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個性積極性的理論

個性積極性的源泉,從表現形式上大致可分為本能理論和需要理論。就本能論和需要論來說,由於觀點不同也有各種派別。

一、本能說

1、麥獨孤的個性動力理論

麥獨孤最早提出本能是人的內在能量的理論。他認為本能是使人確定和控製各種行動方向的內在能量。他把它稱之為傾向性。可見,麥獨孤是把傾向性和個性的積極性的動力性作同義語理解的。

最初,麥獨孤列出十二種本能,在1932年修訂為十八種:

1、求食的傾向2、嫌惡的傾向

3、性的傾向4、恐怖的傾向

5、好奇的傾向6、養育的傾向

7、群居的傾向8、自我主張的傾向

9、服從的傾向10、憤怒的傾向

11、訴說的傾向 12、建設的傾向

13、獲得利益的傾向 14、笑化的傾向

15、安樂的傾向 16、休息或睡眠的傾向

17、移動的傾向 18、體態各種需要的傾向

麥獨孤的本能論,試圖探討活動的動力和積極性,並且看到了本能由於受學習和經驗影響,也產生一些變化。因此,他提出了本能的社會性問題,這些都有啟示作用。但是,他認為社會的動機是從本能派生的,本能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是人的活動的根本動力。並且認為本能不僅可以說明行為的原因,並且規定著行動。這種把本能放在不適當的位置,從本能中尋找社會動機的根源的作法是錯誤的。

2、弗洛伊德的個性動力理論

19世紀後半葉,由於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提出了物體的能量雖然在物體中以各種不同的形態變換著,但其總量是一定的,它既不能創新,也不能自行消滅。弗洛伊德和其它學者的個性動力學理論一樣,都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產生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和其它物體一樣,也是一個複雜的能量體係,它的總的能量是一樣的,但能量體係內部存在不同形態,它們之間在流動變換著。例如,登山時所需的生物學的能量和思考問題時的心理學的能量,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出自於同一源泉,但又可以互相轉換。就能量形態來說,弗洛伊德把在心理活動中耗費的能量稱之為心理能量,把心理能量和生物能量的接觸點稱之為伊得(id)或本能。

本能的概念也有多種用法。弗洛伊德把在“伊得的需要緊張背後的力稱作本能”。他認為:“本能意味著表現在精神生活上的身體的需要,它是一切精神活動的最根本的原因。”(1938)就是說,本能引起身體的緊張和興奮,心理的維度在所謂欲望的表象中得到反映,就成為各種行動的推動力,並把各種行動(如態度、感情和感覺等)動員和組織向一定的方向。例如,餓著肚子想吃食物的人對飯館的菜譜就非常敏感,他會急迫地去挑選吃的東西。

弗洛伊德以本能為主軸的動機理論體係,基本上遵從緊張低減的模式。所有支配人的行動的動因,都是為了減低機體由於不平衡的緊張的壓力而產生的。即為了求得恢複不平衡前的平衡狀態。人的生活基本上是不平衡—平衡、興奮—靜止的不斷返複過程。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的源泉和目的是終生不變的。但並不是說本能絕對不變。一方麵本能的源泉和目的伴隨身體狀況的成熟和變化,各種本能表現出興衰過程。另方麵,由於對滿足本能的對象和手段選擇的變更,使心理能量渠道發生變更。如由於種種原因,當滿足本能的最佳對象不存在時,能量就會趨向於次佳對象,如果次佳對象也不存在時,它又趨向再次方麵。置換總是繼續著。當對象的選擇落實的時候,就構成一個人的行動傾向和特性。因此說,心理能量的置換就構成個性形成的力學的最重要的機製。

關於本能的種類,弗洛伊德提出了互相拮抗的兩種本能,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所謂生的本能是服務於生命的維持和以種族保存為目的的各種本能。如饑餓、渴、性等都屬於此。這些本能活動所用能量的彙集,弗洛伊德把它稱之為力必多。而生本能的代表則是性本能。不僅生活中的自我保存本能和種族保存本能之間的衝突決定於性本能,即或和生存沒有直接關係所必要的全部衝動和態度,其根本原因也是性發展的結果。

本能究竟在個人的行為中如何起作用?他認為,人類的動物祖先遺傳它的本能(即情欲和自我保存)是使人積極起來的根本原因。但是人從降生在社會中以來,凡是原始的衝動不可能像動物界那樣的隨便顯示出來。它總是受到社會的壓抑,使原始的欲望變成毀損名譽和羞恥的東西。不能夠被容納在由文化和倫理勢力所鑄造的個人意識之中,因而強迫人們抑製自己的本能。但是,這些本能隻是受壓抑,並不是完全消失掉,也並未受到損傷,隻是不能常態地出現在意識界罷了。這些本能欲望的積極性仍保存在下意識之中,仍然是動力的最大衝動。在它化妝之後,又被意識所容納,從而繼續在控製個性的行為。人類文化生活的各種形式和活動的產品,都是這種本能欲望控製個性行為而得到的升華。本能的欲望隨著它的產生,在下意識的範圍內結合為各種“情結”。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情結是個性積極性的真正原因。他認為,心理學的任務之一就在於揭示下意識的情結,並促使人們意識到它。這樣做就可以降低個性的內部衝突。這也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從它誕生後的幾十年間成為西方心理學思想和實踐的主流,一直影響著關於個性問題的研究。它在心理學上有其曆史地位。不過,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觀點有許多謬誤之處。他把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看成是一種非理性的,是由至高無上的黑暗的本能統治著的。它把本能看成是天然起作用的力量,甚至認為人類各種文化形成和複雜的個性行為都是由本能欲望結合成的。這顯然是不適當地誇大了本能欲望的作用。也必須指出,弗洛伊德從性本能出發對兒童的欲望和恐懼的臆測是非常荒誕的。這些都必須給予批判。在研究方法方麵也有許多欠缺之處。弗洛伊德雖然經過臨床觀察和科學實驗,但在許多地方缺乏嚴謹性;而是思辨的。在行動的相關方麵也常常和偶發的原因相混淆。

二、需要說

1、坎儂的體內平衡狀態說

坎儂主張,人體內部有保持均衡的需要。(1932)當人有了生理需要時,就使機體內部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機體連續不斷地產生恢複體內平衡的需要,動員起體內能量去恢複平衡狀態。坎儂把這種狀態,稱之為體內平衡狀態。例如,體內缺乏食物時,作為需要指標的血液的化學成分,如水分、鹽分、糖分、蛋白質成分、脂肪成分、氧氣成分、酸類等發生變化,產生饑餓感,當得到食物時,滿足了對食物的需要,血液又恢複了正常狀態。這就是體內平衡受破壞,動員能量,直到恢複體內平衡狀態的過程。

楊格研究食欲和身體需要的關係時也指出,當個體缺乏某種化學成分時,個體就對與該種化學成分有關的食物產生偏激的嗜好。

坎儂的體內平衡狀態(homeostasis)的理論是從生理角度出發的。但是,由於機體連續不變地產生情態平衡的需要,因而也帶來心理的結果,積蓄著心理的需要。對食物的需要,其指標是血液的化學變化。這是生理的不是心理的,可是生理的情態帶來了饑餓感,這又是心理的需要了。

Homeostasis的原理雖然關係到人的生理問題,但對研究心理需要很有啟發。有些心理學家根據這一原理類推心理的平衡問題。例如,抱有自卑感的兒童,由於自卑感而失去平衡,但他又往往以逃避同學的注視的幻想而感到快樂,這又恢複了心理的平衡。當然,心理水平往往並不是恢複以前的均勢,而要達到更高一級的狀態。

坎儂是比較早的研究動機的學者之一。提出許多帶有啟發性的見解。但他研究動機的出發點是以生理驅力為主。這不但不能解釋人的複雜活動動機的根源,即或是對一些由機體需要所產生的滿足需要的行為也不能作出帶有說服力的解釋。比如一些機體需要可能由其它替代物和活動來獲得滿足,由機體需要產生的動機,不隻是由以補足該種需要的物品為主,也能夠從社會目標的滿足來補足其需要。這些事實在坎儂的理論中並未顧及到。他的饑餓是由於血液成分變化的結果的觀點,也是缺乏證據的。他並未注意中樞神經係統在維持身體平衡中的作用。

2、馬瑞的需要說

馬瑞認為個性是心理學研究的固有對象。他在哈佛大學心理診療所的長期工作中,對個性心理學有較全麵的研究,曾發表了《人格探究》(1938)和《人的評價》(1948)兩本有關個性心理學著作,在其中提出許多見解。

在馬瑞的個性結構中強調活動的動力性。人總是受環境影響有目的地適應環境,按照動力規律進行活動。而這種動力性的源泉則是需要。可以說,馬瑞把需要作為人的個性中心概念提出來。他把知覺、統覺、思考、欲望以及使行為體製化的力等都認為是需要。

馬瑞曾指出,需要的概念是個性行為結構所必需的。不管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它永遠作為力推動著活動。他認為行為結構是通過激起某種內、外情境引起的。開始所引起的是隨意活動,後來逐漸使活動組織化,按照一定方向使活動維持著一定的緊張狀態,以達到某種標準。如果行為的進程受到阻礙,需要就加強。阻礙消除行動則繼續前進。總之,如果需要沒有被激活,行動就不會產生。可以說,隨著行為的重複,每個需要都和某種導致一定目標的意向動作結成較強固的聯係,形成一種簡單的習慣模式。由於需要和機體的不平衡狀態相關聯,在一般情況下機體總是處在一種不平衡狀態,因此人的需要也是經常發生的。這也正是人經常在力的推動下進行活動的原因。

作為力的需要是在頭腦中產生的。馬瑞認為個體行為的協調是腦活動的結果。腦中的活動優勢模式構成有組織的經驗單位,它們集中在一起形成個性。在身體上涉及需要的許多流動事件都和腦相關聯。由此可見,馬瑞是不同意把需要的機製簡單地歸結為S—R公式的。

需要是構成活動動力的假說概念。他為了弄清需要的實質,設計了即能對客觀因素進行觀察又能對主觀因素進行觀察的方案,即問卷、交談和投射測驗。總稱之為TAT(The matie Apperception Test)(主題統覺測驗)。例如,向被試呈現模糊的、有細節而無組織的材料,激起被試的幻想,讓被試不知不覺地顯現出他們的需要、動機和願望。經過多次主題統覺測驗,就可考查被試所投射的個性品質,從而了解他們的需要。馬瑞通過TAT(主題理解測驗)測定出個性中存在著的各種需要,並從測驗的結果中對需要進行了分類研究。

首先,從生物學上分類為:(1)本我的需要。(2)由衝動引起的情緒的需要。(3)由某種內驅力指向一定的活動引起的意動的需要。

其次,從需要的情境分類為:(1)發自體內的機體的原始需要。它是一種從誘發期到滿足期的具有周期性的需要。(2)由內驅力派生的心因性需要,包括諸如支配和屈從、攻擊和恭順等。

再次,從發自體內的需要中又分成,如食物、水分、空氣、性欲、哺乳、排泄和躲避危害等需要。從心因性需要中又分出成功、防禦、權力、養護、互助、虐待、反動和顯示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