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展,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人的精神追求的日益活躍,都導致人對自身全麵性的追求。而目前整個社會的進一步繁盛,也有賴於無數個人的獨創的和全麵的發展。

中國當前的現實,使我們處於馬克思所指出的那種狀態:“在這裏,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的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麵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

既然現實中的我們每一個人所麵臨的諸多使命之一就是——為發展自身的全麵性而了解自身發展的規律,掌握調節自身的科學方法。那麼,我們又怎麼能離開個性心理學的指導呢?

二、心理成熟與個性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人的心理成熟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一是人的智能的成熟,也就是指人的邏輯思維力和理智判斷力的成熟。這屬於個性中“能力”要素的內容。

二是人的社會行為的成熟。這主要取決於人的性格中的處世態度。

三是人的情緒行為的成熟。包括情緒的穩定和自製。這正是性格部分中的內容。

很巧,心理成熟的三個指標無一不與個性心理相聯係。

心理成熟與否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正常發展的重要標準。

人的智能的成熟好理解,它主要指人應該有與自己的年齡相適應的邏輯思維力和理智判斷力。否則,就是不成熟或甚至是低能兒。

下麵我們著重看後兩個行為的成熟。

先看人的社會行為的成熟。

人的社會行為的成熟問題從本質上看就是人的社會化問題。

所謂人的社會化,就是指社會把一個自然人教化成一個能夠學會參予社會生活、掌握一定的社會文化、履行某種角色行為的社會人的過程,此外,還包括人根據社會準則要求自己主動適應社會的過程。

人為什麼要進行社會化?人是否可以不進行社會化?人為什麼要有成熟的社會行為?人是否可以我行我素全然不顧什麼社會行為的成熟?

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個電視劇,叫《萊裏的遭遇》,劇中一個叫萊裏的青年本來是個正常人,但他母親由於某種原因誤把他當作白癡,因此,剛生下他後就把他送到一個低能兒養育院。萊裏在那裏長大。他每天都和那些低能兒在一塊兒生活,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感情。後來,一個細心的女護士發現他不是先天性低能,就竭盡全力幫助他,終於教會了他說話、表達感情。加上醒悟後的萊裏的自身努力,最後他終於以一個正常人的身份離開了養育院回到了正常的社會生活中。

萊裏本來有正常人的體魄和正常人的腦器官,但由於他出生後就被剝奪了社會化的權力,因此,在那位女護士發現並教化他之前,他隻是個正常的自然人,作為一個自然人,他腦子裏一片空白,有著堂堂男子身軀的他,無法介入社會生活,就如同一個繈褓中的嬰兒一樣,如果不是那位富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女護士的努力,如果不是她和她的同事堅持對萊裏進行啟發和教化,那麼,萊裏就永遠也完成不了他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他就將永遠被排斥在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之外,直到死他也還會像他的生一樣隻是一片空白。

人的社會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首先,人的社會化是人類滿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也是這種滿足的後果。

先看社會化與人的物質需求間的關係。

人的物質需要隻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滿足。而社會滿足人的需要時也必然地會潛移默化地向人灌輸一定的社會規範。

人和動物不同,動物出生幾個月後就能自立,而人卻無法像動物那樣依靠本能迅速適應自然。隨著人類的進化,情況更是如此。於是,家庭和社會就必然承擔起對新生兒一個純粹的自然人的養育責任。在這個養育過程中,首先是家庭,繼而是學校開始教給人掌握一定的社會規範,像“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及“要尊老愛幼”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也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地要求自己順應社會的規範,要求自己掌握那些能與社會更好地進行對話的準則。

家庭和學校最初教給人的社會規範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行為規範、生活目標,還包括教會人履行一定的角色行為。

所謂角色行為,就是指一個人在社會關係和組織中都占有一個特定的地位,每個人的行為都應按社會規範符合他所處的位置或身份。比如當教師的要像教師,當父母的要像父母。

每一個人都一身而兼多種角色。比如,一個人可以同時是父親、兒子、領導、被領導、教師、學生等等。社會規範教給人嚴格分清各個角色,使人在每一個特定的場合都能按一定的規範行事。比如,作為兒子,在自己的父親前就應像個兒子,要尊重老人,要體貼和孝順老人。而作為自己兒子的父親,他就應該像個父親樣,有威信、公正、關懷孩子而又平等待孩子。

如果一個人缺乏社會化,不懂得劃清角色間的界限,那他就不僅會鬧笑話,而且會使自己陷入困境。

例如,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麵前撒嬌或者一個習慣於向父母撒嬌的女青年到工作單位向同事撒嬌,這都很容易鬧笑話。這種角色化分不清的情況,叫“角色混同”。

我們來看看萊裏由於角色混同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一段經曆。

女護士和她的同事對萊裏進行了一番艱苦的教化後,決定帶他進入社會。起初,由於她和同事一直陪著萊裏,倒也未發生意外。可是有一次,她們要萊裏自己去買一包煙。萊裏去了。當賣主把多餘的錢找給他時,他笑笑,搖搖頭,把錢推了回去:“給你”。

那女賣主起初很驚訝,注視了萊裏一會,看出萊裏的神情有些木然,於是她問:

“你從哪裏來?”

萊裏又吃吃地笑了笑:“從養育院”。

那女賣主一聽,立刻把那一大疊錢裝回自己的腰包,並換了一副嘲笑的樣子,不懷好意地看著萊裏,萊裏感到受了侮辱,他收住笑,一言不發地走出商店。

當女護士接過煙時,她問道:“錢呢?”

萊裏先是輕輕地說:“她收回去了”。

繼而,他突然大叫道:“你們為什麼要帶我看到這種醜惡?”

……

萊裏被騙有一定的社會背景。但是,就他自身而言,則是由於他當時的社會化程度不夠,從而出現了角色混同而造成的。

萊裏在護士麵前的身份、角色是病人,是被同情、被保護的弱者。因此,他可以像孩子依賴大人一樣把自己完全托付給那位女護士,可是,他走上社會後就不同了,在美國那種優勝劣敗的激烈競爭社會,他若還以一個被同情的弱者的身份、以一個被保護的病人的角色出現,他就必然地會受到那個社會的排斥和坑害,他就必然地會使自己陷入困境。

由於角色混同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形是多種多樣的,很多人到了新地方、新單位感到無所適從、心情壓抑,其中,很大原因就在於沒有在心理上完成角色的轉換過程。

因此,學會履行一定的角色行為,是社會行為成熟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人滿足自身需要的前提,同時也是這種滿足的結果。

我們再來看社會化與人的精神需求的關係。

人的精神需求也隻有在社會中得到滿足,因此也需要人掌握社會規範以完成適應社會的過程。

人和動物不同,不滿足於簡單地生存,人有著強烈的精神上的需求:人需要和別人交流,需要社會的承認和尊敬,需要友誼,需要愛,需要理解,而這一切都隻有在社會中、在人群中才能實現。人為了滿足自己精神上的這種需求,就必須學會社會通行的行為準則、文化規範。隻有這樣,才有資格進入社會,才能被允許參加社會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

人對社會的依賴遠遠超過了我們每個人自己所能想象的程度。即使是最富於個體性的情感也總是和社會密切相關的。比如我們的歡樂,如果沒有人分享,這歡樂必然就會失色。就是歡樂本身,如因得到人們的稱讚而歡樂或為了友人間情同手足的友情而歡樂,這些都與社會與他人緊密相連。再如尊嚴,孤立的個人無所謂尊嚴,一個人的尊嚴不是單靠自尊就可以產生的,自尊需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認可才能發展為我們個人所希望具備的尊嚴。

人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他人,人的一切需要:物質的、精神的需要都隻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滿足。離開了社會,不僅無從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智能的成熟也是無從實現的。像萊裏,腦生理功能正常,但因為被剝奪了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力從而一度成為低能兒。

人離開了社會,就無從有正常人的生活。

也許人們會想起《魯濱孫漂流記》,想起那個遇難後在荒島上獨自生活了二十年的水手的故事。由於這部小說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因此常常被一些人有意或無意地當作“人可以脫離社會而生存”的論據。其實,魯濱孫的奇跡是與社會文明緊密相連的。他雖然在孤島上生活了二十年,但是——

他有從船上取下的槍支彈藥、勞動工具及其火種。

他因槍支彈藥而免於用原始的方法獵取食物。

他因有火種而免於茹毛飲血。

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個從人類社會帶去的智慧的頭腦。

因此,盡管他遠離社會,但人類社會的產物(工具、槍支、智慧的頭腦),卻使他的基本物質需求繼續得到滿足。

不僅如此,為了解決脫離社會後的精神上的饑渴,他又設法找了個土人“星期五”,後來又不斷擴大隊伍,直到組成了一個四人小社會。

人要作為一個正常的、非自然的人立足於世界,他就絕對離不開社會,如果他由於某種偶然事件不幸脫離人群,他也必然會想方設法尋找重返社會生活的道路。

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個人是能進行思考、感覺、奮鬥和工作的,但在他的肉體、理智和感情的生活中,他是那樣地依靠著社會以至在社會組織之外,就不可能想起他,也不可能理解他。”

個人的發展和進步對社會的這種依賴性在現代科學方法論——耗散結構論中也得到了證實。

按照耗散結構論,係統的存在通常有三種狀態:孤立的、封閉的和開放的。處於孤立、封閉狀態中的係統會自發地從有序走向無序,其中的熵(代表係統無序程度的量)會自發地趨向極大。而處於開放狀態中的係統因其與外界有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便從外界不斷引入了負熵流,從而起到抵消自身熵的增加的作用。結果,就使係統的總熵逐步減少。這樣,係統就有可能從無序走向有序。

每個人都是一個係統,這個係統包含著兩個非線性的、相互作用的子係統:生理的和精神的。耗散結構論表明,人作為一個係統如果處於孤立和封閉狀態,其結果不僅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和發展,而且還會在自我封閉與孤立中走向無序和不穩定——生理上的疾病和死亡與精神上的僵化與衰頹。

因此,為了避免自身的從有序走向無序,更為了保證自身發展的有序、穩定和活力,我們不僅應該而且必須保持自己生理和精神這兩個子係統的對社會的開放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