或神經質行為而指責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感到受傷害。不論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多麼自我毀滅、艱辛和殘酷,其本質是我們渴望一種與我們自己、家庭、朋友、周圍環境以及其他相關事物的更深層的聯係。這種更深層的聯係就是健康自尊心的實質。它是一種自我認可、接受和肯定的情感體驗,也是一種希望他人認可、接受和肯定自己的自我意識傾向。

有學者在綜合了諸種有關自尊的定義之後認為,所謂自尊是指個體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所獲得的對自我價值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健康自尊心講究一種自我與他人、社會以及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與隻為成功所驅使的、渴望滿足的自我欲求有很大的不同。想出人頭地的人通常自視很高,但他們對自身的看法不切實際,為此他們隻好控製和欺騙他人。當受到挑戰的時候,他們很容易被打跨。具有健康自尊心的人則是以挑戰為動力並努力迎接這種挑戰,他們充分利用自身的長處和短處、不良情緒、錯誤、成功與失望,從他人獲得正麵反饋和負麵反饋。這種挑戰陶冶了他們的情感,激發了他們的才智,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使得他們和周圍的人們活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2)影響自尊心形成的若幹因素

①家庭環境的影響

從小時候具有自我意識的萌芽開始,不健康的自尊心就一直根植於受父母及其他重要人物影響而產生的身體感覺與情感之間的衝突、自我感受與他人評價和要求之間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在被他人喜歡和愛方麵覺得不安全,這種不健康的自尊心便產生了。在嬰兒期,我們完全依賴父母,父母滿足了我們的身體和情感的需要之後,我們別無他求。然而當我們長大成為了一個兒童,學會了與環境打交道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尋求的愛並不總是保持一致。我們嚐試表現各種行為,狡猾、靦腆、逗人、要求等等,以獲得愛。除了“你很可愛”或“你不可愛”之外,對我們有許多指責、期望和要求,如“你太小了”,“別那樣,會傷著你的”,“看你搞得一團糟”,“別哭了,你不再是一個小孩了”,“你年齡最大,因而你要負責任”。來自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反饋信息影響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父母以身作則教誨我們的事情以及他們為保護我們免受傷害而隱藏的悲傷和困難等許多沒有說出來的信息,對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則顯得更為有影響力。兒童及少年時期我們所接受的正麵信息和負麵信息通常沒有受到很好地審視、辨別和挑戰,它們將影響我們對“我們是誰”、“我們能做什麼”以及“我們能從他人身上期盼什麼”等問題的看法。

②社會的影響

當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便因自己的所作所為而獲得各種不同的注意。我們開始嚐試以各種行為來滿足我們期望引人注意的需要。我們表現得狡猾、淘氣、早熟、害臊、性急或暴躁,其目的無疑都是想得到他人的關注。當兒童要求他人的關注發展成為一種自然習慣之時,他們便致力於追求這種關注。這種追求導致我們做事情是為了加深他人的印象,而不是為了自己。由此,與他人的讚同相比,我們自身真正的需要、欲望和興趣反而排在了第二位。

在成年時期,我們經常扮演社會接受的角色,而這些角色通常是我們小時候所學習的角色的翻版。如討好者成為了勤奮好學的學生、有愛心的雙親或者忠誠的雇員。囿於這些角色,我們為社會認可和讚同的欲望所驅使。我們的生活成為了永無休止的競爭,我們的幸福建立在每天的所作所為之上。評判自己和他人的標準便是社會價值和理想,我們對此加以讚同和認可,並作為自己的一部分。這些標準包括有關財富、權力、健康、性別、種族、年齡、性欲、智力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麵的偏見。

不幸的是,在這種遊戲中隻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能成為贏家,他們陷於維持其成功的條件。而那些輸家則盡力安慰自己,以分散對失敗的感覺的注意力。由此看來,沒有誰是贏家。離開了自尊心,無論是贏家還是輸家,他們都不能很好地欣賞成長的機遇、享受生命和獲得幸福感。相反地,幸福建立在一係列隨機的和很不可能達到的條件之上。

當鼓勵社會角色的同時,社會也限製了情感親近和自我表達。此外,獨立和自主被認為是好的方麵,而宣泄情感被認為是弱者或自我控製力較差的象征。這樣,要滿足我們的情感需要似乎變得不太可能。

③學校教育的影響

當今的學習環境對鼓勵學生健康自尊心的發展並不總是有利的。社會上存在著許多對我們與學習之間關係的不確切的觀念,如什麼內容我們可以或不可以學得輕鬆一些,我們喜歡什麼和擅長什麼。這些觀念在比較困難的學習情景下成為學習的一種阻力。有時我們確實有理由相信我們不能學習某種內容,如要學習的科目對我們目前的知識水平而言顯得太複雜,但是,構成學習阻力的這些不良觀念通常才是問題的根源,像“我們不喜歡數學”、“我們缺乏創造性、“我們不會跳舞”等等。因為教師教學不負責任,教學效果差,或者學生曾表現不好而盡可能地避免有關的學習,這些不良觀念常常就這樣從過去痛苦的學習經曆中產生了。正是這些不良的認知,妨礙了學生的學習,製約著他們學業的成功,從而也就大大地影響了他們的自尊心。

2、學生健康自尊心的培養

如上所述,家庭、社會、學校對學生自尊心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健康自尊心的培養需要自己、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麵的共同努力,其途徑、形式和方法比較多,下麵對學生健康自尊心的培養提出四條建議:

(1)培養良好的親近情感

健康的情感關係和親近是健康的自尊心的基礎。建立健康自尊心的首要步驟是通過與家庭和朋友建立親近關係而獲得的情感健康。為此,我們必須知覺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學會情感誠實和健康的自我表達。

情感親近是在隨時知覺自己情感狀態的人們之間培養起來的與他人的情感連結。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與人交往並保持親密關係,社交閉鎖性便是如此。社交禮儀是一種麵具,“你好嗎?”我們回答,“我們很好,你呢?”但也不要抱怨,我們都不願放下麵具,如真的放下麵具都會感到不安。我們越不想與他人分享自己或暴露自己,情感親密性就越少。我們常見的狀態諸如壓抑、罪惡感和焦慮,其實是一種情感壓抑。我們的社會並不鼓勵健康的情感表達,特別是強烈情感的表達。社會鼓勵我們保持克製,因而我們說:“我們沒事”,“我們能處理”,“我們控製得住”。對大多數人而言,表達強烈的情緒是很窘迫的,因而要盡力避免。於是,我們學會壓抑我們的情感,我們用娛樂和諸如咖啡或酒精等情緒替換劑來分散注意力。然而未能有意識地表達的情緒最終要無意識地泄漏出來。我們未表達的傷害、憤怒、憎恨被表露為新一輪的“壞運氣”,更有甚者,暴力行為、車禍或心髒病。假如我們選擇不壓抑我們的情感,我們必須對它們負責。我們必須表達它們,保持對自己、親密情感和需要的敏感性。通常在我們的情感關係中,所要做的事就是說出難於開口的事情,分享我們的情感和觀念。

研究表明,孤獨與自尊具有顯著相關性,其中社交孤獨與自尊相關性更好。孤獨者可能因為社會關係的缺陷或缺乏一種所渴望的歸屬關係,使得自我評價低下。這一點在高度社會化的今天表現得尤為突出,孤獨者每每因感到自己缺乏社交能力而導致自卑。在這裏,社交孤獨對自尊的影響高於感情孤獨的影響。研究還表明,嚴重孤獨者其情緒也低落。這類人相對地缺乏社會支持,不能從周圍環境中得到幫助和依賴。通過對學生、成人以及青少年的大量研究,心理學家發現,知覺到的來自重要人物的支持與自尊之間的相關在0.50~0.65的範圍之內。那些具有最低水平支持的人相應地具有最低水平的自尊,而具有中度支持的人具有中等水平的自尊,那些覺察到最多支持的人相應地也非常尊重自己。

(2)擁有健康的身體

身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內在狀態的外部表現。我們要表達的情感在我們的姿勢、動作、體態、體格特征體現出來,我們的身體語言對我們的身份和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建立健康的自尊心,我們必須熱愛我們的身體並很好地知覺它們。由此我們認為身體反映和強化健康和不健康的自尊心。

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於將我們與社會的理想身體觀念進行比較,因而要熱愛我們的身體並不容易。我們必須重新檢討我們的常見觀念,而不要受變得更有吸引力、變得更漂亮的假設的影響。當我們無能為力改變我們的基本結構的情況下,我們隻有接受這種事實,我們應當學會體麵並有尊嚴地接受自己,這將幫助我們對自己產生良好的感覺。

改變自己的身體形象極為有利於建立自尊。很自然地,當一個人身體虛弱、懶散或不舒服的時候,很難改變他對自己的感覺。

因此,開始和堅持身體保健計劃不僅對身體有利,而且為自信、自律以及存在感覺提供基礎,以便促進情感和精神的發展。身體保健計劃包括身體鍛煉、平衡的營養、克服物質濫用(如香煙、酒、毒品及其他興奮劑)。這種計劃因人而異,以切合實際和能夠堅持為準,而不要好高鶩遠。

(3)敢於理智地冒險

冒險對學習和成長必不可少。沒有了它,我們所做的一切隻會限製在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之內,我們對熟悉的事物便愈來愈適應。健康的自尊來源於挑戰的土壤,接受挑戰的目的不是加深自己和他人的印象,而是作為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在此過程中,必不可避免地犯錯誤,結果也許令人失望,其中的過程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

理智地冒險與自我中心的大膽行為的區別源於此人的動機。後一種類型的冒險涉及為獲得他人的讚賞或注意而顯示自己的膽量,而前者在於受好奇和探求的興致所驅使。然而,因為所做的事情可能失敗,使我們受譏諷和批評,理智地冒險存在內在的危險。可是,要是我們因害怕失敗而放棄,我們將錯過成長的機會。當我們擁有挑戰、積極行動、理智地冒險的時候,我們將擁有幸福的人生。

我們對待冒險的態度,不論其前期是害怕還是興奮,在我們幼年和童年時期便已形成,而且受雙親的影響很大。我們的父母也許盡力使我們免受侵擾而感到安全。他們對我們搞糟的事情加以責罵,教導我們做事的正確方法,限製我們可以涉及的情景和場所並對生活問題給出已定的解決方法。然而,他們並不鼓勵我們成為問題解決者。相反地,父母的行為教導我們要依靠外界的權威,安全地做事,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膽小怕事、不敢冒險的文化傳統使得我們既害怕冒險,又缺乏風險意識,結果我們錯過了許多機遇和挑戰,失去了許多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4)有效地應付轉折點

人生總是經曆各種各樣的轉折點,如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結婚、生小孩,更換工作單位,下崗,退休,親人死亡等等。人生的轉折和變化在人生曆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當這種轉折和變化發生時,要麼麵對現實,麵對所失去的東西,繼續向前發展;要麼總是留念過去,否認這種轉折和變化,否認現實。當我們身邊有親人不幸去世的時候,我們因喪失和離去而感到心情悲痛。應付這種情感有兩種很不相同的方法:要麼我們壓抑自己的傷感,變得痛苦和退縮,認為親人的死好像是對自己的懲罰一樣;要麼我們把親人的死看作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使我們更加明了生活的價值和意義,雖說是心情悲痛,但仍麵對現實,積極成長。換言之,我們要麼使生活變得枯萎甚至否認生活,要麼麵對生活並努力去充實它。假如我們選擇了後麵一種應對方式,那麼我們就必須充分地感受和表達我們此時此刻的各種情感。親人離去,我們會感到很悲傷;朋友背叛了,我們會感到很憤怒;計劃擱淺了,我們會有挫折感;周圍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感到不安全;……隻有允許自己充分地感受這些真實的情感,我們才能擺脫對過去的留念。一旦我們接受並表達了上述這些情感,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按照新的環境重新考慮並審視有關自己、他人以及自身前途的各種想法,從而誘發各種相應的行動。

七、培養審美個性

1、審美個性心理的表現

審美個性心理的表現貫穿在審美活動的全過程之中,這在以審美為其核心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鮮明。先以藝術家的創作為例。每一個從事創造的藝術家都用他獨特的眼光看世界,因而真正的藝術品必然是獨具審美個性的。這種審美的個性不僅表現在藝術的內容方麵,同時也表現在藝術的形式方麵。“思鄉”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一個為詩人百寫不厭的題材,但由於不同的詩人具有不同的審美個性心理,因而在詩歌詞賦的表現中便呈現出千姿百態與嫣紅姹紫。陶淵明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名句,好在以鳥、魚作比,神態生動自然;張九齡的“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巧在以楊柳起興,思緒連綿悠長;賀知章的感歎“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妙在觸景生情,感人至深;柳永的“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高在直接把遊子的鄉情渲染得淋漓盡致;李白的“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則以其聯珠妙語,使人在一唱三歎中把鄉愁咀嚼得更為真切。審美的藝術忌雷同,求差異,其依據就是藝術家審美個性心理的差異。在某種意義上,審美的個性心理就是藝術家獨特的生命力和自我意識的結晶,它決定了真正的藝術家在進行審美的創造時必然有自己獨特的心路曆程,因而在把這種獨特的內心世界外化到藝術作品中的時候,也必然選擇自己鍾情的審美形式。如以西方音樂為例,便很能說明這一點:藝術家獨特的審美個性正表現為人對自我意識與個性的肯定與張揚。如果說在莫紮特的古典主義時代音樂對自我審美個性的表現還較為朦朧含蓄,那麼自從貝多芬以其獨具個性的音響開啟了浪漫主義的大門之後,音樂對藝術家審美個性的表現就彙成了人之精神燦爛輝煌的海洋。無論是門德爾鬆纏綿多情的旋律和聲,柏遼茲絢麗多彩的配器聲響,李斯特獨具匠心的交響音詩,還是勃拉姆斯“自由而孤獨”的音樂氣質,柴可夫斯基“鮮明而深刻”的旋律形象,德沃夏克“濃鬱而動人”的民族氣息,都極為鮮明地展現了藝術家獨特的審美個性心理特征。至於現代音樂中斯特拉文斯基導乎尋常的音響,瓦格納的“完全自由的自我表達”,則更是藝術家自我審美個性心理的突出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