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學諸學派的個性理論(2)(2 / 3)

我們最好是從默裏的需要定義開始,然後列出那些較重要的需要,那是默裏和他的合作者對人類個性的細致研究所揭示的。需要被定義如下:

需要是用以代表腦區力量(其生理化學性質還不清楚)的構造物(一種權宜的虛構或假設的概念)。這種力量能組織知覺、統覺、智力活動、意動和行動,使某一現存的、不合意的情境循一定方向改變。

總之,應該注意,默裏的需要非常依賴於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分析流派關於童年與發展模式的概念。而且,隨同其他心理學家,默裏也認識到需要與需要的相互關聯。需要與需要可能融合在一起,因此,它們可能引起同一種行為後果。需要與需要也可能發生衝突。兒童對於同一個人可能既有愛又有恨的情感。此外,需要與需要可能因輔助作用而彼此關聯。這一概念的例證是:一種需要可以被置於為另一種需要服務的位置。如,一個憂心忡忡並在社會處境中深感自卑的人,當然也會有親密人事關係的願望。但是,由於憂慮和自卑,他隻能以畢恭畢敬的態度接近別人,並嚴格遵守習俗去做。對於他所仰慕的人更是曲意奉承,討他們的好。這一型式(恭敬)因而成為對親密人事關係需要的輔助因素。

需要可能是潛在的或外現的。潛伏的需要是受壓抑的或受約束的需要。外現的需要則是自由表達的需要並為個人有意識地認可。這樣區分潛伏與外現需要時,默裏再一次顯示出弗洛伊德和榮格心理分析體係的影響。

默裏並根據需要的前攝性和反應性進行界說。前攝需要發生於個人內部而無須環境的刺激。有創造性的人創作藝術或理智作品的強烈需要表明前攝需要在發揮作用。反應性需要是由來自環境的刺激所喚起。如看到一個有吸引力的異性可能引起某一青年人的強烈反應性需要。當然,歸根結底,一切需要都是個人內部的過程,不論是由內部還是外部引起。

最後,我們再說一說默裏的過程活動、方式需要和後果需要。過程活動是為活動本身而完成的活動,不涉及特定的目標或與生理需要有聯係的緊張緩解。如音樂家獨處時可以由於多種原因而演奏,因為他或她從演奏本身得到享受。過程活動概念顯然同奧爾波特的機能自主有密切關係。

方式需要指人對卓越的追求。音樂家不僅演奏;他或她力求演奏得好,達到高度的自如或表演傑出。

後果需要是引向某一目標的需要。為在一項比賽中競爭而演奏某一鋼琴協奏曲就是一種後果需要。還有許多另外的後果需要例子能在內髒發生的驅力如饑、渴和性的直接作用中發現。

在評論種種需要時,我們可以注意,默裏承認廣泛流行的緊張緩解或尋求體內平衡或穩定等概念是一種基本的需要類別。然而,人也有引起緊張的需要,如尋求興奮、新奇,並暫時打亂平衡。因此,在默裏的個性理論體係中,人不是一個完全受緊張或內髒發生的激動所擺布的動物,而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製自己的需要狀態的。

到這裏,我們需要插敘一筆,概略說明默裏和他的同事在鑒定上述需要和以下接著就要討論的知覺壓力時所運用的方法。扼要地說,需要-壓力研究的成果出自默裏和一組與哈佛心理診療所有聯係的專家對五十位正常人所進行的一係列複雜的調查和研究。在計劃、實施和評價研究成果時,共有二十八位專家在一起工作了兩年半之久。因此,這項調查研究具有相當廣泛而深入的性質,曾運用了二十五種不同的程序評定受試者的個性。其中有調查會、問卷、羅爾沙赫測驗、種種實驗測驗、催眠與分析,還有主題統覺測驗。最後提到的測驗又稱為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是默裏和C、D、摩爾根為研究幻想特意設計的,現已成為一項經典的投射方法。甚至從這一極簡略的有關需要-壓力研究中所采用的程序的概述中也可以明顯看出,默裏的概念確實是以實驗證據為基礎的。記住這一點以後,我們可以進而審查他的知覺壓力論。

物或人所造成的知覺壓力即“物或人能對主體或為主體所做的——所具有的以某種方式影響主體利害的力量”。

壓力是知覺過程,確切地說並不代表環境中的物和人。默裏理論中壓力與環境的區別相當於完形論中情境與場的區別。而且,需要和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聯係的,或者說,需要是壓力的根源。我們可以再引兒童和蘋果的情況為例。假如兒童吃飽了,他對蘋果就沒有或幾乎沒有多少興趣。但是,假如他很餓,或至少不那麼飽,蘋果就會被認為是一個合意的東西。默裏在描述需要與壓力的關係時,提及人及其需要和知覺壓力與環境在某一行為片段中的相互作用,並把這稱之為主題。於是,在運用主題統覺測驗或另一投射測驗時,心理學家能從受試者與測驗刺激“相互作用”所揭示的主題中推斷出這個人的需要。

關於需要與壓力相互關係的討論,引導我們到達默裏認為是心理學觀察的基本資料的所在——進程。進程即個人在一特定時期內的具體活動。內部進程指個人對記憶的意識,幻想,對未來的計劃,軀體事件等等。外部進程則指個人在一定時期內主動對付環境的行動。外部進程是“心理學家的真正的實體,即他應該觀察、分析、設法重建、假如可能並以一種模式表達從而做出說明的那種東西。

前已著重指出,人的個性具有連續性。進程概念同連續性原理並不矛盾。進程在身後留下了痕跡。每一經驗都以某種微弱的方式使人變得不同於經驗事件發生前的狀態。而且,默裏運用序列概念表示進程各階段之間的機能關係,這些階段在動因上有關聯,盡管發生於不同的時間。也許最好的序列例證之一就是為達到一項重要目標所必須的長期努力了。達到一項重要目的如醫學學位時所涉及的是伸入序列程式的多級進程。

關於默裏個性觀的建築塊料就說到這裏。就個性發展問題說,默裏極其重視弗洛伊德的概念。默裏接受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並有所修改。具體地說,本我據默裏看不完全是由不能被接受的衝動組成,特別在嬰兒期是如此。在個人發展的這一階段,那些有助於兒童繼續生存的種種自發的和自然的情緒與衝動沒有什麼是不可接受的。

自我的功能是複雜的,主要的有知覺,理解和意動(或意誌)。總之,默裏關於自我的觀點同弗洛伊德的一致。但在默裏的體係中,自我已不是作為一種專製的原則,或一種稽查力量的化身,其首要作用在於壓抑本我了。默裏認為自我能達到重要的和社會上可以接受的滿足,而個人也不一定會被解決不了的衝突撕碎。同樣地,超我被視為文化內化的一種結果,象弗洛伊德理論所說的那樣。默裏並區分出心理的第四個方麵,自我理想,它雖然和超我有密切關係,但又和超我不同。自我理想是個人的指導意象;這是個人對於某一未來時刻的自我所懷有的想法。自我理想可以同超我接近一致——象在正常一般人中那樣。在另一些情況——如在罪犯或精神病患者中——它也可能和超我那種本質上屬於社會性的道德概念相距很遠。

默裏並接受心理分析學關於幼兒情結與固著的概念,這引導到某些可以認識到的成人行為樣態。具體地說,他承認經典弗洛伊德理論的肛門、口腔和閹割情結;此外,他強調幾種隱退情結,這同人的胎期存在有關。有些人希望能恢複他們胎期生活的安逸。在另一些人那裏,這種情結可能以與母體分離的焦慮(誕生創傷)為中心;還有一些人中,它可能以擔心受幽閉的焦慮形式(claustrophobia,幽閉恐怖)出現。最後,默裏承認有一種尿道情結的存在。童年期,這一情結包括遺尿症和尿道色情。在成人中,它以一種對火的興趣的形式呈現(以水潑火大概就是排尿的象征)。這是一種自戀傾向,或麵臨挫折時雄心的瓦解(變為流體)。

在強調默裏利用心理分析學的情結概念時,我們不可忽視他也強調環境決定因素在行為個體發生中的作用。我們記得,在他的主題、進程和壓力概念中,他表明有經常把個人與環境聯係起來的強烈興趣。而且,在一次陳述他的理論背景時,默裏(1959)承認在他的原理形成中有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影響。

對於似乎是默裏複雜理論主要輪廓的東西,僅僅有可能提出以上極浮泛的概述。盡管有這一限製,最突出的特征和著重點應該是明顯的。首先,這一理論是綜合的,因為默裏承認來自許多其他觀點的貢獻。而且,他對人類學、醫學、文學、以及其他有關學科的興趣,給他的體係增添了豐采和變化。第二,這一理論在強調動力與知覺因素上是很突出的;另一方麵,它又並不助長自我和個別性。因此,很難輕易地或確切地說,這個理論應劃歸哪一類體係。但它對個性發展中遺傳因素和行為中無意識決定因素的強調,它對弗洛伊德概念的大量利用,以及它基本上屬於分析學的方法論,大體地說,可以使它列入心理分析營壘。第三,默裏的理論詳細而複雜,反映著他的廣泛興趣與折衷主義。但更基本的含意是,這一理論的複雜性反映著默裏其人——一位具有高度想象力和複雜性格的理論家,在他對待心理學的態度上則很象反叛者。

第五節 羅傑斯的自我論

羅傑斯(1902年生)的自我論在我們審查過的學院個性理論中是獨特的,因為它直接從臨床實踐發展形成——一項世界聞名的實踐,於半世紀以前開始,今天繼續在為順應不良的人們服務。患者中心療法,或如有些人所偏愛的稱呼,非指示諮詢,在美國和歐洲都已吸引了許多忠實的信從者。但不論一位當代的治療專家是否實行非指示療法,他或她都不能不承認羅傑斯的挑戰和他關於治療過程的新穎觀點。

自我的實現是羅傑斯的惟一動力構成。其他一切動機——不論內髒發生的或社會製約的——都是這一根本動機的表現。從羅傑斯的觀點看,生長和發展包含一種經常趨向自主並擺脫外部力量控製的傾向。他所運用的實現概念非常類似馬斯洛所設想的自我實現概念。采取這一觀點,羅傑斯便與人本主義理論家結成聯盟。

我們已經聯係治療過程評論過以象征表示經驗的重要意義。這裏,我們或許可以附加說,正常人可能忽略這樣的經驗。他可能用象征表示經驗並使經驗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也可能歪曲經驗並否認經驗的象征化。這一命題對於羅傑斯的神經症理論極其重要,大致類似弗洛伊德的壓抑論和無意識論。治療在於使患者充分意識到遭受歪曲的經驗,使經驗能夠和自我協調一致。很清楚,充分發揮作用的健康人不會有大量不和諧的或歪曲的經驗。

積極關注和積極自我關注指:(1)他人對自己的熱情、尊重、喜愛和接納的態度和(2)個人不依賴於和他人交往的經驗對自己所取的類似態度。羅傑斯所說的意思是,每一個健康人都需要兩種類型的關心——社會的和個人的,假如他或她沒有感受到對別人的關心以及一種有真實基礎的對自身價值的意識時,這個人就不可能是正常的,也不可能正確地發揮作用。並且,自我實現的傾向和那種與經驗符合的象征,在社會關心與自我關心條件下才能最充分地實現。還可以注意的是,在治療情境中,關注必須是無條件的並由醫師以感情移入的方式傳達。

羅傑斯關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的特征的表述。對經驗的開放態度(特征1和2)的意思是,一切刺激——不論外部或內部起源,都通過個人神經係統的自由傳導而不經受防預機製的歪曲。很明顯,隻有這樣的經驗才對意識充分有效,也才對象征作用和自我和諧有效。恐嚇的情境,如先已說明的,排除對經驗開放的可能性。正因如此,在恐嚇中長大的兒童或感受威脅的受治療者,不可能正確地象征經驗,並充分地意識到經驗。

這裏,我們必須賦予象征概念以更明確的意義。象征基本上與覺知或意識同義。因此,象征的準確性(特征3)表示個人在與環境交往中會形成對現實的設想,這些設想能夠由據以行事的後果所檢驗或證實。於是,對於個人以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為基礎形成的能力有所估計的人,既不會低估也不會高估未來的潛力,而精神病人的估價則很可能與現實脫節。

用羅傑斯自己的話說,自我結構(特征4至6)指的是“那些有結構的、和諧一致的概念完形(conceptual Gestalt),其組成是對於主格我或受格我的特征的知覺和對主格我或受格我與他人和生活的各個方麵的關係的知覺,以及與這些知覺有關的價值觀念”。

自我是羅傑斯理論中的主要概念。他承認這一概念是非常緩慢地從他的臨床經驗中演變形成的。同他早期的懷疑主義相反,他認為這樣的概念能夠以一種有意義的和準確的定義說明。但他發現,經受治療的人在他們如何評價自己,如何理解外界,和他們如何被別人所理解等方麵有激烈波動的感受。甚至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有時也能改變個人自我知覺的整個構型。然而,不論這種自我對患者或對醫師顯得多麼真實,要找出一個合適的定義仍然是一個問題。這樣一種定義,羅傑斯認為,已經在Q技術的發展中得到理解。這種技術象他和他的同事所運用的那樣,在於讓個人揀選一組卡片,卡片上寫有可以沿著一種連續係統或分布狀態應用於自我的陳述。例如,可以把七或九種類別或參照點放在受試麵前,表示著不同程度的自我評價,從“最象”到“最不象”自我。這些陳述可以直接取自臨床記錄。當受試者已經根據他自以為是描述自身現狀的方式選出一組陳述時,醫師就能夠對不同類別的陳述做出一個適中的評級,並據此對每一張卡片做出特定的評級。用這樣的方法就能在治療前和治療後對受試者個人的自我畫麵做出一定的定量的評級。起初選出過一組陳述但有相當長的時間間隔沒有經受治療的受試者可作為參照組的成員以測定療效。很清楚,假如治療使受試者沿著肯定的方向改變,我們就有了一種不僅有關自我而且也有關治療效果的適用的特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