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寫下幾次實際的傾聽和交談的體會,特別是以下兩方麵的感受:
a.對方哪些做法使人印象特別深刻?對方的陳述哪些地方特別有力,令人信服?
b.對方哪些做法欠妥?如果是我們,該怎樣做?
十一、避免言談中的失禮
操作目的:克服言談中習慣性的失禮行為,學會尊重他人,養成良好的言談習慣。
操作步驟:
1、與你的一位同學或朋友約定,結成對子,共同進行本操練。
2、了解自己和對方在言談中是否存在下列的失禮情況:
(1)經常性急地打斷別人的說話。
(2)常會一口否定對方的觀點,如說:“絕對不可能像你說的……”,“你說的根本不對頭……”。
(3)常有“別瞎說”、“胡說八道”、“你真蠢……”等不禮貌的口頭語。
(4)喜歡模仿別人的語調和口氣來取樂。
(5)以居高臨下的口氣說話,或常帶有“懂不懂……”、“我們說的……”之類的口語。
可以自我留意檢查,也可以請對方幫助觀察。
3、將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
4、讓對方有意在交談中模仿自己失禮的情況,加深對此的體會。
5、在以後的談話中,加強自己對用語的注意,經常地提醒自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1)每次開口說話之前,先作一個將兩手的大拇指對碰一下的動作。這就提醒自己應當尊重別人。
(2)開口之前,先在心中自問一句:“他的話是否說完?”想一想再說話。如果一開口,發現別人還沒有講完,應該有禮貌地說:“對不起,打斷了你,請你接著講。”
(3)聽對方說話的時候,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論的內容上。對一些與自己相反的觀點,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它的道理,那就不會做出過份的全盤否定了。
6、經過一段時間的下意識糾正,對照原先記錄在紙上的毛病,再進行自我檢查和請操練的對子來協助檢查。
十二、善於坦率地提要求
操作目的:學會坦率地提出要求,避免用消極的攻擊手段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操作步驟:
1、檢查自己平時如何處理向別人提要求的情況,如有下列現象,更應增加說話坦率性的練習:
(1)彼此需要交流自己的願望和渴求時,用質問和閃爍其辭的語言來代替。不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自己想要什麼,而是圍著問題兜圈子,希望對方能對自己的暗示心領神會。
(2)認為說:“我們想要……,我們不喜歡……”之類的話是自私自利的,是錯誤的。
(3)當一個人的行為煩擾你時,提出要求極為重要,而你隻是咬緊牙關,一言不發。
2、請改寫下列句子,把它們變成恰當地使用言詞、坦率而又委婉地表達希求和願望的語句:
(1)你為什麼最近不和我們一同去球場了?
(2)你不願意去看電影而想看話劇嗎?
(3)你總是非讓我們等你不可,要不然你就不高興!
(4)你就不能停止叫我們的綽號?
(5)你不知道現在多晚了,還大聲說話?
(6)剛才你打開那扇窗,這兒可真冷。
(7)你完全可以給他們傳遞一下工具,而不是坐在這裏閑聊天。
3、為逐步把坦率的請求語句引入日常生活中去,可以樹立一個星期的目標,要求自己至少每天一次,為自己創造一些機會來使用請求用語。可以故意對別人說些:“我們想要讓你……”、“我們喜歡讓你……”或“我們不想……”、“我們不喜歡……”之類的話。每一次你都記下你說了些什麼,對方回答了些什麼,以及效果如何。如果你發現自己使用了其它一些具有同一含義的不同用語,也記下來,例如:“如果你……,那會使我們特別高興。”
4、一星期結束時,審查一下記錄,並按正確的道德規範對它進行評價。你將會發現,坦率的言談並不像你原來認為的有什麼不道德或自私。
5、繼續上述步驟,直到自己感到新的言談模式已經變得自然而流暢。
十三、講究批評的藝術
操作目的:學習正確地運用批評的方式,以避免副作用的幹擾,更好地達到幫助人的目的。
操作步驟:
1、探討一下你批評人時常用的方法,對照下列情形,看看是否是你的習慣:
(1)當眾指出別人的錯誤。
(2)向犯錯誤的人發表一通說教。
(3)告訴有權威的人,讓他來批評。
(4)不當麵提出而告訴其他人。
(5)不過問,隻當沒發生這事。
(6)冷淡他,用沉默表示抗議。
2、如果你采用了其中的一種方式,則介紹一下:
(1)你是在怎樣的情景下采用的?
(2)當時你說了什麼?
(3)對方是否接受?
(4)你們之間是否因此傷了感情?
(5)這件事對你有何啟示?
如果你沒有碰到類似的事,可以旁觀者的身份評述一個別人的事例。
3、學習以下三個觀點,考慮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1)在你開口批評別人之前,這件事已經發生了或者已經過去了。為了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批評者一定要持諒解的態度。否則,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使問題擴大。
(2)批評與被批評者之間的需求是同等重要的,隻要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做了錯事,即便是所處地位不同,都要並且應該向那個人指出其錯誤。
(3)批評的目的不是為了發泄怒氣,而是想讓被批評者糾正錯誤行為。批評者本身必須有自我批評的態度。批評別人之前先檢討一下自己的不足,是使對方接受批評的前提條件。
4、就下列5個方麵,作出書麵或口頭回答:
(1)根據不在公開場合批評他人錯誤(除非某種特定環境條件的需要)的原則,回答:
錯誤的批評場合:
正確的批評場合:
(2)按照批評應選擇適當時間的原則,雙方都在發怒時不宜指出對方的錯誤。因此,
錯誤的時間:
正確的時間:
(3)批評的口氣應避免操縱性。向別人指出過錯時,要包含四個要素:
①他做了什麼事?
②這事怎樣傷害了別人或使你不高興?
③造成了什麼後果?
④你想讓對方改變的是什麼?
請對下列事例進行分析,並運用4個要素也編寫一例。
甲同學對乙同學說:“你一邊做功課一邊開著收音機,使我們感到煩躁不安。我們喜歡夜自習時房間裏清靜一些,哪怕收音機裏放的是音樂,我們都不習慣。連續好幾天這樣,使我們感到別扭。我們想我們最好想法做到互相不幹擾。你看如何?”
(4)批評對方的錯誤行為時,不要貶低對方或進行人身攻擊。應避免“你這人真笨!”“你瞎了眼了,沒看到嗎?”“隻有你這種人才會做得出!”之類的話。請寫出:
錯誤的批評用語:
正確的批評用語:
(5)批評之前,應作出合理的積極肯定。比如,對偶爾遲到的人可以說:“你平時很守時的,今天遲到有什麼原因吧?”或是像“我們很欣賞您平時說話的幽默,可剛才你的玩笑過火了,使人聽著不舒服。”“我們想你是不在乎出力氣的,但今天值日時你為啥沒打開水呢?”之類的話,也有助於受批評者的接受。
寫出一些類似的例句。
5、在實際場合綜合練習使用以上的練習,做完一次就及時地把時間、地點、原因、怎樣提出批評和批評後的效果記錄下來,並逐一分析,看看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改進,爭取下次做的更好。
十四、調解糾紛的藝術
操作目的:學會及時、有效地調解糾紛,幫助同學解決矛盾衝突,融洽人際關係。
操作步驟:
1、調解糾紛時應注意,和事佬態度、欺軟怕硬的方法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應當以真誠、負責的態度來公正處理。這樣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別人解決糾紛,亦會增加別人對你的信任和尊重。
2、調解糾紛應先弄清事情的基本情況:
(1)弄清糾紛當事人。有時甲、乙之間的糾紛隻是表麵現象,而丙、丁之間的糾紛才是實質,或是主要問題。主次關係或多重關係都需要理清,調解時才能“對症下藥”。
對糾紛各方當事人的思想狀況及在矛盾中所處的地位要基本掌握,從而可以根據不同的當事人,確定不同的調解方法。
(2)弄清衝突的焦點。不弄清衝突的焦點是什麼,爭執的對象是什麼,隻根據表麵現象或一時的表現急於著手調解是不妥當的。
(3)弄清產生衝突的背景。有時糾紛是由於誤會而產生,有時糾紛起因是一些不實之言。因此,弄清楚真正的原因,糾紛也就容易平息了。
3、在調解糾紛的過程中,要認真聽取當事人的陳述。要明白糾紛雙方都可能感情用事,因而在耐心傾聽的過程中要思考一些問題:他的陳述有沒有誇大不利於對方的成分,掩蓋或縮小與己不利的地方?我們是否保持了冷靜,不受當事人情緒的影響?他的陳述有沒有前後不一致的地方?
適當時候,你可以向當事人提出有關問題,以便搞清事實。必要時,也可側麵向知情者了解情況。
4、調解要先經過“冷處理”階段,即讓糾紛雙方冷靜下來,當事人正在氣頭上,旁人的勸解往往聽不進去。這時暫且不談糾紛的話題,讓當事人暫時分開,或讓其中一方先回避。整個過程,你要有足夠的耐心。
5、進行勸解,通常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當麵勸解:有的糾紛已爭執清楚,當事人也有解決問題的思想基礎,客觀條件具備。這時可以把雙方當事人叫到一起,三對麵,彼此把問題說清楚,致道歉,握手言和。
(2)引導勸解。對於火氣大,缺乏解決問題的思想基礎的人,應耐心引導他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一下問題,同時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再來解決糾紛。
(3)迂回勸解。有時當事人背後有支持者,可先做支持者的工作,通過支持者迂回地做當事人的工作。
6、必要時可以借助其它方麵的力量。有時糾紛雙方互不相讓,矛盾尖銳,可考慮通過其他有威信的人,如教師或組織來協助調解,使衝突緩和下來,直到最後解決。
十五、學習動機分析
操作目的:通過分析,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熱情,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操作步驟:
1、找出自己所學的課程與社會需要的關係,逐一記錄下來,越詳細越具體越好。
2、列出所學每門課程對於你全麵透徹地掌握整體專業知識的關係。
3、列出適合你學習某門課程的動機。
4、將此表夾在你的教科書或課堂筆記中,經常翻閱。
5、一個月後,根據自己體會到的效果或請教老師評價來修改動機表。
6、為了檢驗效果,可以定期(例如兩周),對照下列問題作出實事求是的回答:
(1)我們幾乎不知道這門課程對我們掌握專業知識的作用。
(2)我們從來沒有打算安排和掌握自己的學習時間。
(3)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在學校裏學得更好些。
(4)我們想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聽課,但事實上很容易分心。
(5)我們想學習,但又覺得學習很枯燥。
(6)我們才學了幾分鍾,便覺得心煩意亂。
(7)其他事情似乎一直要幹擾我們的學習。
(8)當朋友們邀我們去玩,我們常會不顧正在學習就應邀同去。
(9)看書常常使我們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
(10)做作業,我們差不多總是能拖則拖。
對以上10個問題倘有5題以上回答“是的”,那麼你就更應該認認真真地進行本操作練習。
第五節 學生不良個性的表現、成因與矯正
學生常見的不良個性有自卑、自負、嫉妒、依賴、孤獨、狹隘等十幾種。他們的個性尚未定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應抓住有利時機糾正不良個性,等到不良個性定型以後再去改正就困難了。
這裏僅就學生中常見的不良個性的表現、成因及矯正方法予以闡述。
一、偏執
1、表現
偏執個性的人,一般都認為自己一定正確,而別人是錯誤的,狂妄自大,看問題愛走極端,主觀武斷,心胸比較狹窄,目光短淺,好固執己見;非常敏感,易起疑心,易抱成見;對他人的批評意見難於接受,特別好與人爭辯。
2、成因
偏執個性的成因很複雜,與遺傳因素、早期生活挫折及環境的不良影響等原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影響所致。如特殊家庭,使孩子沒能得到應有的撫愛和溫暖,造成了心靈創傷,而與人在感情上疏遠,對別人不信任,以自己的主觀好惡作判斷。此外,個別人思想方法不當,不善於辯證地看問題,往往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以偏蓋全,也易形成偏執。
3、矯正方法
(1)學習唯物辯證法。
學會全麵客觀地、發展地看問題。加強意誌品質的鍛煉,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提高自我控製能力等。
(2)認知領悟法。
即借助心理谘詢者的威信,給其適當的暗示和啟發,使之逐漸學會客觀、全麵發展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從而改變對別人和自己的錯誤看法,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以達到較好地適應社會的目的。
(3)行為療法。
主要是讓持偏執個性者在人際交往中,逐漸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原則和技巧,逐漸改善與同學、老師的關係,在融洽的人際關係中逐漸糾正自己的偏見,克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固執己見的毛病。
二、狹隘
1、表現
狹隘的性格就是俗話所說的“小肚雞腸”,遇事斤斤計較,好生悶氣,有一點不盡人意的地方,便失去心理平衡,整天愁眉苦臉。
2、成因
具有狹隘性格的人往往受父母的不良影響。其父母對人缺乏同情心,或者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使子女任性、自私、孤僻,不願與人交往,神經過於敏感。
3、矯正方法
(1)加強自身修養。
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就應該與人為善,寬大為懷,不要為芝麻小事耿耿於懷,甚至反目為仇。要把眼光放遠一些,心目中有個大目標,離開“自我”的軸心,就不會被眼前的小事所困擾。
(2)請人疏導法。
當你的思想鑽進狹窄的死胡同出不來時,不妨找親人或知心朋友傾吐心曲。往往別人的幾句話,會使你茅塞頓開,這正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3)環境疏導法。
有時,一個人悶在屋裏,陷進感情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不如投進大自然的懷抱,俯視百花爭豔,仰望鷹擊長空,或登高遠望,“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視野開闊了,思路打開了,隨之心胸也變得寬廣了。這時你也許會想起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三、嫉妒
1、表現
持嫉妒心理的人不允許別人在品德、才華、能力、事業、名聲、財富、容貌、穿戴等方麵超過自己。否則,便產生不甘心和怨恨的心理,甚至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或采取不正當行為。如諷刺打擊,貶低對方,抬高自己等等。這種類型的人嫉賢妒能,往往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有害於自己的身心健康。
2、成因
學生自我意識形成並迅速發展。隨著學校生活的全麵展開,學生的各種特長都得到充分的顯示和發展,在各種活動中學生表現出“競爭”的態勢。與此同時,嫉妒心理也在某些學生中漸漸滋長。嫉妒心與上進心、榮譽感的聯係很密切,但卻有本質區別。具有強烈的上進心、榮譽感,但由於種種原因而落後的學生最易嫉妒。那些遭人嫉妒的學生為了保持已有的優勢,也易嫉妒別人超過自己,是值得注意區分的。
3、矯正方法
嫉妒心理是一種不健康心理,對這種不健康心理應進行正確的調適。
(1)要學習唯物辯證法。
要懂得事物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人的能力有強弱,知識有多寡,進步有快慢,容貌有美醜等,這樣就不會因為別人比自己強而產生嫉妒之心,也不會因為自己勝過別人而狂妄自大。中華民族向來將不嫉賢妒能看成是個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