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學諸學派的個性理論(2)(1 / 3)

自我統一的機能自主涉及一些高級過程,如興趣,態度,和生活方式等。奧爾波特提出,興趣總是伴隨能力的,人人都傾向於盡其所長。這一類興趣當現在激發能力的原因已不再同起初的原因有聯係(除在一種曆史的意義上的聯係以外)時就成為機能自主的了。如大學學生被要求聽一門課程,起初很勉強,但可能逐漸對它發生興趣,甚至發展成為各科中的主要興趣。同樣地,一個人也可以通過童年的訓練程序獲得價值觀念和一整套生活方式,這在接受時盡管很勉強,以後卻能擺脫原有的畏懼心理或被強迫接受時的強製性而變成機能自主的了。正是這後一類過程對於生活的主流具有重要意義,並變成個性結構的核心。在討論自我統一動機時,奧爾波特並強調動機與認知過程的密切關係。一切動機都是動機與認知過程的一種融合。由於這些融合,個人便形成一種“認知方式”,它依賴於文化與自我如何被理解。

動機的機能自主原理——如以上例證所表明——強調成人動機的即時發生和多種多樣。很清楚,奧爾波特直接反對心理分析學的個性動力觀,按照這種觀點,一切現在的行為都必須追溯到遺傳的起源。現在的動機,奧爾波特說,同起初動機的聯係,就象一座現代的城市在曆史上同它的起源聯係一樣。但不論是成年人或現代城市,其現在的“驅力”都不依賴於其起源。同樣地,奧爾波特也把他的體係同早期的本能心理學如麥克杜格爾的心理學區分開。本能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但出現以後,本能便在學習的影響下改變。

機能自主原理也同行為主義者的習得驅力論對立。我們記得曾提及,行為主義者求助於條件刺激的泛化原理說明習得驅力。就是說,假如某一恐懼起初的習得是依靠條件作用,使它同任一刺激相聯係,那麼,它在理論上就能依靠進一步的條件作用,變得聯係於許多另外的刺激。但在這樣的情況,引起和保持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由種種條件作用所提供的不斷強化作用,而不是活動本身。

最後,奧爾波特的機能自主概念也同體內平衡原理不同。因為,一旦某一動機成為機能自主的,它便是自給自立的。而體內平衡則是指動機的循環出現,依賴於生理節奏中的變化。

就積極的意義而論,機能自主原理說明自私兒童能轉變為社會化的成人。它能說明恐怖症、妄想和其他形式的強迫性行為。進一步說,工匠技藝,藝術事業和天才等複雜活動背後的驅動力,也可以解釋為對各該活動自身的喜愛。奧爾波特論稱,如果根據遺傳起源說明成人動機,所有這些例子就都須對人性做一種牽強附會,不合邏輯的解釋。機能自主則是,用奧爾波特的說法,個性理論的“獨立宣言”。雖然機能自主概念在奧爾波特體係中是一條主要的原理,但還不能說明個性的一切複雜現象。寧可說,這一原理涉及的是,潛伏在構成個性的“心身係統”下的動力學如何發展並為成人所利用。奧爾波特極願承認個性發展中學習作用的重要意義。但他表明,他所說明的學習和行為主義者的半機械學習不同。

奧爾波特明確宣稱,他讚成以特性作為描述個性的最有效的概念。用定義說明,特性是“一種神經心理結構,具有使多種刺激在功能上一致的能力,有引起並導致同等形式(含意一貫)的適應行為和表情行為的能力”。

這定義的引伸含意是,特性是一貫的行為方式,類似習慣但比習慣更廣泛。在原則上,特性與其說象習慣不如說象態度,因為特性是決定性傾向而不是特定的行為方式。一貫性的一例見於尤賴亞·西普的表演,他在一切場合總是那樣諂媚,並總是使自己處於馴順的地位。同樣,可以推想,誠實的人的行為也是一貫的。但我們必須審慎,要認識到表現於某一情境的特性並不一定泛化於另一情境。一個孩子可能在某一特定情境中一貫很誠實,比如說,在一食品商店中對待金錢的態度很誠實,但在學校中可能偶而不誠實。因此,特性的一貫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喚起特性的情境的一貫。很明顯,這些考慮對於特性的實際度量和預測有重要意義。

奧爾波特接著區分個別特性與共同特性。在某種意義上,每一特性都是一種個別特性,因為每一個性都不同於另一個性。然而,這一特性觀如果貫徹到底,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叉比較成為不可能。的確,假如這種情況成立,就不可能有什麼個性科學。但是,因為一定文化的成員受到共同的演化影響和社會影響,便有許多方麵的行為可以作為在一定文化成員之間相比的依據。這就是共同的特性。以更正規的定義語言說:

共同特性是對一般人的功能相同的行為形式進行分類的類目。盡管受名稱與人為考慮的影響,共同特性仍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多種個性中真實而可比的傾向。這些個性由於共同的人性和共同的文化,發展著類似的適應環境的方式,盡管適應的程度不盡相同。

在研究程序中運用測驗、評級量表等等,心理學家所利用的就是共同特性(法則)研究法。奧爾波特自己在奧爾波特-弗農-林賽量表中已提供了這樣一種技術。使用這一量表,能對個人與某一標準化小組在一些共同價值——理論的,經濟的,美學的,社會的,政治的和宗教的——的相對強度上進行交叉比較。

奧爾波特進而在首要特性、重要特性和次級特性之間做出區分。首要特性是一種突出的、遍及一切方麵的、在個人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特性。可以說,它是一種“主導的熱情”。因此,首要特性比較稀少。重要特性則是個性的一些焦點。重要特性是通常以評級量表測試的、談話中涉及和介紹信中描述的那些特性。次級特性是較不重要的或次要的特性,除非是細心的觀察者或親近的熟人通常不容易發覺。

說到這裏,小結一下。奧爾波特的個性理論是以特性和動機機能自主為中心概念展開的。把兩者聯係起來,特性即一定類別的刺激情境所喚起的機能上自主的反應傾向。這種反應傾向在某種意義上對於每一個人的個性都是獨特的;但由於共同的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許多特性可以被認為是共同特性,從而有可能予以測量並據以預測行為。在某些人中,某一特性可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以致成為生活中的主導因素。這些罕見的特性即首要特性。個性心理學絕大部分是研究重要特性的,這是個性的建築塊料;其次是研究次級特性。

沒有什麼心理學家——更不必說奧爾波特——會相信,人的個性僅僅是互不聯係的特性的堆砌。個性證明是特性的整合與統一。“我”或“自我”等詞反映著傳統的心理觀,認為有一條總攬一切的統一原理,特性、動機、經驗等等都同這一原理有密切關係。在他的後期著述中,奧爾波特越來越關心找出並描述個性內在本質的問題。我們現在就來討論他在個性心理學這一方麵的觀點。

生長心理學的樞紐問題,以及與個性的統一與獨特性密切相聯的中心問題,是自我的概念。如奧爾波特指出的,“自我”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早期的主導心理學體係中輸掉了。但到較近期,這一概念又贏得讚許,至少在研究方法以主觀性為特征的那些體係中是如此。然而,雖然奧爾波特誠心誠意地支持自我心理學,他仍然警告:不要把自我或我擬人化了,以致又使得這些概念變成說明一切行為的解圍之神。

奧爾波特采用自我統一體這一概念來表達心理學傳統上概括於自我、我、生活方式等等術語下的含義。就他的用法說,自我統一體包括:軀體感,自我同一或對自我連續性的覺知,自我增進和自我擴張或外部對象與自我的一致,推理與認知機能,自我意象,和自我統一追求。最後這一概念——自我統一追求——在奧爾波特體係中具有首要意義。

自我統一追求指那種對於自我具有核心意義的由動機引起的行為,以區別於自我外周的行為。自我統一追求的例證包括一切有助於自我實現的行為形式。科學家,探險家,能工巧匠,父母,藝術家——都在追求在某種意義上永遠不能達到的目標,但卻能賦予動機以統一性,並使生活富有意義。用奧爾波特的說法:

自我統一追求的主要特點似乎在於:它的目標嚴格地說是達不到的。自我統一追求賦予個性以統一性,但它絕不是完成的統一性,平靜的統一性,或緊張緩解的統一性。熱心的父母絕不會喪失對孩子的關懷;獻身於民主事業的人士選定的是一項人類關係方麵的畢生任務。科學家,出於他的責任本身的性質,會提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而不是越來越少。實際上,我們智力成熟的標誌——一位哲學家說過——就是我們對於解決愈益奧妙問題的答案感到越來越不滿意的能力。

自我統一追求代表生長動機或豐滿動機,與缺失動機不同。據奧爾波特看,當代心理學家過於強調緊張緩解、體內平衡和驅力減弱等概念。但這些是個性的細微末節,雖然對生存有意義,卻隻代表人類動機的一個側麵。人追求多樣性,追求新的天地和探索的自由,也如希望能解除缺失所引起的不安一樣。個性的本質在於個人的生活方式。我或自我於是成為自我統一機能的整合,構成統一的生活作風。歸根到底,正常健康人的生活方式,用奧爾波特1955著作的標題說明,就是“形成”。

作為我們對奧爾波特個性理論概述的總結,我們願做出幾點評論。第一,這一理論對主要興趣在個性領域的心理學家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許它在這方麵取得成功的一個理由是奧爾波特一方麵(從一開始就)堅持個性的個別性,而同時又承認,通過他的機能自主原理和他的特性理論定向,定量的法則研究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奧爾波特堅持一種以自我為中心概念的心理學——盡管他的攻勢是在主觀概念仍然不受歡迎的時期發動的——這已經證明是正確的。如他自己指出的,自我近年來已經又潛回到心理學中。然而,值得讚許的是,奧爾波特從未接受一種擬人化的自我。在他後期的著述中,他曾強調他對這一危險的擔心,並為此提出自我統一概念,以表達傳統上歸屬於自我機能的那些行為方式。由於他強調我與自我機能,奧爾波特的理論已成為著重臨床方法的心理學家所接受的學院理論。

第三,奧爾波特體係作為一個整體,其特性可以說是傾向於心理學理論研究的更現象學、更主觀性的一邊。就本書所審查的各體係而論,它同阿德勒、馬斯洛、機能主義者、和完形心理學家所倡導的體係關係最密切。這並不是說,奧爾波特不過是因襲其他的體係。而是說,這些體係的影響“顯現於”奧爾波特的獨到貢獻中。

最後,在他的《個性的型式與生長》(1961)的結尾一章中,奧爾波特表明他的個人主義和人體主義,強調心理學不能割斷與哲學的一切聯係。他認為純心理學的個人概念會忽略更廣闊的人性問題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由於這樣承認更廣闊哲學觀的有效性,奧爾波特與人本心理學家結成聯盟,共同反對當代美國心理學中占主導地位的S—R研究法。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主張,“古代的智慧,不論是哲學的或神學的,都值得參考並吸收,以免我們會發現自己在同煩瑣的東西打交道”。

第四節 默裏的人格學

象奧爾波特一樣,默裏形成他的體係花費了幾十年時間。而且,默裏的理論也與奧爾波特的相似,也以人本主義的、整體論的和綜合的傾向對待一門個性科學中所涉及的那些問題。與奧爾波特理論不同之處在於,默裏的理論深受心理分析學個性概念的影響,並且也更為強調環境對個人影響的重要意義。最後,作為前言,應該注意的是,默裏一貫強調生理過程作為行為基礎的重要意義;這也許是默裏的醫學訓練的一種反映。

作為審查默裏理論的一個出發點,讓我們先從定義開始:“個性是機能形態與力量的連續性,通過有結構的占統治地位的過程和外現行為,以從生到死的序列表現出來”。在這一定義中有幾個主要的組成部分。首先,個性顯現為連續性。換句話說,它作為一種連續的過程貫穿個人一生的演化發展。第二,“占統治地位的過程”涉及動力上有結構的腦活動。默裏總是強調個性和一般心理活動在機能上對腦過程的依賴。用默裏自己的說法:

由於在高等生命形態中,來自外部世界和來自軀體的、能引起條件作用與記憶的那些印象是在腦中接收、整合、並保存的,又由於一切複雜的適應行為顯然是同腦中的興奮相協調的,有機體的發展與行為的一致性隻能參照這一區域中出現的結構來說明。

在另一著作中,默裏曾說過,“個性可以從生物學角度界說為軀體的統治器官,或高級機構。這樣理解,它定位於腦。無腦,無個性”。於是,個性作為統治過程的反映便成為個人生命中的組織和整合力量,並支配一切機體過程。

第三,定義強調“機能形態”,或更簡單地說,即有助於個人適應環境的個性活動。正是在默裏定義的這後一方麵,我們將開始對他的體係進行過細研究。因為這一理論最有特色的方麵,就在於強調個性的動力性質或機能性質,即個性斡旋於個人需要與環境要求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