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又是一種情景融合。一個是實境,一個是夢境,是兩回事;在幽默中,故意把這不相幹的兩個情景相連,讓人心理上作雙關搖蕩,而蕩出笑意。
2、遊離主題
講話跑題並非完全不好,在有些情況下,有意的跑題可以製造幽默,人們的溝通得以更加融洽。遊離主題的特點是從字麵上看毫無破綻,但語義又與事實不相協調。
(1)有意閃避
一架直升機在西雅圖附近飛行時,電路發生故障,所有的導航及通訊設備都不能工作。由於雲層和冰雹,飛行員不能確定直升機的位置和飛往機場的路線。飛行員看到一所高高的建築物,就飛到它的上空,寫了一條條幅,掛到直升機的艙外。條幅上寫的是:“我在哪兒?”大樓裏的人迅速作了回答。他們將一條寫著大字的條幅掛到窗外,上麵寫著:“你在直升機上!”飛行員微笑著揮手致意,從地點上確定了去機場的路線,並安全降落。副駕駛員不明白“你在直升機上”這句話竟能有如此作用,飛行員解釋說:“我知道那幢大樓必定是微軟公司無疑。因為他們給我的是一個技術上完全正確,而實際上毫無用處的回答。”
在交際中,有些話題不適合繼續下去,不妨也來一個“技術上完全正確,而實際上毫無用處”的回答。如在一次社交晚會上,一個附庸風雅的貴夫人問一位著名的作家:“請您告訴我,怎樣開始寫作最好?”“啊,夫人,”作家懇切地答道:“通常是由左往右寫。”
作家如果真的給那位貴夫人上一次寫作課,不僅會浪費他寶貴的交際時間,而且還可能是對牛彈琴,如此,形式上作了十分“完美”的回答,而實際上等於什麼也沒有說,且蘊涵了風趣調笑或奚落調侃的意味。在我們的溝通中,如果遇到不能回答或不屑回答的問題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多用閃避的技巧。
宋朝王安石的兒子王元澤,九歲的時候,有個客人給王安石送來一隻獐和一隻鹿,裝在一個籠子裏,問王元澤:“哪隻是獐,哪隻是鹿?”王元澤其實並不認識,想了一會兒就說:“獐旁邊是鹿,鹿旁邊是獐。”
回答是無懈可擊的。但究竟哪隻是獐,哪隻是鹿,等於完全沒說。巧妙地使用閃避的技巧,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幽默感,更能體現一種機智。
一家輪船公司的老板為招攬乘客,大發橫財,來到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住處,對他說:“可敬的作家先生,是否請您考慮一下,讓您小說中的主人翁在環遊世界時,乘我的輪船?”儒勒、凡爾納不明白老板的意圖,問道:“為什麼呢?”是這樣的,喜愛您小說的人很多,他們讀了您的作品後,我的輪船不是也跟著出名了嗎?這樣我的生意就會大大地好起來。”凡爾納說:“不行啊!我正在寫的那個主人翁是個窮哥兒,他哪有錢乘你的輪船呢?”
如果作家直接加以拒絕,那老板可能會糾纏不休;而他回避了實質的問題,作了一個機智的回答,那老板也就無從開口了。
(2)意會偏差
在溝通中為了增加幽默氣氛,將對方的本意加以轉換甚至歪曲,這也是遊離主題的一種常見形式。
一個喜歡吸煙的人多次下決心戒煙,但總是不見成效。他一邊無可奈何地嘀咕著,一邊又掏出一支煙悠哉地吸了起來。他的朋友忠告他:“吸煙害處大,又費錢,不如在煙癮上來時買根奶油冰棒試試。”他馬上接著說:“早就試過了,怎麼也點不著。”
朋友的本意是要讓他在煙癮上來時吃根冰棒試試,而不是要他點著了當煙吸。這人也許並非不明白朋友的意思,而隻是他的煙癮太頑固了,所以他故意來個“意會偏差”,既不拂逆朋友的好意,又能心安理得地吸煙。
轉換論題也是意會偏差的一種常見的形式。例如一位法官審問被告:“你結婚了嗎?”“是的。”“和誰?”“和一位女性。”“你不要耍小聰明,每個人都知道是和女人結婚。”“那也未必吧,比如您母親,她就得和一個男人結婚。”
被告的回答絕對不會有助於法官減輕他的罪行,但他找機會戲弄了一下法官,也許是為了換回一點“心理平衡”吧!這種意會的偏差是人們故意所為,讓我們感到當事人的機智和幽默;而如果是孩子所作,更會讓人們覺得孩子的可愛。一位老師向學生提問:“誰是獸中之王?”一般人都會想到獅子、老虎或其他的動物。但一位學生的想法卻是“誰能管住動物,誰就是獸中之王”,由於這種意會的偏差,於是就有了出人意外的回答:“動物園園長!”
湯姆重重地跌了一跤,滿身泥濘地回到家裏,媽媽驚叫道:“你怎麼搞的,穿著這樣好的褲子跌跤了?”“原諒我,媽媽,”湯姆說:“我跌跤的時候來不及把褲子脫下來。”
媽媽的意思是穿著這樣好的褲子不應該淘氣而致跌跤;而湯姆的理解卻是“跌跤時應把褲子脫下來”。這種意會的偏差,以及孩子的天真無邪,媽媽再大的不滿也該煙消雲散了。
以上所說的都是故意的意會偏差,大多會讓人一笑了之;如果這種偏差不是有意,則又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
有個富貴公子,早晨出門看見一個挑擔子的窮人倒在地上起不來了,他就問旁邊的人說:“這個人為什麼倒在地上?”旁人回答:“這個人沒飯吃,肚子餓了走不動了。”公子說:“既然沒飯吃,為什麼不喝一杯人參湯再出門,也能飽個半天。”
無獨有偶。晉惠帝司馬衷在禦宴上,正在吃肉幹,忽然有位負責東路安撫的大臣奏道:“眼下鬧旱災,很多百姓餓死了。”晉惠帝說:“災民沒有飯吃,就是吃這肉幹,也可以充饑,怎麼會餓死呢?”
那富貴公子和司馬衷都是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當然不會知道餓死是怎麼一回事,因此才會說出那樣荒唐的話。
3、情景誇張
故意言過其實,將情景誇大到近乎荒誕的地步,是製造幽默的一種有效手段。
南唐的時候,稅收很繁重,商人叫苦連天。有一年京城地區大旱,就下令要求抗旱。烈祖在北苑大擺筵席時對群臣說:“外地都下了雨,惟獨京城不下,為什麼呢?”申漸高很風趣地說:“雨不敢進城來下,是怕抽稅呀!”烈祖聽明白了意思大笑起來。於是立即免除了苛捐雜稅。
“雨都怕抽稅”,可見當時的賦稅之高,百姓的負擔之重。不過,這種誇張的說法打動了烈祖,可說明他還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利用情景誇張的技巧時,可盡量誇大事實,無須負任何法律責任。比如有兩個人正在下象棋,有一個旁觀的人不停地教走這一個子,走那一個子。一個下棋的人忍不住,生氣地朝那人臉上打了一拳。那人疼得厲害,倒退了幾步,一手捂著臉,一手指著棋盤說:“還不趕快上‘士’?”
迷象棋迷到如此地步,在現實中是很難見到的。但類似的情況我們卻見得不少。古人說“觀棋不語真君子”,大約就是針對這種人說的。觀棋者如此“盡責”,下棋者就更不用說了。據說有兩個人下棋怕別人打擾,就關在一間房裏對弈。過了好長的時間,屋外的人發現裏麵沒有動靜,以為發生意外,便將門撬開,卻發現兩人倒在牆角裏,一個人壓在另一個人身上,並用手在他的嘴裏摳什麼東西。原來,那個人吃掉了對方的一個“車”,又怕對方反悔,就順手塞進了嘴裏;而對方又偏不服氣,非要反悔,於是把他堵在牆角,用手去摳他嘴裏的“車”。
據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可見無論如何誇張,總是有其現實的依據的。情景誇張可以“荒誕”,但是不能“荒唐”。也就是說,加以誇張的情景應有其現實的基礎,如此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同,才能發揮幽默應有的作用。
用誇張的技巧製造幽默,可以誇大一種事實,也可以誇大一種性格或特征。明朝醉月子《精選雅笑》錄有一則故事:有個性急的人到飯店裏去吃飯,人還沒有邁進大門,就扯開喉嚨嚷起來:“店家,還不拿麵條來給我吃!”店主人原本也是個急性子,聽客人說話如此無理,便也上了火,端來一碗麵,遠遠地往桌子上一擲,說:“你快吃,我急著洗碗!”客人十分生氣,轉身就走。他回到家裏,怒氣仍消不下去,對妻子大叫道:“氣死我了!”妻子聽說丈夫要死,忙去收拾包袱,說:“你死就死吧,我去嫁人了!”妻子賭氣,當天尋了個人家,就改嫁了。第二天早上,後夫又休了這個女人。這女人問為什麼,後夫說:“怪你還不生娃娃!”
這就是一種性格的誇張。人都有性急的時候,但急到一夜之間就生出娃娃來,未免也太離譜了。
4、巧妙替換
在交際中並非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直言不諱”,而需要更多的委婉。幽默中的委碗一般為追求趣味性,達到“言此意彼”的效果。在諷刺性幽默中這種技巧使用得更多。從前有一個人到別人家作客,主人倒酒時,每次隻倒半杯,這個人就對主人說:“貴府有鋸子嗎?借我用用。”主人問他有什麼用處,客人指著杯子說:“這個杯子上半部既然盛不了酒,就該鋸去,留它空著有什麼用處?”
那客人的做法未免有些小器,但從幽默技巧上說,這是一種成功的巧妙替換。客人對主人隻倒半杯酒不滿,但不直接表達,而是以要鋸酒杯來暗示。一般來說,用來代替本義的情景應該是不存在、不可能發生的。
唐朝武則天執政的時期,嚴禁屠殺。禦史婁師德到陝西出差,吃飯的時候,廚子給他端來肉,他驚奇地問:“為什麼能有肉?”廚子回答說:“是豺狼咬死了羊。”婁師德說:“豺狼可真懂事啊!”廚子又端上一盤魚,婁師德又問,廚子回答說:“豺狼咬死了魚。”婁師德聽後,斥責廚子說:“你這個愚蠢的漢子,為何不說是水獺咬死了魚!”
豺狼咬死了羊、水獺咬死了魚,大飽口福的應該是豺狼和水獺,不用說是一個小小的禦史,即使是武則天“禦駕親征”,豺狼和水獺也不會拱手相讓它們的獵物。廚子和婁師德之所以如此說,隻是利用巧妙替換的幽默技巧,給武則天一點“麵子”罷了。
5、打破定勢
人們都總有一個心理定勢,即思考某一事物時,總是習慣於按一種固定的模式進行。在製造幽默時就可以先在情景的描述中不斷加強人們的心理印象,將人們引向某一固定的心理之路;然後再突然改變方向,使人們的心理期待“落空”,一下子滑到出乎意料之外,卻又終在情理之中的情景。
(1)語音停斷
在一定的情景下,語音的停斷可以達到破定勢的幽默效果。比如以前曾經廣泛流傳的一個故事,說某人被派到某一個地方開展婦女工作,他上任伊始就召集婦女訓話:“我是××——派來的,專門來搞婦女——工作的,給每個人發一支——槍是不可能的……”每一個“——”處的停斷,都引起了台下聽眾的一陣緊張,等到他把話說完,人們才敢鬆一口氣。
這種技巧常被人們當作一種遊戲的手段,常會冒出一句“我是××(一般都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等到人們發出笑聲,才說出後麵半句……派來的。並且都會仿此說出許多幽默故事:
——一個名廚在做菜時,中途有事要離去,就要徒弟來接手。徒弟問:“菜要放鹽嗎?”師父回答:“放……”徒弟一把鹽撒下去,師父才說出“過了”兩個字,而菜卻是不能入口了。
——某人指揮倒車,眼看要撞上一根電線杆,便馬上說“倒——”等再說出“夠了”時,電線杆已經應聲而倒……
語音停斷的核心就是將本應一次說完的話,故意分成幾個段落,使每一個段落又都似乎有獨立的涵義,以此造成一種誤會,達到幽默的目的。
從前的媒婆在男女聯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有的媒婆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往往憑著一張巧嘴,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誆騙不知內情的男女上當。據說,一個媒婆受托為一家瞎了雙眼的兒子找了個對象。女方的母親有些不放心,就要媒婆陪同一起去男方家看一看。臨出門前媒婆說:“男方什麼都好,就是瞎了一隻眼睛,其他什麼都好。”母親說:“您剛才已經說過了,我不介意。”誰知到了男方家一看,對方兩隻眼睛都瞎了,就責怪媒婆說:“這人兩隻眼睛都瞎了,為什麼跟我說隻瞎一隻?”媒婆說:“我們出門前說瞎了一隻,走到半路上又說瞎了一隻,怎麼沒說是兩隻眼睛都瞎了?”
從前有一位軍人,穿著便衣布靴去遊寺院。和尚以為他是平民百姓,也就很不禮貌。軍人問和尚:“我看見你的寺院冷冷清清,倘若你們想修建寺院,可以把功德簿拿來,我寫些布施。”和尚一聽說寫布施,非常高興,馬上敬茶,態度非常恭敬。等到寫功德簿的時候,在頭一行才寫了“總督部院”四個大字,和尚以為是大官在私訪,非常害怕地急忙跪下。這個人在“總督部院”下麵又添寫“標下左營官兵”,和尚以為他是個當兵的,立即顯出一副惱怒的樣子,站起來不再跪下。又看見他在上邊添寫“喜施三十”,和尚以為是三十兩銀子,臉上露出歡喜,又重新跪下。等到他添寫上“文錢”二字,和尚看他布施得很少,隨即就又站起來,不再跪著了,把身子一扭,又變得一副惱怒的樣子了。
(2)情景頓跌
描述一個情景,故意將聽眾引入一個定勢,然後出其不意,將聽眾拉到另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情景,讓人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
心理醫生替病人檢查心理狀況:“倘若我切了你的左耳,你會怎樣?”醫生測驗病人。“我會聽不見。”“倘若我再切了你的右耳,你又會怎樣?”醫生繼續問。“我會看不見。”醫生驚訝地問:“為什麼?”“因為我的眼鏡會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