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使人看到工作中美好的一麵
研究表明,人們如果處於好的情緒狀態時,就更容易看到與正情緒相一致的特征。因此,我們可以以此為原則采用各種方式保持對方的好情緒或使對方從負情緒中轉變過來。任何人做事都有好有壞,不同的人做事有不同的目的和具體的情況。如果在對方不明情況而指責你時,你就可以通過表達自己工作中好的一麵來使對方的心情放鬆,進而全麵而正確地解決所麵對的問題。
比如說:一位建築工人在工地上搬磚頭時,每次隻拿幾塊,工頭觀察了好一會兒,上前指責說:“你在幹些什麼?您看看別人一次要搬多少!”“哼,”工人說:“我每堆磚要搬五十回呢,要是他們懶得隻想少搬幾回,我也沒有辦法。”
3、通過幽默來加重語氣
在人們想強調某個觀點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但如果以愉快的心情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就可以產生比較強的心理反應和較長時間的注意,並因此而使對方對此問題給予足夠的注意,也就達到了相應的目的。顯然,將自己的觀點與情緒有機結合起來的信息表達方式中幽默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而在情緒不好時,由於人們的心情不好,就可以先給對方帶來快樂,然後再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可以使快樂情緒衝淡由不快心情所引起的矛盾,從而使問題容易解決。應當看到,不傷害對方(前提是幽默信息帶來了愉快的氣氛),同時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是容易為對方所接受的。
“你知道,艾迪,”老板對所約見的客戶說,“我們很感謝你的惠顧,但你的賬單已經過期十個月了,可以說,我們對你的照顧已經超過你母親懷孕時對你的照顧了。”
七、幽默與創造過程的關係
幽默與創造的聯係性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如果從訓練幽默過程的角度出發來訓練一個人的創造性是否可以?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它們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什麼?人們一般都認為幽默過程產生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創造活動則表現在令人敬畏的科學技術或者說高雅的藝術領域,顯然,兩者有很大的距離,那麼,兩者可以統一嗎?可以相互促進嗎?
幽默過程與創造過程之間從最基本的層次上存在聯係。幽默是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個事物,由於要製造一種幽默的關係,就必須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個事物,兩個不同的角度所形成的認識在人們的內心中形成一定的矛盾性反應。而在創造過程中,我們必須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個事物,按照新的需要、新的作用、新的功能或新的關係來建構一個新的事物,並從中使問題得到解決。
幽默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事物,這對於創造過程是極其重要的,通過幽默訓練,就可以使人養成一種習慣——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個事物,這種習慣由於快樂的作用而使其得到強化。這種習慣將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一旦遇到事物的信息模式,就會自覺地從不同角度研究問題。養成從不同的角度同時思考問題的習慣對於創造活動是舉足輕重的。創造就意味著要提出以前沒有或沒有見過的新的事物,研究事物新的特征,建立事物之間新的關係等等。因此創造一種新的事物時,就存在一個不定性,也不知所產生出的產品是一個什麼樣的事物,因此沒有固定的方式,也隻能從一個相對不變的角度來加以研究。人們一般都習慣於考慮產生於人腦中的第一個想法,而且常常認為第一個想法是最好的,這是一種誤解。如果能養成一種從不同的方麵考慮問題的習慣,就可以排除這種問題。在考慮了第一種方案以後,在上述習慣的驅動下尋找第二種與之不同的方案,從而有效地增加了全麵理解一個對象的可能性。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案的對比而得出最佳方案,以最終解決問題。
幽默訓練對創造過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或許是因為,幽默的創造和欣賞過程與大腦中的皮質下區域形成比較緊密的聯係,這種聯係使得神經係統中主管情緒係統的神經係統與相應的習慣聯係起來,於是從尋找美感或快樂的角度來看時,也容易使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描述或看待同一個事物。幽默過程可以在大腦中產生出愉悅性的情感反應,那麼,能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幽默過程就與快樂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建立起一種聯係,而幽默又是從不同的方麵對同一個事物進行的描述,也就是說容易在“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事物”與“得到快樂”之間建立起聯係,人們為了尋找快樂,就會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問題,這可能正是人們為什麼選用幽默來作為提高創造能力的一個基本方法的原因。
通過幽默來提高創造力的訓練,使人認識到,不同的描述方式,隻是對同一事物研究的出發點不同而已,不同的描述對於一個具體的事物應該是統一的,我們並不能從相互矛盾的方式來加以認識。也就是不能在肯定一方的同時,一定要否認另一方,而是在充分認識到這是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事物,在由於出發點不同而引起的結論不同的前提下,再研究不同的出發點和不同的方法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從這種相互關係中尋找到更一般的或人們所沒有想到的問題和信息描述以及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實質和聯係。
幽默過程與創造過程從形式上來看時,最起碼它們都有創新的特性,而且從培養幽默感的角度來訓練人們的創造力,可以使人在幽默審美的快樂之中得到訓練,這自然是一種極好的方法,也是一種值得推廣和效法的方法。雖然其中還有許多問題,但如果能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之間的關係,並加以訓練,使兩者相輔相成,一定會在增強其幽默感的同時,提高人們的創造力。
赫伯指出:“幽默是一種才能,是一種力量,或者說是人類麵對共同的生活困境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文明。它以愉悅的方式表達真誠、大方和心靈的善良。它像一座橋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彌補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是奮發向上者和期望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者不可缺少的東西,也是每一個希望減輕自己人生重擔的人所必需依靠的拐杖。”
既然幽默有這麼多的好處,那人類早就應該對此加以研究了,可為什麼到了近代才引起人們的全麵而深刻的研究興趣,並取得一係列的成果呢?當然,除了幽默本身涉及到太多的因素,隻有當相關學科有了一定的進展才有相應的條件對幽默進行研究之外,這不能不說與社會影響有關。
古希臘哲學家、西方幽默理論的鼻祖柏拉圖認為,“我們的戰士不應該動不動就笑,因為暴烈的笑總不免有同樣暴烈的心理反響跟著來,所以我們不準詩人把一個好人寫成輕易就發笑,尤其不能把神寫成這樣,我們就不能準許荷馬這樣形容神:神們都哄堂大笑不止,看見火神在宴會廳跛來跛去。”柏拉圖認為,對受騙朋友的嘲笑,就意味著拿別人的不幸取樂,因此笑出自意念,發自妒忌,這種意念和妒忌令人痛苦,使人產生不愉快,並使人類墮落。亞裏士多德也同意柏拉圖的笑離不開惡意的觀點,指出,“滑稽完全是醜惡的一個分支,它可以被解釋為一種缺陷或醜陋的東西,卻不一定是痛苦的或有害的。”這種觀點發展到中世紀,笑被神學家們當成了一種罪孽,認為耶穌被羅馬士兵釘上了十字架以後,替人類承擔了痛苦,因此每個人與耶穌相比都是有罪的人,我們應該時時處於反悔與悲痛之中,而不應該歡笑。隻有這樣,才能減少我們的罪過。我們雖有笑的本能,但卻沒有笑的權利。長期的宗教壓製了人們探求幽默實質的動力及行為。這種思想的泛化對個人的修養也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致人們認為有教養的人是不拘於笑的。如切斯特菲爾德勳爵1748年在給他兒子的信中說,“既然提到了笑,我必須特別告誡你,要注意避免。我固然誠心地希望你常常麵帶喜色,但不願你此生常常發笑。經常的哈哈大笑是愚蠢的和沒有教養的特征……依我所見,沒有什麼比出聲的笑更為粗俗、更為缺乏涵養的了。”隻有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人們從唯心的神學觀點中解放出來,也才能認識到幽默的正麵意義和作用,也才開始認識對待幽默。這也是19世紀以來當心理學成為一種獨立的科學以後所發生的事情,而將幽默審美心理學從哲學中,或者從美學中獨立出來則更晚了。因此我們前麵說它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正是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