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次,他把需要分類為(1)客觀的,即外顯行為的需要,如遊戲,儀式活動等等。(2)主觀的,這指在睡夢中和幻想中表現出的需要。
馬瑞比較詳細地研究需要,是為了要說明行動的原動力,因此,他的需要概念是和他的動機以及情緒的概念密切相聯的。也可以說,馬瑞關於需要、動機和情緒學說構成他的個性心理學的動力體係。
3、勒溫的需要說
勒溫依據心理場論闡述了需要和緊張在個性結構中的作用。他以為需要是個性內部結構中的一種能量體係。心理場中的緊張或平衡是由於在其中的各種力之間的衝突或協調構成的。如果某種客體能夠吸引或滿足個體需要,該客體就具有積極的誘發力,則使個體趨向該種目標。(注:誘發性Valence是借用化學的概念。)如果某種客體對個體起威脅或傷害作用,成為消極的誘發力,個體則逃避它。如果有機體在活動中遇到障礙,它就可能回避所受到的限製,並采取某種替代的或迂徊的行為。如果無法越過障礙,它則采取退隱行為。總之,勒溫把個性積極性當成需要能量複合的均衡遭到破壞時所造成的心理緊張和移動狀態,這種狀態推動著人去滿足需要,而最後達到解除緊張並恢複均衡的動力過程。
4、蘇聯的需要變形理論
在本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這一段時期,蘇聯心理學界幾乎很少有人涉及到關於需要問題的研究。從1951年,斯大林在《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提出,社會主義生產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物質的文化的需要這一問題之後,蘇聯心理學界對需要問題的研究才給予注意和重視。
我們可以從新編的蘇聯心理學教材和其它研究材料中看到,盡管他們對需要有不同解釋,但把需要當作個性積極性源泉這一點的認識是一致的。下麵僅就蘇聯心理學界關於需要的變形理論作些介紹。
把需要當作個性積極源泉的蘇聯心理學家認為:
第一、需要本身具有動力性。因為人要生存和發展,就要通過各種行動去滿足各種各樣的需要。比如,當人饑餓時,對食物的需要就成為推動他去尋找食物的活動之動力。當一個人有渴求知識的需要產生,它就成為人孜孜不倦地去學習的動力。需要的滿足並不使人的需要消失,而是在內部改造它,從而又產生新的需要。因此說,需要不隻在它沒有滿足時,是活動的動力。而且在需要得到滿足時,仍然是活動的動力。需要永遠表現出積極的性質。
第二、需要是活動的基本動力,其它具有動力性的心理表現,如動機、理想、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變形。例如,需要沒有被意識到的時候,它是處於“潛伏狀態”。當它被意識到,並使需要的滿足有了可能,這時需要就成為活動動機。換句話說,需要被意識到,它就以行為的動機形式表現出來。
是什麼東西使需要成為個性積極性的源泉呢?蘇聯心理學家吸取了“本能論”和西方關於“需要”的理論的有益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他們認為需要盡管多種多樣,但可以概括成兩大類:
第一、保證人的生存的自然需要,即本能的機體需要。如有機體內部缺少物質時,就需要補給物質,當它們過剩時,就需要排除多餘的物質。如呼吸、饑渴、休息、睡眠、排泄等等均屬這種需要。有機體遇到不愉快的或有害的刺激時,就要回避或排除它,這屬安全需要。有機體的繁殖,這屬於種族保存的需要。所有這些機體需要,都是在世代生活過程中,由生存條件的要求,以本能的無條件反射方式存在於有機體中,並遺傳給下一代。這是人和動物都必備的趨向力。但這種需要在人身上已帶有社會性。同是為了防暑、防寒,動物靠其生物特點來適應氣候的變化,人則根據一年四季的變化增減不同的衣著。人和動物都要吃東西,這是簡單的生理需要,但人在為解除饑餓吃東西時,其滿足方式已不同於動物。馬克思曾說過:“饑餓總是饑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解除的饑餓,不同於用手指甲、牙齒啃生肉解除的饑餓。”總之,人的自然需要也具有社會性。
第二、文化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這種需要是動物所沒有的。它是在人的生產勞動和社會交際過程中,在機體自然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所獨有的需要。如人和人發生關係的過程中形成了交際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勞動的需要;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形成了學習和受教育的需要,有了文化科學、娛樂的需要,等等。人們的社會性活動主要是由這類需要所規定的。這類需要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產物,它反過來又成為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動力。隻有需要滿足的過程才引起其發展,而需要的滿足又完全依賴於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產品的分配狀況。因此,這類需要具有民族差異,在階級社會又打上了階級烙印。
總之,他們把需要當成個性積極性的源泉,既區別於“本能論”和舊的需要說,但又和它們有一定聯係。他們是企圖從反映論的角度把需要放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上來進行考查的。
需要變形論的心理學家們認為,應該把需要看作是從心理學角度闡明個性的基礎,隻是在需要的推動下個性才得以形成和發展。不從需要的概念開始研究,就無法揭露個性的心理實質。至於諸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傾向性的東西隻不過是需要的表現形式。被意識到的需要往往以動機的形式表現出來,它是直接推動活動的動力。
興趣在本質上是需要所固有的,它與需要不可分割地聯係著。人們對某種事物需要水平愈高,他在這方麵的興趣也越濃厚,興趣以被意識到的需要水平為指標。在心理學中研究興趣就是研究需要的一個方麵。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興趣,首先要從發展需要出發。從這個意義上講,興趣是需要的特殊變形。
理想不是別的,它是為對已成為理想的人的形象的模仿而進行活動的需要。信念隻不過是由於對自然和社會的一定理解,並按照自己的觀點、原則、世界觀去行動的被意識到的需要。
需要變形理論是以人的生活條件決定需要為出發點,強調需要在個性中的地位的,這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他們提出需要各種變形的特點以及需要及其變形之間的聯係,這對了解需要在個性心理中的重要意義是有啟發的。但他們並沒有談到需要是如何變成各種形式的,其變化過程又是如何進行的。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第二節 個性與心理成熟
一、時代與個性
馬克思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
“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係而產生的。”
今天,時代的發展已經向人們提出了懂一點個性心理學的問題,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這點,這都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任務或說是使命。
不久前,《環球》雜誌上登了一篇文章,談到美國由於近年來技術革命的發展,生產關係的變革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繼續存在就業難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使美國人麵臨痛苦的轉折。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痛苦的轉變過程——技術革命帶來的新問題》。
可是,時代變革給人類帶來的痛苦決不僅僅是物質方麵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它還包括了人類精神方麵的痛苦的適應和轉變過程。
任何一場社會生產力的變革都必然地會產生新的觀念和新的意識。而走在曆史發展前列的生產力的變革從不考慮人的情感的轉變和適應速度是否跟得上,它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義無返顧地奔騰向前的,因此,人類如果不去想辦法主動地、積極地調節自己以適應這種轉變,那就必然要付出極大的物質和情感上的代價。
在新技術革命來臨後的諸多適應問題中,人的個性適應是一個很重要而且很迫切的問題。這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中,“人的因素”在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因此,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變革中,人類如果不能相應地增強自己個性的適應度,就會身不由己地被時代洪流所裹挾,這就不僅僅會影響每個人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會反過來影響時代前進的步伐。舉例說,幾年前人們不敢想象、不能想象的很多問題,在今天卻成了眾所周知的概念,如“開放政策”、“中外合資經營”、“招標”、“投標”、“個體戶”等等。僅僅幾年前,這還都是些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十分鄙視的概念,可是今天,卻被絕大多數人平靜而坦然地接受了下來。當然,幾年來的這種觀念上的轉變,不是在哪一天突然完成的,就是今天,也還有少數人對這些新生事物仍然感到難以適應。並仍然在經曆著感情上的痛苦的轉變過程。這都是社會變革中必然會產生的心理平衡和情緒平衡問題,而這些正是個性心理學的內容。
未來的時代將會是更加瞬息萬變的。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變革中,在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巨大變化前,在這種變化所提出的無數問題前,人應該首先學會了解自身發展的規律,學會調節自身,學會迅速適應環境。隻有這樣,在社會變革所帶來的一係列的觀念變革中,才能使自己縮短情感上的痛苦的轉變過程並減輕這種轉變中的痛苦的程度。否則,就要付出情感上的代價,就會產生心理上的失調,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人行為上的錯亂。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人不僅要有相應的氣質和性格上的適應(情緒適應屬於性格適應的內容),還應有相應的能力的適應和相應的興趣的適應。
以能力的適應為例,傳統的按經驗辦事的方法已無從適應時代了。時代發展到今天,知識激增,信息激增。尤其是信息,它已不再是僅供人們高談闊論的思辨字眼,而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之一。因此,光憑經驗辦事已是絕對不行了,信息時代除了要求人們有開放的性格外還要求人們有敏銳的觀察力、靈活的思維力和迅速決策的果斷力,否則人就會必然地落後於時代。
為了情緒的適應,人有必要調節自身的性格;為了能力的適應,人也有必要調節自身的性格。比如,一個處於信息時代的人,為了擴大信息來源,他就必須有一定的結交力。為此,需要具備開放、豁達的個性,需要拋棄為傳統認可的自我封閉式性格,如“保守、守舊”,又如自以為是的“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此外,人還迫切需要加強性格中果斷性的培養。人要在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流中迅速把握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就非需要決策時的果斷不可。在眾多亟待處理的信息中,當一個優柔寡斷的人拿不定主意該選擇誰時,有果斷性的人早已眼疾手快地把信息變成了成果。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人最該注意的就是性格的適應。性格對於人的意義不僅表現為它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上(一個人的堅強與否,勇敢與否,堅韌與否等等性格特點都直接與人的前途和命運相聯係),而且表現為:性格作為個性的核心,與氣質、興趣、能力之間有著縱橫交錯的關係,以至於不論個性中哪一個要素的完善,都首先取決於性格的完善度——沒有性格中的頑強和堅毅,就沒有氣質的完善;沒有性格中的勤奮和堅持,就沒有能力的完善;沒有性格中的自製和持恒,就沒有興趣的完善。
當然,後者的完善與否也會影響性格,但性格對後者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後者對性格的影響。
以上所有這些問題,在本質上都滲透了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觀點。人的全麵發展問題是和迅猛發展的時代緊密聯係的,是撲麵而來的高技術時代向人們提出的人的全麵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