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學諸學派的個性理論(3)(1 / 3)

第七節 行為主義與個性

行為主義者認為個性是一種象征的說法,沒有實際的意義。正如傳統的看法所說,不可能有什麼行為主義的個性理論。特性概念在行為主義者看來也同樣可以反對,因為特性理論假定有廣泛的心理傾向在多種多樣的情境中長時期以高度的穩定性在誘發行為——一種遭到行為主義者否認的假設。代替這些假想的內部控製因素,行為主義者提出環境變量作為行為的前提條件。某些行為似乎相當穩定而不受情境影響,這被解釋為有關情境可能是等同的或近於等同。行為主義者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習得的,強化在傳統行為主義對習慣形成的說明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由於這些理由,行為心理學家認為環境刺激條件和強化是人與人的個體差異的關鍵決定因素。

還需要注意的是,行為主義者是在嚴密控製的實驗中尋求行為定律。他們對環境刺激條件和強化時間安排兩方麵的變更進行操縱,試圖找出這些變更和行為變化的定量關係。很明顯,在這樣的程序中完全沒有運用人格學者的傳統方法——測驗、問卷、評級量表、投射技術或診斷交談——的餘地。實際上,行為主義者認為這些評價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值得懷疑,對於認真的科學利用太不精確。作為替代,他們通過直接的觀察和實驗操作對行為進行泛函分析。

還應強調,行為主義者的方法是法則性的,不是個體性的。個體差異被認為是討厭的膺象或設計的缺陷,使某些變量未受到控製。這自然同傳統個性理論處於尖銳對立狀態,後者認為個體差異是研究的焦點而情境變量才是膺象。在評論這個問題時,斯金納曾說:

但我們進行實際控製的經驗說明,我們可以用改變實驗條件的方法減少變異。由於發現、精密設計、並充分探測每一有關變量,我們可以在測定前便排除那些會使受分析的差異模糊不清的個體差異。

最後,在對比行為主義方法和傳統方法時,我們應該注意,在醫治人格障礙中,傳統論者強調言語療法。他們鼓勵深入了解這種障礙的童年期起源,探測它在成人個性中引起的結果,發現它如何可能同減輕壓抑作用以及最後同尋求解除壓抑的辦法有關係。這種療法的一個重要副產品是某種程度的個性改造,特別是在那些受過心理分析治療及有關治療的人中。

作為對照,行為醫師輕視言語技術,而強調直接應用某種形式的條件作用程序以改變行為。換一個說法,進攻的目標指向那些難以解除的症狀,那是弗洛伊德學派極其蔑視,並認為隻不過是深蘊病理學的象征的。而且,行為醫師根本不重視深入的洞察或個性改造。患者關於症狀的闡述被認為是問題的症結,而由於征候被假定為學得的習慣,目的就在於通過再學習排除這些習慣。舉例說,性機能障礙,如已婚男子中的陽萎,其治療在於向雙方表明能增強並維持勃起直到性樂高潮的方法。不做任何嚐試去探測個人童年期的性欲,他的戀母問題,或任何可能已導致幹擾性交能力的壓抑的創傷經驗。

記住這些一般的原理,我們現在可以開始審查幾種有代表性的行為主義個性觀。

一、華生和赫爾

我們在審查心理學的體係和理論中發現,所有各種觀點都會隨著時間的進程而改變。由某一學派或體係的創立者所倡導而曾經是激進的、堅定的觀點可以被合作者和追隨者改造並放寬尺度。這種情況在行為主義對個性的說明中正如在其他領域中同樣存在。

開始時,華生維護巴甫洛夫條件作用,作為研究一切行為形式的典範方法。為表明這種方法有助於說明那些在傳統上歸類於個性的複雜行為型式,他進行了對阿爾伯特所做的著名實驗,使這個孩子經過條件作用對白鼠產生恐懼,並通過泛化對多種類似物產生恐懼。廣義地說,個性理論家以複雜的中間變量予以說明的恐怖症和焦慮反應,實際上不過是依賴於環境變量的簡單條件反應。

赫爾學派修改華生的觀點,強調工具性學習、驅力、習慣強度和其他中間變量。我們已經看到米勒曾利用工具性學習以表明衝突如何影響行為,焦慮又如何能作為學習中的一種驅力。

赫爾的另一位學生和合作者斯彭斯走得更遠。他和他的合作者運用一種傳統的個性評定技術測驗焦慮,說明焦慮的影響在言語學習情境中能客觀地測量出來。圖2-3表明一項有代表性的實驗的結果。在這一情境中,泰勒焦慮量表被用來選擇兩組受試者,一為高焦慮組,一為低焦慮組。學習課題是一張聯合對偶表單。要注意的是,在相對簡單的實驗條件下,焦慮成為一種驅力,高焦慮組的成績較高。但斯彭斯和他的合作者一致同意,焦慮象其他驅力一樣,假如處於過高水平就會成為破壞性的,他們並提出資料表明,在困難的學習條件下,高焦慮受試組成績很差。

二、社會學習論

在討論發展過程時,我們曾發現,多拉德和米勒運用一種早期形式的社會學習論說明模仿行為和依賴比賽的行為。我們記得,按照他們的分析,驅力、暗示和強化在包括模仿和效法在內的行為範型的建立中都具有關鍵的作用。

更近期以來,社會學習論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認為,新的和高度複雜的行為形式能夠不依賴於強化便獲得,而且,認知因素和自我指導在習得行為的隨後控製中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社會學習論的一項基本假設是,人類學習大都是觀察性的或由同感產生的。我們不論在兒時或成人時所獲得的大量技能都是經過觀察典範形成的。高爾夫球員觀察職業球員如何擺脫沙坑障礙;青年注視機械師調整引擎。兩者都能通過觀察而無須直接強化便學會有關的技巧。可能好幾個月以後,那位青年技工或那位高爾夫球員才需要應用他們的所學。

假如強化對於學習並非必須,那麼它的作用何在呢?答案是,它製約著成績。邦都拉和他的同事所做的實驗,證明看到成人對大洋娃娃采取攻擊動作的孩子以後也表現有增高的攻擊水平,特別是這種範式受到獎賞時。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做出一定的條件安排,使那些未立即受到強化而被容許進行攻擊行為的孩子能表明,他們學會這種行為是在引進強化程序之前。

幾位學習理論家認識到,社會環境對複雜技巧的模仿學習有所限製。沒有什麼人能夠由於產生同感而學會提琴演奏。涉及的過程太複雜,甚至在一係列觀察中也無法掌握。同樣地,盡管有些動作可能通過觀察很容易就學會,社會性強化可能還會對這些動作起控製作用。人人都知道怎麼擲磚頭砸玻璃窗或在擁擠的劇院裏高聲喊:“火!”但這些行為不大可能受到鼓勵使這樣做的人感到滿意,因而不會經常出現。

社會學習論並利用期待和自我調節等原理說明個人在一定情境條件下將如何行動。期待或對反應性的認知控製依賴於受試者以前由於種種世俗暗示和社會暗示所感受到的反應後果。假定未來的環境情況與此類似,個人就會趨向於計算某一反應得到獎賞或懲罰的概率。

行為的自我控製,從社會學習論的觀點看,表示個人能為自己安排強化的可能條件,以調節自己的行為。但是,邦都拉,提醒說,目的必須明確,目標必須具體規定。不具有直接行為後果的模糊企求不會比一般人的新年決心更成功。

應用自我調節技術於戒煙者,必須進行某種“規約安排”,使吸煙支數逐漸減少;並對容許吸煙的時間和地點記錄在案。假如個人在遵守戒煙規約中得到滿足,這便有助於增強規約,進一步減少吸煙。類似的程序也可以用於肥胖症的治療,辦法是以圖表記錄飲食減量的繼續堅持。

與消除強烈欲望活動有關的強化可能條件是不愉快的,因此,可以選擇陽性強化因素以鼓勵合意行為的養成。可以因不吸煙而給予糖果獎勵,食物款待,或允許喝咖啡。減少當天食量的肥胖人可以“獎勵”自己一杯雞尾酒。在所有這一類例證中,不合意行為的消除要逐漸進行,才能使習慣改變所引起的不快盡可能減少。

三、治療程序與行為矯正

在傳統上,個性理論家對精神病理學和心理治療有興趣。的確,我們已經看到,許多個性理論是從治療中發展形成並密切聯係於治療的。如何以行為技術矯正不良行為型式,行為主義者對於這方麵問題的攻研也並不後人。

四、行為矯正

這種新療法的時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功於約瑟夫·沃爾普較近期的工作,他利用經典條件作用模式提出一種可稱為逆反抑製療法的體係(Wolpe,1958)。沃爾普推論說,既然神經障礙如恐怖症或焦慮反應是習得的行為型式,它們就隻有通過廢習才能有效地消除。

他對神經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逆反抑製概念,他的體係就是以此得名。在逆反抑製中,能引起恐懼或焦慮的刺激是在一控製期內提出的,這時,患者正在做出一些與恐懼或焦慮反應不相容的反應。例如,假若一位患者處於徹底鬆弛狀態,與恐懼或焦慮有聯係的刺激就可以逐漸引進而不致引起通常的焦慮反應,因為鬆弛反應和焦慮反應是不相容的。於是,在患者徹底鬆弛以後,從一定距離逐漸引近一條蛇就可以使患者最終克服對蛇的恐懼。在這樣的病例中,通常需要有幾個療程;假如在某一療程期內有任何恐懼跡象的表露,能引起恐懼的刺激就要暫時撤銷或減弱。據說患者最終可以這樣按部就班地脫去敏感。這一技術對於恐怖反應或焦慮反應最為有效。

當逆反抑製療法正在南非洲發展時,斯金納和他的同事同時也正在利用漸近強化時間安排製定著塑造行為的程序。許多傾向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立即認識到塑造在治療情境中的潛在意義。我們將概述幾種利用操作條件作用進行行為矯治的典型技術。

在為智力遲鈍者或為行為障礙患者開辦的救濟院中,能利用一種可稱之為“代幣象征”的技術,按照救濟院當局所需要的方式塑造患者行為。所利用的象征可以代替食物獎賞、獨處、準假、看電視時間等起作用。利用這一類方法,精神分裂患者可以被訓練去做有益的工作,如女侍者、工友、或秘書處的或娛樂場所的助手。遲鈍兒童也能在個人衛生或社交行為中受到訓練。

J、P、布拉迪和林德(1965)報告了一位病期已逾兩年的癔病視盲患者的治愈經過。慣用的精神病治療未能改善他的視覺。行為治療是這樣進行的:讓患者留在一間小屋中的一張書桌前,手放在一個按鈕上。要求他以18至21秒的間隔時間做出按壓開關的動作,以蜂音器的聲音作為正確反應的獎賞強化。超過或不足18—21秒間隔的不正確反應能為下一次試驗則重新調整好蜂音裝置。經過幾次開始的練習試驗以後,不同強度的視覺刺激引入室內。治療初期,在患者身後每過18秒便亮起一燈光,21秒後又熄滅。這樣,便為患者以亮光表示正確的時間間隔。假如他能對這一刺激做出適應反應,就能提高成績。在利用光照強度的變動進行試驗以後,在患者麵前安放一塊鑲版,以改變光型的形式呈現更複雜的視覺線索,發出正確的時間間隔信號。

行為療法也廣泛用於非住院的酗酒者和同性戀者的治療中。在這些案例中,一般運用可厭條件作用法。同性戀者在看到屏幕上閃現同性裸體畫麵時會受到電擊,而畫麵為異性時無電擊。當酗酒者被容許飲酒時給他注射一種能引起惡心的藥物。惡臭感開始與酒聯係起來,酒自身也變得可厭了。在理論上,厭惡療法以應答條件作用為依據,使條件刺激(CS)與某一本性可厭的無條件刺激(US)如電擊或能引起惡心的藥物相聯係。

我們已經看到,在強化兒童攻擊行為時如何能利用造型技術。同樣的基本技術也能在治療上用於克服恐怖症。下麵是邦都拉和他的同事應用這種方法克服一種恐蛇症的描述。

應用這一方法消除恐蛇症時,在每一步驟上實驗者自己都要做出無畏的行為,並逐漸引導受試者輕觸、撫摸蛇體,然後先以戴手套的手再以裸露的手安全地掐住蛇頭或蛇尾。假如某一受試者經過多次示範仍不能觸摸蛇身時,就要求她把手放在實驗者的手上並逐漸向下移動她的手直到觸及蛇身。受試者在這些安全條件下對於觸摸蛇不再覺得有任何恐懼時,對於接觸蛇的頭部和盤繞著的尾部的焦慮也隨之消失。實驗者再次無畏地進行操作表演,接著和受試者聯合做出反應。當受試者變得不那麼恐懼時,實驗者逐漸減少他的參與和他對蛇的控製,直到受試者能無須幫助地持蛇於懷中,放蛇於室內並追回它,讓蛇在他們身上隨便爬行。分級接近任務的進度安排要根據受試者的恐懼強度來確定。當受試者報告說能夠不害怕或不怎麼害怕地完成一項活動時,就可以很容易地引導他們進入一項更困難的接觸行為。

對正常人和異常人兩方麵的研究都正在進行,或已經成功地應用於精神病行為、神經病症狀、性偏差、藥物濫用、體重調節、以及課堂行為等的分析和控製——正如用於焦慮的排除和減輕一樣。

許多醫師對於以行為療法醫治複雜病症如酗酒、同性戀、或神經病和精神病反應等的長期療效仍持審慎態度。然而,醫師中對於探索這種能替代更複雜、花費更多、和往往不能令人滿意的言語療法的技術是非常有興趣的。當然,經典的和操作的條件作用法在許多治療情境中已經證明有效,這是這些方法在行為障礙治療中的實際價值的見證。

第八節 類型論

所謂個性類型論,就是基於某種原理,把某一集團或某一群相似個性的人作若幹分類,劃分成類型,以便於了解個性。劃分個性類型從遠古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根據一定觀點、采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劃分類別則是近代的事情。類型論最初是在德國發展起來的,以後在全世界得到不斷地發展。由於理論、觀點不同,有各種各樣的類型論。

一、遠古時代對個性類型的劃分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醫書《內經》中曾依據陰陽五行學說,把人的某些心理上的個別差異與生理解剖特點聯係起來,歸納總結出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類型。

木形的人,他們膚色蒼白,頭小麵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弱小,體力不強,手足靈活,有才能,非常勞心,多憂慮,勤勞。

火形之人,他們皮膚呈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尖瘦,頭小,肩背髀腹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對事物理解敏捷,走路時肩背搖動。其性格多氣、性急、輕財、缺乏信心、多慮、認識事物清楚,好漂亮,他們的態度一般是真誠樸實的。

土形之人,皮膚呈黃色,頭大麵圓,肩背豐厚,腹大,腿部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都很勻稱,步履穩重,舉足輕。他們內心安定,助人為樂,不喜依附權勢,愛結交人,對人態度一般是誠懇忠厚的。

金形之人,麵成方形,皮膚白色,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小,足跟堅厚大,骨輕。為人清白廉潔,性情急燥剛強,辦事嚴肅認真,果斷利索。態度堅定不屈。

水形之人,皮膚黑色,麵部不光整,頭大,頰腮清瘦,兩肩狹小,腹大,尻骨和脊背很長,手足好動,行路身搖。他們的稟性無所畏懼,不夠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