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麵對現實,肯定別人的成績,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
(2)提倡公平競爭。
自己要把嫉妒心轉化成拚搏向上的動力,通過刻苦努力創造出令人羨慕的成績。這樣,在公平競爭中,互相激勵,共同進步。正如培根所說:“每一個埋頭於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切忌靠打擊別人來抬高自己。
四、神經質
1、表現
所謂神經質就是性格失調,神經過於敏感,常為一些瑣碎小事捕風捉影,主觀地把互不相關的事情生拉硬扯在一起,並且由於自我防禦本能過強,承受挫折能力太差,缺乏自製力,因此,容易激怒,總是身不由己地表現出過激的言行。
2、病因
這種人易緊張、好激動、敏感多疑,在內心深處有較強的自卑感。小時候他可能總是靠激烈爭吵來控製環境,因而變得橫行霸道,指手劃腳;也可能由於父母過分嚴厲的管教,使得其神經緊張,提心吊膽,內心缺乏安全感。因此,對各種刺激極易產生強烈反映,總是主觀假定別人對他有惡意,逐漸變得自卑、神經敏感、猜疑心理較重。
3、矯正方法
對於神經質的人,最好是在十分友好、輕鬆的環境中,從側麵入手,逐漸讓其認清道理,使他的心理盡快成熟起來。
神經質的人在最不講理的時候,最需要別人的體諒和耐心。盡管向不明事理、不友善的人表示容忍和愛心是很困難的,但是請記住,這種人的行為是沒經過嚴密思考的,他隻是試圖保護自己。因此,在神經質的人發怒時,我們應該學會忍耐,不要與他爭論,也不要指責他,等他安靜下來後,再與他談話。並且注意不要使他覺得自己是在受訓斥,在接受教育,而是要使他覺得別人在理解他,關心他,愛護他。
具有神經質的人本身要注意加強修養,提高心理素質,塑造良好個性。
把神經敏感區和注意力轉到健康有益的感情上去,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調整情緒。
五、依賴1、表現自立意識淡薄,平時不願一個人獨處,喜歡與有一定辦事能力的人在一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例如,有些學生考入後,報到時要家長陪送;學習上依賴老師;畢業時依靠父母找門路等等。
2、成因
由於這類學生或者家庭條件比較優越,或者是獨生子女,家中的“小太陽”,或者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習慣於一切由父母包辦代替,使學生始終處於受保護、受照顧的狀態,所以他們覺得許多事情由別人去做是應該的,於是形成依賴心理和懶惰行為。也有的學生家長獨斷專行,不許子女有不同於父母的思想主張,妨礙了子女獨立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3、矯正方法
從思想上確立和增強自主意識。學生必須確立這樣一種觀念:事事依賴別人是一種恥辱,是無能的表現;而追求自立、自強才是做人之本。要自覺克服自己的依賴心理,努力掙脫家長對自己的溺愛,拒絕來自他人過多的關照和特殊安排。
學校和家長也要密切配合,有意為他們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
在行動上要有自立之舉。學生不僅要擺脫依賴心理,增強自立意識,還要有勇氣邁出自立的步伐,用自己雖還稚嫩,但不斷成熟的肩膀,扛起一些生活的重擔。在遇到困難時,不要首先想到求助別人,而是首先要想到自立之舉並付諸實際的行動。
例如,某學生從小嬌生慣養,上中專後、遠離父母,失去親人無微不至的關照,感到很不適應,決心改變依賴心理,學會自立。一次暑假,他隻身到外地旅遊,坐出租車時,被敲詐幾十元錢,感到十分委屈。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鼓勵自己,到運輸管理處訴告,討回了公道。後來,他不慎丟了錢,無法購票乘車回家,他原想發封電報讓家寄錢,但轉念一想,何不就此機會,打工掙錢,鍛煉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幾天後,他拿著自己勞動換來的錢,滿懷喜悅地踏上了返家的歸途。
家長和教師不要再把已上的學生當小孩子看,要放開手腳,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善於引導和扶持他們,使之少走彎路,盡快成熟。他們在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時,要善於聽取有經驗的人的意見,最後由自己作出抉擇。
六、自卑
1、表現
自卑感是一種自己覺得“低人一等”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灰心的情感。自卑的人往往對自己估計不足,覺得自己微不足道,什麼也不行,不敢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成因
引起學生自卑的原因可能是沒有考上高一級的學府,學習成績差,能力低,或生理有一定缺陷,或家境貧寒,穿戴不如人等。這些隻是產生自卑感的客觀因素。產生自卑感的直接原因是受到嘲諷,是他人或自己對這些弱點作出了“低人一等”的評估。
3、矯正方法
(1)學會揚長避短。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缺點人人都有,因此,不要把目光盯在自身的缺點上,特別是不要隻拿自己的缺點同別人的優點相比較。當然,對缺點也不能視而不見,要想到“勤能補拙”,想辦法積極克服缺點不斷完善自己。此外,為了克服自卑感,也可采取“過度補償”的辦法,即以勇氣和毅力把缺點變成奪取勝利的動力。例如,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小時候口吃,見人連話都不敢說,但後來通過科學的方法和自己驚人的努力,克服了語言障礙,成了一名善於雄辯的演說家。
(2)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善於發現並注意發揮自己的長處,從而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例如,不善言談的人,而善於書麵語言的表達,善於思考,想象力豐富,經過長期努力成了作家。有位殘疾者,埋頭於書法、繪畫、雕刻等,結果同樣取得了成功。
(3)敢於嚐試以前自認為做不到的事情。
相信自己能做好,並認真、踏實地去做。對於那些令人羨慕的成功者而言,許多事情並不是知道自己能做好才去做的,而是在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具有某方麵的能力,於是自信逐步確立並得到增強。例如,日本富士山下有個特殊的學校,專門訓練人的自信心,該校的全部授課內容就是讓學員在課堂或大街上重複高喊“我們能取勝”,以增強其勇氣和信心。
七、孤獨
1、表現
孤獨常常與失敗、障礙、不成熟、無助感、缺乏自信等相伴。孤單一人並不一定孤獨,而置身於人山人海也許會感到孤獨,所以說孤獨從更大意義上講是一種心境,它表現在雖然有人際交往,但卻沒有思想與感情的交流,缺乏知心朋友,沒有精神寄托。
2、成因
孤獨產生於對周圍一切缺乏了解,與身邊的世界無法溝通。這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
失去親人或家庭不和,造成家庭成員之間感情淡漠,缺少溝通;一個人初到生疏的環境,交往的人少,易產生孤獨感;學生處於心理“斷乳期”,產生很多困惑,希望有人幫助,但又不肯輕易向人吐露心曲,自我封閉,困而感到孤獨。還有一種“曲高人合寡”的孤獨,這是值得忍耐的孤獨。
3、矯正方法
(1)融入健康的群體。
學校要注意搞好迎接新生工作,使學生盡快適應新環境,消除由陌生感引發的孤獨感。
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為增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創造有利條件。培根曾經說過:“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可見友誼的重要,所以學生要掌握交往技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特別是有了知心朋友,歡樂會倍增,痛苦會減半,就不會感到孤獨了。
(2)培養興趣愛好。
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這不僅使孤獨者多了幾條與人交往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會使空閑的時間充實起來,使一人獨處時,也會自得其樂,不感到孤單和寂寞。
(3)樹立遠大理想。
樹立遠大理想,以事業為追求目標,以健康的書籍為友,潛心鑽研,學業有成,事業有就,即使朋友不在身邊,也不會感到孤獨。
(4)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必要時也可適當地把自己封閉起來,一個人靜靜地沉思,與自己的心靈對白,發現自我,認清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八、暴躁
1、表現
脾氣暴躁的人,缺乏冷靜頭腦和自製能力,遇到矛盾和衝突時,好感情用事,行為不能自控,做事不計後果,往往為區區小事大動幹戈,發泄憤懣情緒。
2、成因
家庭成員中長輩性格暴躁,易使晚輩形成暴躁的性格。
工作和生活上的長期不順心,心理上長期受壓抑,達到一定程度難以控製,外界稍有刺激,即會“火冒三丈。”長此以往,循環往複,形成暴躁性格。
缺乏個人修養,自製力差,心胸狹窄,不能容人。
3、矯正方法
(1)培養自製力。
加強自身修養,開闊自己的心胸,學會寬容;學會克製自己,善於駕馭自己的感情。
養成遇事“三思而後行”的習慣。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說過:“先數到十,然後再說話,假如怒火中燒,那就數到一百。”
(2)轉換角色思考問題。
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對方言行產生的因由,進而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我們現在發火,對方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
盡量避開心煩意亂的人或事,換換環境,使心情平靜下來。
(3)學會合理渲泄怒氣。
找知心朋友訴說或背地裏大喊大叫,也可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以泄掉心中怒火。
(4)知錯必改。
當意識到由於一時沒有管住自己,發脾氣,要知錯就改。清朝的林則徐脾氣暴躁,但很有自知之明,把“製怒”兩個大字寫在牌匾上,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每日先觀匾,後辦公。有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激怒之下把一隻茶杯摔得粉碎。他猛一抬頭,看到“製怒”二字,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他謝絕了仆人的好意,而是自己親自動手打掃屋地,表示悔過,這種知錯就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九、敵對
1、表現
對應該遵守的規章製度,應該尊重的人物,總是感到受約束、受限製,由此往往表現出的敵視態度或對抗行為。例如,有的學生把老師善意的批評理解為“吹毛求疵”,把別人的友善和關心理解為“笑裏藏刀”,把學校的幫助、教育看成是“整”人。
2、成因
具有敵對心理的人,往往由於經常受到批評、訓斥、嘲諷,自卑感強,比較敏感。因此,對他人總是存有戒備和反抗心理。另外,當一方對另一方期望值過高,而期望又落空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很容易形成對抗性的心理。
3、矯正方法
(1)教育方法得當。
持有敵對心理的學生表麵“對著幹”,實則內心空虛,感到不安、無望,很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和安慰。因此,教師要真誠地關心他們,使之體會到教師的體貼和愛護,從而排除敵對心理,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
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批評、教育學生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批評要講究方法,避免學生產生敵對心理。
(2)學會正確評價自己、他人與社會。
有敵對心理的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地看問題,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勇於作自我批評,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要消除猜疑心理,不要把別人的意見看成是對自己的挑剔和仇視。
十、自負
1、表現
自以為是,過於自信,覺得自己了不起,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成績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在與人交往時,總是試圖炫耀自己,缺少對他人的尊重,遇事固執己見,剛愎自用。
2、成因
這樣的學生在家裏往往受到嬌慣,中學讀書時又是“重點培育的苗子”,或是班幹部、校幹部,或者在某一方麵有特長,是學生中的“紅人”,耳邊聽到的是一片讚揚聲,漸漸形成了虛榮心,忽略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也有的學生把問題看得過於簡單,過於容易,一切都不在話下,也是形成這種自負心理的原因。
3、矯正方法
(1)正確評價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負者不但要看到自己優點,更要看到自己的缺點,不要目空一切,盲目的自高自大。
(2)正確評價別人。
自己取得成績時,要想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樣就不會目中無人,而會肯定別人的優點和價值。
要懂得榮譽和成績隻能說明過去,不能代表未來,要把取得的成績當作新的起點,繼續努力,切忌驕傲自滿。
自負的人由於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或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因此當前進的路上出現障礙,超出自己的能力和預料時,就會變得悲觀失望,一蹶不振,由自負轉向自卑。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要注意做到對自己和對困難的估計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實事求是,公正客觀。
十一、猜疑
1、表現
所謂猜疑是指無中生有地懷疑別人暗中盤算自己,從而引起不滿、怨恨、仇視的心理,進而發展到對對方感情上的疏遠、破裂,甚至行為上的報複。具有強烈猜疑心理的人容易陷入惶惑不安、糊塗迷惘之中,往往顛倒是非,不辨真假,視友為敵。
無端的猜疑輕則傷害人們之間的和睦,重則鑄成終生大憾。培根在《論猜疑》一文中指出,猜疑心“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2、成因
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可能是生活上遇到過挫折、受過騙,因此不再相信任何人,進而缺乏自信心,總是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挑剔自己。例如,懷疑自己一向很信賴的朋友對自己不忠,覺得很失望。具有猜疑心理的人,非常敏感,嚴重者甚至懷疑所有的人。
3、矯正方法
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必須懂得,猜疑就是猜測、疑心,帶有很強的主觀臆測性,猜疑的前提與所得的結論不是一種必然的關係。因此,猜疑的結果是不足為憑的,亂猜疑是很有害的。
(1)力爭掌握真實情況。
當心存疑慮時,不要急於下結論,首先要自省,看自己是否有言行不當之處,還可以通過別的途徑,借助其它手段對自己的猜疑加以驗證,但驗證必須以事實為依據、符合邏輯推理。
(2)坦誠相見,解除疑慮。
當一方發現另一方出現猜疑心理時,雙方都要敞開胸懷,暢所欲言,仔細傾聽對方的看法和解釋,通過交換達到消除誤解的目的。
(3)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如果你不信任某人,那就不要與之深交;如果你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與某人建立了深厚友誼,那就不要輕信流言蜚語而去猜疑自己的知心朋友。
有時猜疑源於“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般情況下,人們之間的談話都是直接了當的,可以按原意去理解,因此,不妨做個“無心”的聽者,落個耳靜,心淨。如果對於人家的每一句話都要聽出個“話中話”、“弦外音”,豈不是自尋煩惱。
十二、怯懦
1、表現
性格怯懦的學生,情緒消極,對人對事缺乏熱情,意誌力差,做事不能善始善終;在行為上表現為膽怯和自卑,常害羞、不安、內疚、失望、隨大流。懷疑自己的能力,怯於與人交際,害怕承擔責任,不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成因
有的家庭對孩子要求過嚴,孩子的表現難以符合苛刻的要求,因而總是受到責難和訓斥,使得孩子的心靈受到創傷,缺乏自信,總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謹小慎微,膽小怕事。
3、矯正方法
對於怯懦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少批評,引導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從集體活動中體會群樂,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增加與人交往的勇氣。
幫助學生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怯懦的學生做事缺乏熱情和勇氣,往往很少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做應該做而自己又害怕做的事情,並提供必要的條件,力爭使學生獲得成功,這樣會使學生增強做事的自信心和勇氣。
4、行為訓練
如果你想說話,那就想好之後大聲地說出來,不要支支吾吾,唯唯喏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你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以後,就會更有信心地講下去。如果你懼怕誰,那就訓練自己盯住對方的鼻梁,讓人感到你在正視他的眼睛,表明你並不懼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