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人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而社會的物質結構和與之適應的精神結構則要求人在一定的條件下遵守社會的準則。要求人實現社會化,要求人學會限製自己的行為,學會節製自己的願望(這屬於性格中的意誌內容),要求人學會選擇有利於社會的生活目標(屬性格中的態度特征部分)。隻有這樣,人才有可能獲得成熟的社會行為。一個人,隻有當他有了這種對必然的認識,他才能獲得自身行為的自由。黑格爾所說的人應該有自由的思想而非自由的行動這段名言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中也是同樣適用的。
其次,實現社會化、實現社會行為的成熟是人的崇高使命之一,是人的職責之一。
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單獨的個體又不是單獨的個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數生命的綜合。我們的前輩、我們的社會不僅通過遺傳而且通過教育把人類的智慧、人類的經驗傳給了我們,我們應該用雙手接過來。不僅如此,我們還應通過自己的社會化,通過自己的成熟的社會行為去發展社會的文化和規範,去使社會的文化和規範一代代傳下去。
人的社會化分作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一是被動社會化階段:從出生至少年期末,這一時期的人主要是用成年人的眼睛看世界、看自己。
二是主動社會化階段:以少年末期青年初期為起點,人進入了自我意識發展的新時期。處在此時期的人開始把自己從原來依賴於成人的狀況中獨立了出來,不再用成人的眼睛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積極地、主動地接受社會化,並在人際關係中、在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繼續社會化。
不論是被動社會化階段還是主動社會化階段,人都需要個性心理學的指導。
人的個性影響著人的社會化的水平和速度,這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方麵,由於人的社會化主要是在與人的接觸中完成的,所以一個人是否具備熱情、謙虛、開朗、豁達、善與人同等個性特點,或者一個人是否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努力培養自己具備以上個性特點,都將直接影響人的社會行為成熟的水平與速度。
社會性與個性是“人的發展”這一事物的兩個方麵,它們互相促進,互為因果,而且是同步進行的。一個人,隻有當他的社會性成為他的個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時,或者當他的個性帶有明顯的社會性標誌時,他的社會化過程才算基本上完成。
個性心理學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另一個作用在於:它向人們提供了了解他人的方法。
在以人的互動(人際關係、人際交往)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化過程中,一個人如果缺乏了解他人的方法和能力,就難以有成熟的社會行為,就難以實現人的社會化。而個性心理學向人們提供了有關人心理發生、發展一般規律的清晰圖像,有了這種關於人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知識,在分析和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也就有了較為可靠而科學的方法。盡管人的心靈“比天空還要浩瀚”,但個性心理學還是為我們指明了一條人類心理發展的一般軌跡。遵循它,我們就能較為容易地走上通向其他心靈的道路。
但是,在社會化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應注意,那就是:既要社會化,又要有一定的非社會化。
按照生物學中遺傳與變異的原理,遺傳是為了種的延續,變異是為了種的進化。
光遺傳無變異將導致種的退化。
而光變異無遺傳則導致種的滅絕。
因此,唯有遺傳與變異的結合才能產生優種。
社會化過程也一樣。社會化不外乎繼承社會現有的規範,包括對角色的要求等等,但現有的不一定全是好的。因此,也應有一定程度的否定。否則,全盤繼承隻會出毫無特色的庸人。
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全盤繼承的是其中有關道德方麵的內容,如善良、正直、誠實、守信用、勤勞等等(這些正是健全性格中態度特征的基本內容)。但其它,如中國民族性中所一向要求的諸如內向、持重、保守、謙恭等則可做一定程度上的調節甚至否定。
繼承是為了實現社會化,否定是為了更高意義上的社會化,隻要我們牢牢抓住這點,我們就能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
人的心理成熟還包括了情緒行為的成熟。
情緒是性格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情緒包含著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心境,二是激情。
“心境”也就是自然語言中所說的“心情”,它是一種較持久的情緒狀態,它使人的一切感覺和活動都染上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心境往往影響人的感知。當一個人心情愉快的時候,他就會用肯定的眼光看待世界,而在人心情不愉快的時候,他就傾向於用否定的眼光看待一切。因此,同樣一片楓葉,在心境不同的人眼裏就會有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一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在處於積極心境中的人的眼裏,楓葉是美麗惹人的二月紅花)。另一個評價則是“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因別離而心境不佳,因心境不佳而否定一切,即使美豔惹人的楓葉也變作似血欲滴的點點離人淚)。
心境影響人感知時的客觀度。能說明這點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由於心境具有使人的一切感覺和活動都染上一定感情色彩的特點,所以它對人尤其對青年人影響極大。因為青年時期一切尚未定型,加上心境的作用,自然難免常常陷入情緒的大起大落之中。因此,為了保證心理衛生,青年人就應當特別注意控製自己的心境。
心境有消極和積極之分。
積極的心境使人興致勃勃、情緒高漲、想象豐富、思維敏捷,有利於人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使人樂觀向上,有利於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人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而消極的心境則使人無精打采、思維遲鈍、想象平乏、心灰意懶,消極心境不僅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而且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會妨礙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妨礙人智力活動的正常進行。
要更深刻地理解這點,我們不妨回憶一下電影《寒夜》,看一看不同的心境是怎樣使同一個人“判若兩人”的。
影片中,男主角在處於積極心境時,步履堅定,目光炯炯,充滿了昂昂進取力和勃勃青春氣,他整個的形象是挺拔的、年輕的、開朗的,洋溢著旺盛的生命力。
可是,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持續,他的心境漸漸發生了變化,由積極心情占主導轉為由消極心境占主導,這時,他整個的形象變得蒼老、佝僂、步履蹣跚、目光憂鬱、行動遲緩,變得無精打采,身體狀況日益惡化,工作也連連失誤。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境中,卻有著如此“判若兩人”的形象和行為,可見心境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情緒的另一個內容是“激情”,也就是一種強烈的、短暫的、爆發的情感狀態。
像戰場上,與“為了……衝啊!”這口號共生的情感。
又如我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時所產生的使人熱血沸騰的豪情。
激情也有兩麵性。積極的激情是英雄成長的推動力,像所有瞬間造就偉業的英雄,如馬特洛索夫、董存瑞、黃繼光、歐陽海等,他們都是激情迸發時產生的英雄。沒有激情就沒有這種奇跡般的英雄。
另一方麵,消極激情卻使人的認識範圍縮小。比如“氣昏了”,“昏了”當然也就無從深入全麵地認識問題了。消極激情還使人的理智能力降低,使人喪失自調自控力,使人完全受情感的擺布,這時的人最容易由於一時衝動而失足鑄成大錯。很多青少年罪犯就屬於這種消極激情支配時的犯罪。此外,消極激情還會給人的人際關係造成不良影響,從而影響人的社會化進程。
由於心境和激情具有以上的兩重性特點,這就產生了有效控製和預防消極情緒、努力發揮並培養積極情緒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人才算是有了成熟的情緒行為。
個性心理學在人的情緒成熟中的主要作用表現為:幫助人了解情緒在個人身上發生發展的規律,掌握正確預防消極情緒、培養積極情緒的方法,幫助人有意識地、合理地實現情緒行為的成熟。
人的社會行為的成熟和人的情緒行為的成熟是人的心理成熟的兩個內容。
心理成熟對於人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而人的心理成熟的內容又無一不與個性相關。
個性心理學的意義和了解個性心理學的必要性在此又一次被證實了。
第三節 個性與創造
一、開放型的個性
健康的個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是人的創造性。
從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來說,有一類人的感覺器官完全轉向客體並向客體充分開放,故而能與外部世界建立頗為輕鬆自在的聯係,同時也能有效地影響與改造客觀世界,這類人的個性屬於開放型的個性;另一類人的感覺器官不能完全轉向客體,不能向客體充分開放,常以主觀的感受去處理客體,但這種感受的選取常以自己原始需要的快感與不快感為基準,因而造成個體與外部世界的脫節,這一類人的個性是一種封閉型的個性。
具有開放型個性的人存在著強烈的創造動機,同時也有著一定的創造才能。所以它是比較理想的個性類型。由於這種類型的人的感受性係統(主要是創造才能)與傾向性係統(主要表現為創造的需要與動機)諸種因素的完備結合,導致他們勇於創造、善於創造,從而使他們經常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革新、有所建樹。
創造本身是一種極為複雜的心理過程。我們把創造活動理解為一個人在強烈的創造動機(需要)的推動下,將個體的各種認識能力(或稱智慧能力)運用到某些內部的與外在的材料上,從而產生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產品的複雜的過程。
從完整的個性係統觀出發,研究個性的創造性必須注意研究個性這一係統的兩個最主要的方麵——創造的需要與創造的才能,以及由這兩個方麵的諸種因素的結合。
其實,個性心理學家早就對創造的動機(需要)發生了興趣。
在心理學史上,頗有影響的創造動機的理論有:弗洛伊德的升華說,阿德勒的過度補償說,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說。
在弗洛伊德看來,創造隻是人的一種生物性的需要。由於性的需要是人的主要的生物性需要,當人的性欲發泄受到禁止或阻礙,欲力就必須尋找性以外的出路,這種欲力方向的轉移就被稱為升華作用。早在1910年,弗洛伊德就指出,升華所需要的欲力是從嬰兒期的動欲區(口腔與肛門)而來。通過升華作用,充沛的性欲就得以發泄而用到其他的領域(如藝術創造活動,科學創造活動)上去。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家的體質具有強大的升華潛能並在壓抑作用方麵頗富伸縮性,因此可以解決個性內部的力的衝突。
一些精神分析學家在研究文藝創造心理時又進一步發展了弗洛伊德的升華理論。他們認為,升華發生是前生殖期性衝動的結果。例如,布列耳(Brill)用停滯現象(性內驅力的發展停滯於某一不成熟的階段上)來解釋藝術創造。他認為嬰兒首先從吸吮奶頭中獲得快感,後來從吸吮拇指、飲食中獲得快感,最後以歌舞、咬文嚼字活動來替代吸吮所獲得的快感並把詩歌創造動機視為一種滿足口欲的出路。德國文學家歌德嗜食,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嗜酒吸毒便是明證。又如比奇勒認為,“所有的藝術作品均表現出生殖區的停滯現象。畫家、雕刻家、裝潢家的停滯現象在肛門區。音樂家、詩人以及其他文學家均停滯在口腔區。”
也還有一些文藝專家與文藝心理學家進一步發展弗洛伊德的主張,認為藝術創造是生殖期性欲衝動受阻後“發泄情感”的結果。我國著名文藝心理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華說的最大缺點在隻能解釋文藝的動機,而不能解釋文藝的形式美。”他列舉出中外古今的文藝家傳記加以證明。他寫道:“文藝是表現情感的,就是幫助人得到舒暢而免除抑鬱的一種方劑。歌德在二十三歲時曾鍾愛一位已許過人的女子,煩悶無計排解,正謀自殺,忽然聽到耶路撒冷為失戀而自殺的消息,他拿自己的遭遇體驗那位少年的悲劇,就想象出一部作品出來了。……他埋頭兩個星期,把書寫成,於是他的自殺的念頭才打消。文藝發泄情感的功用在這個例子中最易見出了。……近代文藝中性欲的色彩尤其濃厚。例如屠格涅夫曾迷戀一個很庸俗的歌女,在小說中於是寫出許多戀愛革命家的有理想和熱情的女子,就是在文藝中求缺陷的彌補。”
雖然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著研究創造的材料多半屬於藝術的創造,但許多心理分析學家認為科學家創造的動機與藝術家是雷同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心理學家在考察人的創造動機時已逐步摒棄生物欲望的作用而更加重視個性的認識現實的作用,因此性升華說的市場一天比一天在縮小。
性升華說的缺乏根據,明顯地表現於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從研究的材料來說,弗洛伊德所依據的事實材料來自藝術家的傳記,這些傳記材料並不一定完全符合實際,更不可能全麵地反映出一個人形成創造動機的各種因素。有些傳記資料是從拉丁文翻譯來的,在翻譯時,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常常沒有準確了解原意,或故意加以歪曲。例如,在運用達文西等人的傳記資料時就發生過這種任意篡改的情況。
第二,盡管人的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之間有著辯證的聯係,一種強烈的低級需要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人的高級需要的形成。但是,個性並非一種封閉性的力的係統,人的高級需要的形成並非直接奠基於低級需要之上。從科學的個性結構的係統觀出發,個性是一個與外部世界緊密聯係的多層次的開放性係統。個人的動機既可能建立於一定的生物學因素之上,也可能產生於心理因素的補償,更多地屬於社會需要的“內化”。例如,魯迅從事文藝創造,來自於用文藝形式喚起群眾覺悟的革命需要;張海迪“寫《黃河的女兒》,就是想用自己的經曆、人民給予的溫暖來鼓舞更多青年勇往直前。”
可見,性升華說的理論根據本身是錯誤的,弗洛伊德隻把個性的內部矛盾視為生物欲力(“伊特”)與社會意識(“超我”)之間的絕對的對立,而不了解人的個性在生物學因素與社會因素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滲透以及不斷轉化。由於弗洛伊德隻知道人的行為惟一地決定於人的低級需要(“基力”),因此升華說不得不陷入機械論而不能自拔。
第三,藝術創造與科學創造都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需要,它的實質是藝術家與科學家創造出新產品以供他人享用,而並非出自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貝多芬為我們留下近萬篇創作作品的“草稿”,篇篇都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從而表現出創作的固定特點或獨特的風格,決不是性衝動的直接的發泄。歌德自己認為,“我像鵜鶘一樣,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來的。”可見,創作這部作品決不是擺脫由失戀而謀自殺的偶然衝動,而是“來自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獲得堅實的基礎”,並通過特殊來反映一般。因此,文藝創造的動力決不是由於性欲未能獲得滿足而產生的補償所能解釋得了的。
現代個性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臨床資料都傾向於把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個性看得更健康一些,而決不認為藝術家是為潛意識所控製的神經病人。著名個性心理學家羅傑斯根據眾多的臨床資料分析後指出,不少藝術家與文學家由於創造力受情緒紛擾而喪失,經過心理治療,他們的創造力才得以恢複。
弗洛伊德的早期合作者阿德勒,由於不滿意在泛性論思想指導下的升華說進而提出以兒童自卑感發展為基礎的過度補償說。阿德勒十分重視創造性的研究。在他看來,人的一生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本身是創造性的。他認為自己不倦地從事於個別差異心理學的目的,正在於“了解生命神秘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表現為發展、奮鬥、成就,甚至一方麵在補償缺陷,另一方麵則表現為力求成功。”
在阿德勒看來,人天生有一種企求優越的傾向,人的一生都是在為優越和完美而鬥爭。同時,每個兒童由於其虛弱、粗俗、笨拙、疾病、年幼與失常等都會導致自卑感的產生。因而自卑感與為完美而奮鬥的優越感構成了個性中兩種創造的基本動力。他說:“在為完美而奮鬥時,人總是處於一種激動的狀態而感到不能平靜下來。隻有當他覺得向上奮鬥的目標已達到一種滿意的階段,始能體驗到心安理得、有價值、享有幸福……他所體驗到的自卑感愈大,他的戰勝欲也愈強,而其情緒的激動也愈烈。”
阿德勒把補償區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器官本身在其內部進行的補償、通過別的器官進行的補償、通過心理的超級構造進行補償、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過度補償。其中,最後兩類的補償與創造的關係最為密切。
阿德勒認為,一切有意地與無意地加強個人特點、受尊重的願望、白日夢、野心以及奮鬥都是補償性的。在補償的過程中,原來的內驅力可能會被破壞或變形。這些內驅力的種種變化都是無意識的盲目的,並不是一切補償行為都是有價值的。補償行為要成為文化的創造,取決於過度補償。在闡明創造動機的實質的早期階段,阿德勒就提出“過度補償”的概念。在阿德勒看來,人類產生科學、藝術以及其他種種文化都為過度補償他們的不適當性。他列舉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的個性加以證明。例如,許多畫家由於原來的視覺器官的嚴重缺陷通過補償而強化了心理視力,終於成為著名的畫家;不少音樂家由於過度補償其聽覺器官的不良而成為卓越的音樂家;一些演說家、歌唱家、演員都患有口腔方麵的疾病。總之,傑出人才是由於自卑感的存在才通過過度補償發展起他們的心理特點與才能的。
與弗洛伊德的升華說比較,過度補償說誠然有較多的合理之處。因為弗洛伊德隻承認生物欲望是創造動機的惟一源泉,而阿德勒則認為生物的東西與社會的東西的矛盾才構成創造的需要。盡管有些特殊的人物在個性發展中表現出補償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天才人物都是由自卑感的補償而成才的。許多藝術家在感覺器官方麵的嚴重缺陷也許是一種職業病。由於阿德勒把企求優越的社會需要也視為一種先天的本能,所以,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一樣,把個性也視為一種封閉性的力的係統。因此,阿德勒就不能正確地闡明人的創造動機的實質。不過,由於他強調先天的社會需要(先天的社會情感表現出企求優越),則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創造動機說掃清了道路。
另一類生物性需要的創造動機理論是自我實現說。關於這個學說的實質,我們將在第九章進行較為深入的討論,在這裏隻概要地進行分析。
馬斯洛認為,人的動機表現出先天固有的層次性,而人的動機的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個最高層次的需要一定要在一個人充分滿足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以後,才能自然而然地湧現。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自我使其潛能得以實現的需要。在自我充實的基礎上使個人的創造能力獲得相應於個人稟賦特點的方向發展。例如,運動員應充分發揮其肌肉發達的生理功能,詩人應使其想象力盡量發展,作曲家必須努力施展其作曲的才能,這樣才能體驗到最高度的滿足。
我們並不一般地和籠統地反對自我實現的需要,而是對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理論從辯證唯物主義立場進行一番分析。
在馬斯洛看來,自我實現的需要從屬於生物學的人的本性,它的性質“在一個顯見的程度上是類似本能的”,“是一種在種係上或進化上發展較遲的產物”,“是較遲的個體發育的產物。任何個體一出生就顯出有生理的需要,……至於自我實現。甚至莫紮特式的人物也要等到三、四歲”。“我們人類的本能是如此弱,以致它們需要提防文化、教育、學習的幹擾。”
但是,跟馬斯洛的理論正好相反,離開“文化、教育、學習的幹擾”而脫離社會影響的任何個體,都不曾表現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例如,重返人類社會生活的野生兒——羊孩、熊孩、狼孩,沒有發現其中一個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