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環境事件流水般不斷衝擊,自我也在變化,變化又影響著自我的自我評價。健康人根據自己的自我結構進行評價,神經過敏的或順從的孩子在他人意見中尋求評價標準。於是,羅傑斯舉出那個小女孩的悲喜劇例子,她在別人問到她的名字時回答:“Mary Ann Don't。”這樣的孩子一定隻有極微弱的自我評價意識,和一種來自別人判斷的強烈意識。
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的第七個特征是,“他將沒有任何關於價值的條件考慮。”價值的條件指那樣一些自我經驗,追求或回避這種經驗是出於自我關心的考慮。如一位母親可能強調吃某種食物的重要,孩子可能接受她的價值判斷,盡管並不適合孩子的自我,因為不能惹母親不悅。一位充分發揮作用的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則相反,他或她將拒絕自己認為不適當的讚譽或批評。例如,貝多芬最後的一些作品——四部合奏曲曾被他的同時代人貶為腦力衰退的散漫之作。貝多芬的判斷則完全不同,而事實證明他更正確。今天,這些作品已被認為是曆來最深刻音樂的範例。以特征7的推論語言說,貝多芬,這位作曲大師,經驗著無條件的自我關注。
特征8無須做什麼注釋。它指的是健康、成熟的個性的基本創造性與適應性調整。神經病人則相反,他對於新的經驗會做出極端而生硬的反應。
特征9及推論概括了我們在扼要介紹羅傑斯治療理論時已經討論過的那些概念。這些特征同神經病人的正好相反,後者不能意識到有意義的經驗,並拒絕或歪曲這些經驗。健康的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接受並利用一切經驗。他或她隨著每一新鮮經驗的獲得而成長,充分利用每一經驗,並使它聯係於自我構成。
最後,羅傑斯描繪了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生活於和諧之中的傾向,因為“相互的積極關注具有獎賞的性質”。換句話說,充分發揮作用的人也就是在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中已經完成一種理想調整的人。具體地說,積極關注一詞在這裏的運用同在特征C和D中的意思一樣——即,作為熱情、喜愛、和尊重的態度。
即使這樣隨便地讀一讀羅傑斯的理論,也能看出他對人類成長可能性的深邃樂觀主義,同弗洛伊德的基本悲觀論調形成對照。而且,羅傑斯寧願在表麵價值上接受個人關於自身所說的話,這也使他處於同弗洛伊德對立的地位。正是在這後一方麵,使患者中心療法受到嚴厲的批評,被認為是“膚淺的”。心理分析學家——不論是否信奉弗洛伊德——相信有大量證據說明行為受無意識決定。而且,羅傑斯還因為這樣的理由受到責難,即自欺和主觀報告的不可靠,使人對受試者陳述的可信產生懷疑。當然,羅傑斯確實也承認受試者歪曲經驗的可能性,並且正如我們上文指出的,可能有自欺行為。但羅傑斯的深邃樂觀主義引導他做出結論,認為隻要有適當的環境,個人將會得到一個無歪曲無防範的自我觀。
羅傑斯的理論是一種仍在發展中的人類個性觀,它有許多熱心的追隨者。因此,現在對它進行評價似乎為時尚早。我們隻能表示同意霍爾和林賽(1970)的看法:羅傑斯的理論重新把自我引進心理學,並使之成為實驗研究的有效對象,這已經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就這方麵說,羅傑斯應該和G、W、奧爾波特、後弗洛伊德學派、以及那一小組使“人”回到個性理論中並占據合法地位的人本主義動機理論家分享榮譽。
第六節 存在主義與個性理論簡說
存在主義既非一種個性論又非一種統一的心理治療體係。它是一個在起源和風格上屬於歐洲傳統的哲學運動,由多種觀點所組成,但帶有一些共同的主題。然而,如馬迪(1972)在他對個性理論的比較研究中所說,它是一個對個性理論和心理治療具有深遠意義的運動,那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主義在歐洲和美國對於心理學、精神病學和宗教已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已與人本主義心理學體係這一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結成聯盟。在存在主義的主要概念和人本主義體係家如阿德勒、K、戈爾德斯坦、馬斯洛、G、W、奧爾波特、羅傑斯等所提出的概念之間有相似之處——這種相似有時甚至極為明顯。有些臨床專家、心理分析學家和哲學家,如梅、埃倫貝格爾、弗蘭克爾、鮑斯和賓斯萬格爾,曾試圖提出一些以存在主義心理學與哲學的基本概念為依據的心理治療體係。
由於存在主義哲學家中和派生的心理學與精神病學體係中觀點的多種多樣,我們將放棄我們通常選取一位理論家的觀點作為代表的作法,而寧願概述那些我們認為似乎對當今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具有最大影響的核心概念作為替代。這樣做時我們將依賴幾種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存在主義概念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存在(being)。這一古代就有的概念在海德格爾和薩特爾以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專家的著述中非常受重視。在德文中首先由海德格爾引進,用的是“Dasein”一詞,是由“sein”(在)和“da”(那裏)兩詞組成。因此,按存在主義者的定義,being也就是being-in-the-world(存在於世界)。這就是說,生活在物、動物、機構、人、以及人所關心的事事物物之間。也就是與一個人自身生活在一起。“存在於世界”中的“世界”呈現為幾種形式:Umwelt(環境),Mitwelt(共境),Eigenwelt(我境)。德文Umwelt(相當英文的the world around)指物理與生物環境——生態環境。Mitwelt(with the world)指由人或他人所構成的外界。Eigenwelt (one's own world)指一個人自己的意識,也就是說,自己的內部世界。但重要的是注意,所有三種生存於世界的形式都涉及意識,因為我們所真正認識的一切都是我們對我們周圍的生物世界、物質世界和社會世界的感知。因此,我們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而世界也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存在主義者辯稱,在傳統哲學和心理學中,存在被作為一種抽象、一種“事物”對待,他們強調這不是“生存於世界”的意思。存在這一傳統的抽象名詞在存在主義文獻中已經變為分詞或動詞形式。它與其說是存在,不如說是形成。
從稍許不同的角度看,存在是有意識的生存;而“非存在”是本質。一塊石頭,一堆惰性的化學品,一個數學概念如pi,是固定的本質和給定物,沒有意識也沒有自由左右未來。生存則不是固定的,而總是在形成著。它左右自己的未來,依靠對環境、共境和我境的作用。用梅的說法,存在是一種潛能,有能力繼續發展,從不固結,到死為止。
我們已經著重說明,存在——與非存在形成對照——是自由的。就是說,人的個性具有選擇的自由,作為存在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一個人可以獻身於所追求的任何計劃。阿德勒說得好:“每一個人都能做任何一件事情。”當然,自由不會象阿德勒說法的字麵含意那樣徹底——阿德勒自己肯定也不想讓人從字麵理解他的論點。因而,甚至那些非常強調自由的存在主義者也承認自由有意外或限度。一個人不可能拍打自己的胳膊就飛起來,因為人的軀體有內在的物理限製。但一個人在人類條件許可的範圍內能夠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對自由的強調與弗洛伊德的和行為主義的決定論形成尖銳對照。存在主義強調未來與變化,和過去與固結形成對立。存在主義還反對個性理論中的“本質”,如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或學院派的特性、因素和類型。每一個人都被認為是獨特的,因而不能強納入某一類別鑄型。我們隻能理解個人是世界中的一項存在,而不是一類存在。在這一意義上,存在主義思想使人憶起個別案例或個體性的心理學與一種法則性的過程(本質)心理學相對立。
由於自由在存在中是固有的,焦慮也是如此。進行選擇必然要擔風險,可能失去一切或做出一項招致災難的選擇,使未來的幸福前景化為泡影。而且,存在覺察到自身的極限。因此,除焦慮(選擇中固有)外,還有對非存在的恐懼。存在主義焦慮的強大感情力量並不象弗洛伊德所宣稱的是什麼患者所具有的一種征候,而是每一個人的存在的一部分。焦慮有如一隻蟲子,蜷縮在存在的心髒中,而人,用薩特爾的語言說,則“注定是自由的”。
焦慮可能迫使一個人逃入一種非真誠的生活方式——超脫,追求享樂,或在遵奉傳統中喪失獨立性。但焦慮能夠由那種通過獻身而實現的真誠生活予以克服甚至排除。據薩特爾的說法,所謂人,也就是他自身的投射。真誠的投射促進真誠的存在或個性。真誠的男女必須以對後果的充分意識做出誠實的選擇,即使這些選擇會帶來更大的焦慮。而且,他或她必須不是僅僅為自身利益而行動,而是好象在為全人類而行動。因此,存在主義的選擇,象阿德勒的生活樣式選擇那樣,必須建立在社會興趣的基礎上——換句話說,獻身於共境。
正如馬迪所提示,存在主義心理學證明是個性理論的一種實現模式。存在主義強調選擇與獻身的自由作為一個核心概念,這同作為衝突模式的經典心理分析體係形成對照。就這一意義說,存在主義心理學可以列入阿德勒、馬斯洛、羅傑斯、和奧爾波特所倡導的體係一類——他們都強調自我實現是個性發展中的高級動機。
自然,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必須回答,為什麼有些人會做出痛苦的、適應不良的選擇,如神經病人或精神病人就很容易這樣做。薩特爾對這一難題的回答是,這些人在童年期進行基本選擇並形成生活方式時缺乏充分的經驗,不能在不利環境中聰明地進行選擇。存在分析或定在分析提供一個機會,對存在的基礎進行探索,並憑借成熟的看法對過去的抉擇重新進行審查。因此,存在主義醫師拒絕承認關於適應不良行為的無意識決定論,正如他們拒絕經典心理分析學的遺傳決定論一樣。行為的動力必須依據個人在現今世界而不是在過去世界如何行動的情況加以審查。假如一個人由於過去的不幸選擇而過得淒慘,他或她有自由為未來重做選擇。要這樣做當然需要對存在進行徹底的剖視,以分析家作為患者的共境。
從克爾凱郭爾到尼采,存在主義哲學家都強調現代人的苦難在於已經喪失了生存於世界的意識。現代人已經同工廠、同非個人的教育、社會和宗教製度疏遠了。許多人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教會。教會的儀式與教義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並遠離了現實生活,使人和上帝分離。最後,當現代人試圖逃避焦慮時,便產生了人的自我異化。
失去上帝,全球戰爭的罪惡,和死亡集中營,原子時代的難以置信的破壞性,以及社會製度的和人的異化,這一切產生的不隻是焦慮,而且是絕望。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確信,沒有什麼人的個性或存在能夠被徹底理解,除非承認人是生存於這樣的世界中,這個世界正在使人失去人性,並對人的利益漠不關心。
存在主義由於不能提供關於個性和心理治療的實驗心理學而受到批評。實際上,它甚至沒有提供一種理論統一體。如馬迪所說,“很多存在主義思想確實隻構成一套生活態度,與其說是一種係統的個性理論,不如說是一紙宣言”。盡管評價存在主義在個性理論和心理治療中的永恒位置還不成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確信它既提供了否定的又提供了肯定的態度。具體地說,他們發現它對探測存在的堅持,對生存研究的強調及其與抽象物或本質的對立,以及對個人自由的重新肯定,這些已為一些可能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支持一種關於人的個性的更人本主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