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改動標點

標點符號在現代漢語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據說30年代上海有家書局給作者發稿費,隻按實際字數計算,標點符號、段落空格都不算。於是魯迅有一次故意給該書局寄去既沒有劃分段落,更無一個標點的稿子。書局無奈,隻得寫信給魯迅:“請先生分一分章節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標點符號。”魯迅回信說:“既然要作者分段落加標點,可見標點和空格還是必要的,那就得把標點和空格也算字數。”書局隻好認輸。

現在小學校的老師也都很強調標點符號的作用,並總是舉一個長盛不衰的例子:說是某地方常被隨地大小便,弄得很髒,有人便立了一個警示牌,上寫:“過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未加標點)一天,剛好有一個過路人走到這裏“內急”了,看到警示牌又不好造次,於是靈機一動,拿出筆來在牌上加上標點,改成了“過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那“過路人”就以“等不得”為由,在此“大小便”了。

正因為標點重要,便有幽默家在這方麵作“文章”,如一位爸爸問兒子:“你說,一加一等於幾?”兒子回答說:“不知道。”爸爸又問:“我和你媽媽,再加上你,一共等於幾個?笨蛋!”這一次兒子馬上作了回答:“三個笨蛋。”

看來“兒子”不僅不笨,反而還聰明地將父親問話中的標點進行了改進,使得一家人都跟著他成了“笨蛋”。由此可見,有時候標點的改動,可以將原話的意思改變。再看一例:

有個安徽人,連年打官司,很是苦惱,年三十的晚上,父子三人議論說:“明日新年,要各說一句吉利話,保佑明年行好運,不打官司,怎麼樣?”兒子說:“父親先說。”父親就先說道:“今年好。”長子說:“晦氣少。”二兒子說:“不得打官司。”然後將這三句話寫在一幅長紙上,未加標點,貼在大門口。大年初一的清早,女婿來拜年,看見條幅上的字,就不加思索地念道:“今年好晦氣,少不得打官司。”

這下那位“吉利”的父親可能要氣昏了,誰讓他不加標點呢?其實標點用得好是可以得到很多“好處”的,關鍵時刻甚至還可以救人性命。

明朝有個才智出眾的大學士,名叫解縉,從皇帝到文人學士都敬重他。有一次,皇帝向他展示一把外國進貢的名貴折扇,請解縉在上麵按扇麵的畫意題字。解縉知道上麵的畫是按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畫成的。這首詩的原文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皇帝見到解縉題的詩,心中大喜,當著滿朝文武誇獎解縉的才學。誰知解縉寫時不小心,將第一句中的“間”字漏掉了。這時一個敵視他的人趁機向皇帝奏道:“解縉自恃其才,目無君主,竟敢借為折扇題字之機,漏字戲君欺主,如此狂妄之徒,今不殺之,後必釀成大患!”皇帝聽罷,便悖然大怒,即令將其斬首。這時解縉突然大笑起來,說:“我當何事,這全是誤會,是有人向皇上進了讒言,請聖上息怒,聽為臣慢慢講來。”於是他解釋道:“這是我現作的一首《涼州詞》,跟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僅一字之差,且我的為詞不是詩,他寫的是詩不為詞。”接著他當眾吟道: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於是皇帝又讚不絕口,讓解縉領賞而去。

“標點”可以救人性命,可見其是非常“嚴肅”的東西了;而拿這嚴肅的東西開玩笑,還能不說是幽默嗎?

(6)語形模仿

語形模仿在幽默中使用率頗高,成功率也不低。魯迅和毛澤東都曾進行過這種“仿造”,如由“闊人”仿造出了“狹人”,由“文化團體”仿造出了“武化團體”由“大眾化”仿造出了“小眾化”,等等。

名詩、名詞因為常為人傳誦而成為語言裏現成的東西,也能被整首地仿造。據《萬曆野獲編》載,有人於嚴冬失卻“貂皮暖耳”,他的朋友就仿崔顥的《黃鶴樓》作詩嘲笑他:

賊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餘帽套頭,

帽套一去不複返,此頭千載光油油。

寒眸曆曆悲燕市,短鬢淒淒類楚囚。

九十春光何日至,胸包權戴使人愁。

這首仿造詩仍然容易使人聯想到崔顥的別友詩,可是崔顥當年麵對長江送友話別的激蕩情緒已被油滑瑣細的情狀取代,巧妙的模仿油然而生嬉戲之意味。這種幽默的效果正是來自內容與形式的不協調。當然要模仿的對象並不一定非要是名詩名詞,隻是做這樣的幽默要“麻煩”一些,必須將仿造的原文敘述出來。

有一個美人燒火做飯,她的丈夫就順口吟了一首詩讚美她:吹火朱唇動,添柴玉臂斜,煙火籠粉麵,好似霧中花。”鄰居有個醜婦便責備她的丈夫說:“我也常常燒火做飯,你為什麼不學人家那鄰居,也寫一首詩贈給我呢?”丈夫聽了,隻好也吟了一首詩:“吹火青唇動,添柴鐵臂強,煙光籠黑臉,好似鬼王娘。”

僅從模仿的角度理解,後者還是很成功的,隻是那“醜婦”聽了怕要傷心欲絕了,誰要她一味地要東施效顰呢?

另外還有一種模仿,即仿造諷刺對象的錯誤之處,如某一個朝代某一個省份舉行鄉試,考官看到一份試卷在引用《詩經》中的“昧昧我思之”時,錯寫成了“妹妹我思之”,於是在考卷上批上“哥哥你錯了”,幽默地諷刺了那位粗心大意的考生。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遊十三陵經過兩旁立著許多威武石人的大道時,頓生考考隨行人員之念,便問:“這些是什麼?”本該回答“翁仲”的,可是一翰林匆忙之中答成“仲翁”。這使得乾隆啞然失笑,還借題發揮寫下了首“歪詩”:“翁仲何緣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從今不許房書走,去到江南作判通。”於是這位翰林被貶到外地做芝麻官去了。

如果不是皇帝對這位翰林早有成見,僅因此而受貶,也許是有點“冤枉”了。不過無論怎樣說,乾隆也的確是很幽默的:他仿造翰林的錯誤,將“工夫”、“書房”、“通判”全部顛倒過來,讓人忍俊不禁。

三、情景幽默的技巧

1、情景雙關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經這樣說:“兩張相似的麵孔,分開來看毫不可笑,放在一起卻因其相似而引人發笑……”對於相似的情景也是一樣,分開來看無可笑之處的兩個相似情景,放在一起便可以叫作幽默了。比如下麵這篇短文所描述的現象,也許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我們分別在不同的場合均得以“謀麵”,見的次數多了,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經有心人如此將它們放在一起,又讓我們覺得還有那麼一點“意思”。我們姑且給它取名為“名人與凡人”:

名人妻子稱夫人,凡人的妻子叫老婆;名人的孩子稱公子、千金,凡人的孩子叫“討厭鬼”、“死丫頭”;名人用過的東西稱文物,凡人用過的東西叫作廢物;名人酗酒稱豪飲,凡人多喝叫貪杯;名人略上年紀稱“×老”,凡人年歲再高叫“老×”;名人不堪入目的塗鴉謂墨寶,凡人精工細作的字畫叫毛糙;名人說三道四、發牢騷謂憂國憂民,凡人關注世事叫杞人憂天;名人大腹便便謂“將軍肚”,凡人長大肚皮叫“蛤蟆肚”;名人哈哈大笑謂開懷;凡人笑嗬嗬叫傻樂;名人與凡人握手謂親切,凡人與名人握手叫巴結;名人接受凡人的邀請謂看得起,凡人被名人招呼叫受抬舉;名人強詞奪理謂雄辯,凡人據理力爭叫狡辯;名人蓬頭垢麵謂藝術素質,凡人不修邊幅叫流裏流氣;名人小肚雞腸謂遇事認真、一絲不苟,凡人精細明白叫斤斤計較、小家子氣;名人麵對陌生事物不知而緘口不語謂大智若愚,凡人對生疏世界坦言直抒叫丟人現眼……

(1)情景巧合

自古道,無巧不成書。兩個本來不易同時發生的情景,如果碰巧發生了,一定會讓人覺得回味無窮。比如從前有一個賊鑽進人家屋裏偷東西,但那戶人家很窮,四壁空空,隻有床邊放著一壇米。賊想,把這米偷走,煮飯也可以。由於不好攜帶,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鋪在地上,打算取米壇子倒米。這時候,床上睡著夫妻兩人。丈夫先醒,由於月光照進屋裏,他看見那賊返身取米壇子時,就在床上悄悄伸手,把賊的衣服藏到床裏邊。賊回身時,找不到自己的衣服。這時妻子也醒了,慌忙問丈夫:“我聽見屋裏有聲音,恐怕是有賊吧?”丈夫說:“我醒來多時了,屋裏並沒有賊。”這賊聽見說話,心裏一著急,連忙大聲說:“我的衣服剛剛放在地上就被偷去了,怎麼還說沒有賊?”

對於家中鬧賊的情景,我們見得不少(更多的是聽說),對此我們多恨賊的不義:賊被偷的情景也並非不可能,這時我們又會得意賊受到的“懲罰”;而將兩個見得不少且有些相似的情景放在一起,同時出現,我們便隻有笑的份了。大概是因為賊總是神出鬼沒,所以發生在這種人身上的巧合情景總是很多,比如有不學無術的教書先生,經常讀錯別字。一天晚上,他給學生講前後赤壁賦,竟把“賦”念成“賊”字。恰巧這時有一個賊正藏在窗外伺機破牆而入,卻聽見先生大聲說:“這《赤(音作“拆”)壁賊》呀……”小偷聽了大吃一驚,以為他的行為已被人識破,轉到房後,準備深夜再下手。到了深夜,先生講完課與學生來到後房睡覺,上了床後,又與學生談論起《後赤壁賦》,又說成了“後赤壁賊”。小偷在外邊又聽到了,不禁歎息道:“我前藏後躲都被這個先生發覺了,主人請了這樣的先生,連看家狗都不用養了。”

這人故事雖然是說那賊時運不佳,連續碰上了巧合的情景,但它諷刺的卻是有著“看家狗”作用的教書先生。下麵這則故事也是一種情景的巧合:

一個男人和一個有夫之婦在床上聽見了開門聲。“天啊!”女人小聲說:“是我丈夫!快藏到儲藏室裏去!”男人趕快跑進儲藏室,關上門。突然他聽到有人小聲說:“這兒很黑。”他嚇一跳:“誰?”“那是我媽媽,”那聲音說:“我要喊了!”“別喊。”“那好吧,你得給我錢。”孩子說。“給你五塊錢。”“我得喊。”“好吧,給你十塊錢。”“我還要喊。”最後那男人說:“我隻有四十塊錢。”“好吧,拿來吧!”丈夫終於走了,男人趕快爬出儲藏室,逃走了。

第二天,媽媽領著孩子出去買東西,孩子說:“我想買一輛自行車。”媽媽說:“不行,太貴了!”“我有四十塊錢。”“你哪兒來的錢?”孩子什麼也不說,媽媽就罵他,還把他領到附近的教堂去找神父。“神父,我的兒子有四十塊錢,但他就是不告訴我錢是怎麼來的。也許您能替我問出來?”神父點點頭,他把孩子領進懺悔室。孩子坐在一邊,神父坐在另一邊,孩子說:“這兒很黑……”“請別再玩這種老把戲了!”神父乞求道。

神父“做賊心虛”,偏又“時運”不濟,連連碰上了讓他尷尬的巧合情景,也不知他有何感想?

(2)情景融合

將不可能同時發生的情景硬糅在一起,造成一種滑稽的不協調,從而製造出一種幽默的氣氛。如前文提到的《諸葛亮徇私赦馬謖》中,諸葛亮斬馬謖的情景和當今社會上的徇私舞弊是完全不相幹的,後者很明顯地是社會的情景,根本不可能發生在諸葛亮身上,這便是一種情景融合。

一名遊擊隊員正在給孩子們講戰鬥故事。他忽然向一個12歲的男孩提出問題:“科諾普卡,假如你是遊擊隊的指揮員,為了不讓人使用鐵路,遊擊隊應該采取什麼行動?”科諾普卡站起來大聲回答:“必須迅速占領售票處,並燒毀全部軍票!”

天真的科諾普卡將戰爭的情景和和平的情景融合在一起了,雖然他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但我們知道這是因為他沒有經曆過戰爭的場麵,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除了將不同時代的情景進行融合以製造幽默,還有將虛境和實境糅合在一起的技巧。如:

玉皇大帝要裝修淩霄殿,暫時有點缺錢,就打算把廣寒宮典給人間的皇帝。因想談價錢的中人應該是一個王爺才好,就請灶王爺下凡到人間商談價錢。等灶王爺來到朝廷時,朝中的人不禁都驚訝地說:“天宮中所派下來的中人,怎麼黑成這個樣子?”灶王爺笑著回答說:“天下哪有中人是白的?”

這是將仙界的情景與人間的情景融合在一起。淩霄殿並不需要修,玉皇大帝也不可能向人間的皇帝借錢,更別說是讓灶王爺做中人了。

有個男人跛著腳,艱難地走進醫院,對醫生說:“請你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我是個窮光蛋。”醫生問:“沒有人能幫助你嗎?”“沒有,我隻有一個姊姊,她是修女,她也很窮。”醫生說:“修女富得很,因為她和上帝結婚。”“好,您就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吧,以後把賬單寄給我姊夫就行了。”——人和上帝之間能通郵嗎?

有一個老笑話,說是從前有一個又窮又酸的秀才夜晚忽然夢見撿到三百兩銀子。他高興極了,急忙把妻子叫醒,將夢中的事說給她聽。丈夫說:“要真能撿到三百兩銀子,我們使用一百兩買房子,一百兩買田地,一百兩買兩個小妾。那實在太美了!”妻子一聽,怒火中燒,大罵道:“你隻配受窮,才有些錢,便想討小。”夫妻二人為此越吵越凶,進而拳腳相加,摔鍋碗,驚動了四鄰。大家急來相勸,問明了情由,都不禁失笑。大家說:“多虧是個夢,你家如果真的有了錢,娶了小,豈不要打出人命來,我們左鄰右舍也得受連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