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了一隻耳朵會聽不見,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切掉另一個耳朵會看不見,就已讓人不得其解;“眼鏡會掉下來”,又讓人恍然大悟,使人的心理一跌,幽默便從中產生了。

將相似的情景進行排列,是我們常見的形式,並且一般都認為這些相似的情景其結果也會是相似的;但是如果讓其中一個情景的結局超出人們的心理期待,也會造成幽默的效果。《笑的曆史》中有這樣一段話:

“直到今天,對於通奸的女人的懲罰,辦法多不勝數:洛克裏亞人挖去她們的眼睛。莫伊塞人的法律規定要處以極刑。老的撒克遜人將通奸的女人絞死或燒死。英王卡尼下令將通奸的女人的耳朵割掉。羅馬人的朱麗亞法規定,通奸的女人要砍頭。在克雷特,通奸的女人必須佩戴羊毛項圈,並被迫為奴。如今在法國,一個女人被發現與人通奸,人們會嘲笑她的丈夫。”

前麵所敘述的情景,不是致殘就是喪命,人們的心理被引向了“如今在法國,一個女人被發現與人通奸,同樣不會有好的下場”,但是結果卻是人們會嘲笑她丈夫,太出人意外了!

彼得是個有名的賭徒。有一次,鄰居問他的太太:“你的先生昨天晚上又到賭場上去了,勝負如何?”“他去的時候坐的車子值一萬美元,回來時坐的車子值十萬美元。”“哦,他贏了。”“哪裏,十萬美元的是公共汽車。”

賭徒的汽車增值,一般人都會認為他贏了;誰知話鋒一轉,道出了“增值”的真相:原來是連自己的汽車也輸掉了!頓跌的情景讓人覺得幽默可笑。

一家餐館以“鴨全席”馳名歐美,一位中國旅遊者慕名而至。服務生上菜時,每端來一盤菜總要解釋,“這是鴨翅”、“這是鴨胸”、“這是鴨腿”……最後一道菜上來了,旅遊者看出那是一盤雞,又不便明說,便叉起一塊,故意問:“這是什麼?”“鴨——”服務生隻尷尬片刻,便從容作答:“它是鴨的朋友。”

服務生遇到了難題,人們就等著看“笑話”,誰知服務生隻是“尷尬片刻”,便從容地擺脫窘境,人們隻好“失望”了。不過失望之餘,也不得不佩服服務生的機智和幽默。

6、巧妙借用

有個讀書人來到寺院,很多和尚都站起來迎接,隻有一個和尚坐在那裏不動。讀書人問那和尚:“你怎麼不站起來?”和尚說:“起是不起,不起是起。”讀書人就故意用禪杖打了下那個和尚的頭,和尚生氣地說:“為什麼打我?”讀書人說:“不打是打,打是不打。”

和尚的“起是不起,不起是起”大約是句禪語(亦或仿冒),那讀書人因這句話而打了和尚,未免有點不講道理,但他在這裏卻用到了製造幽默的一種技巧——巧妙借用:他借用和尚的答話,小小地“懲罰”了一下和尚,和尚大概也沒法駁了。這種技巧的特點就在於,模仿對方的語形、語氣或對方語言中的矛盾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借對方的力量來打擊對方,這樣的效果可能會更加明顯。

隋朝重臣楊素家裏有個聰明但口吃的人,楊素沒事的時候,就常拿他開心。一年臘月,楊素無事,把口吃的人叫來,問道:“現在家裏有人被蛇咬了,考慮到你聰明,懂得的又多,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因此問你該怎麼醫治。”口吃人應聲答道:“用五月五日南牆下的雪,塗塗傷口就好了。”楊素說:“五月上哪找雪去?”口吃人說:“如果五月沒雪,臘月哪有蛇咬人的事呢?”楊素笑著讓他走了。

臘月裏說有人被蛇咬傷,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為了應付這種錯誤,最好的辦法就是犯同樣的常識性錯誤:用五月雪塗傷口。以“毒”攻“毒”,不僅有效,而且幽默。

當童話作家安徒生戴著一頂破帽子上街時,一個想占點便宜的人借這帽子來嘲笑他,結果這人反而遭受安徒生的嘲笑。那人說:“喂,你腦袋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帽子嗎?”安徒生反唇相譏:“喂,你帽子下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腦袋嗎?”

句式、語氣完全相同,詞語也隻將“上”改成了“下”,將“帽子”和“腦袋”的位置互換,但對方送來的羞辱經過這一小小的變動後又完全送了回去,而且反擊力要大於原話,真正收到了“反戈一擊”的效果。

下麵這位學生雖然有擾亂課堂秩序之嫌,但他的巧妙借用的確是很成功的:

女教師在課堂上提問:“‘要嘛給我自由,要嘛讓我死’,這句話是誰說的?”隔了一會兒,才有人用不熟練的英語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說的。”“對。同學們,剛才回答的是日本學生,你們生長在美國卻回答不出來,而來自遙遠的日本學生卻能回答,多麼可憐喲!”

“把日本人幹掉!”教室裏傳來一聲怪叫,女教師氣得滿臉通紅:“誰?這是誰說的?”沉默了一會兒,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魯門總統說的。”

利用這種巧妙借用的技巧,在溝通中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據說翟永齡的母親一心一意皈依佛教,天天不停地念誦佛經。翟永齡故意叫了一聲母親,母親便答應了一聲。然後他又不停地叫喚,母親便氣衝衝地說:“幹什麼不停地叫呢?”翟永齡便說:“我叫母親三四聲,母親就不高興了,可那個老佛爺,每天被母親叫千萬聲,他會生氣到什麼程度呢?”從此翟永齡的母親多少有了一點醒悟。

用這種巧妙借用的技巧對付那種專好吹牛的人,可能是最有效的辦法了。有甲乙兩個人都愛說大話,一天,甲對乙說:“我家有一麵大鼓,每當擊鼓時,聲音能傳到百裏以外。”乙對甲說:“我家有一頭水牛,在江南喝水,頭卻直靠江北。”甲搖搖頭,不相信地說:“哪有這麼大的牛?”乙說:“如果不是有這麼大的牛,怎麼能蒙得你家那麼大的鼓?”

7、混淆因果

一個人的嶽母死了,托學館裏的先生作祭文。這位先生卻錯抄了古書上寫祭妻的祭文給他。有的人怪先生寫錯了,先生卻說:“這篇祭文是書上寫定的,怎麼會錯呢?隻怕倒是他家死錯了人,這可不關我的事。”

祭文本該根據死者的身份而寫,沒有誰會根據祭文來安排誰去死,這就是製造幽默的另一種技巧——混淆因果。那位先生的回答完全顛倒了因果,這一“顛倒”,便諷刺了先生的迂腐,也讓我們感到了幽默。

用混淆因果的技巧製造幽默,往往能使聽眾跟著也“糊塗”下去。如一位女士帶她的兒子去動物園。他們站在一個大水池邊。“你看,孩子,這是鯨。”“對不起,女士,這是鱷魚。”站在他們旁邊的管理員說。“不!這是鯨!”女士堅持道。這時那隻動物費力地爬到岸上。“喏,這下您還有什麼話可說?”管理員得意地說:“鯨可是從來不會上岸的。”“胡說!您自己也看到了,它們有時也上岸!”

我們當然寧願相信管理員的說法,但是那位女士的說法又究竟錯在哪裏呢?因為她的“混淆因果”把我們也給弄糊塗了。不過這還算是“好”的,如果將完全沒有因果關係的情景硬扯在一起,那就更具有幽默感了。

從前有位公子,才學不怎麼樣,卻特別喜好賣弄。一天,父親叫他給他出門在外的兄長寫信,告訴他家鄉的四件事:一、村上最近死了一個人;二、市麵上的肉價又漲了;三、家中新雇了一個賬房;四、嫂嫂就要臨盆了。那公子覺得自己得到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便在家裏苦思冥想幾天,終於寫成了一封家書:“家兄台鑒:父親要我寫信告訴你,村上最近死了一個人,肉賣到二百文,家中新雇了一個賬房,所以嫂嫂的肚子漸漸大了。”兄長見信後非常生氣,就回信說:“人肉豈可亂賣?家醜不可外揚!”

8、違反常識

下麵是一段被廣為引述的幽默“經典”,傳播範圍如此之廣,以至於談到幽默,如果不引述它,似乎就沒有分量,其中的某些段落還廣泛地為幽默所仿造:

“諸位、各位:

今天是什麼天氣?今天是演講的天氣。開會的人來齊了沒有?看樣子大概有五分之八啦,沒來的舉手吧!很好,很好,都到齊了。你們來得很茂盛,敝人也實在是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來訓一訓,兄弟有說得不對的地方,大家互相諒解,因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們都是文化人,都是大學生、中學生和留學生,你們這些烏合之眾是科學科的,化學化的,都懂七、八國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連中國的英文也不懂……你們是從筆筒裏爬出來的,兄弟我是從炮筒裏鑽出來的,今天到這裏講話,真使我蓬蓽生輝,感恩戴德。其實我沒有資格給你們講話,講起來嘛就像……就像……對了,對牛彈琴。

今天不準備多講,先講三個綱目。蔣委員長的新生活運動,兄弟我雙手讚成,就是一條,‘行人靠右走’著實不妥,實在太糊塗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邊留給誰呢?

還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國人在北京東交民巷都建了大使館,就缺我們中國的。我們中國為什麼不能在那兒建個大使館呢?說來說去,中國人真是太軟弱了!”

據說這段話是以前的山東省主席韓複渠在一所大學裏發表的演講。不論是否有意,這篇演講確實是從頭到尾充滿了常識性的錯誤,讓讀的人都忍俊不禁。

作為幽默的技巧,“違反常識”大多是故意的,真正連起碼的常識都不懂的人是不可能製造出幽默作品的。如一位祖母問她的孫女:“電視裏拿棍的為什麼打前邊的女子?”孫女回答:“拿棍的是樂隊指揮,他沒有打她。”祖母問:“那她拚命喊什麼?”

“祖母”也許真的不知道樂隊指揮的功能,但我們仍可以明顯看出,這是作者借祖母違反常識的問話在諷刺某些不適合大眾口味的、不能雅俗共賞的娛樂文化。

9、滑稽類比

兩個情景本來沒有任何可比性,幽默者卻非要將兩者進行比較,便形成了一種滑稽的類比。如:

湯姆:“哥哥,火箭為什麼飛得那麼快呀?”

哥哥:“你沒見火箭飛行時,屁股上有一團火嗎?誰屁股上著了火能不快跑?”

事實上,火箭“著火”快跑是因為得到了動力,而人(或動物)被燒著了快跑是為了逃命,二者完全沒有實質的相似之處,將兩者如此進行比較,豈有不滑稽之理?

在滑稽類比中,進行類比以兩者對象越是沒有可比,就越能體現出幽默感,越能引發人們的笑聲。比如下麵一則例子:

卡爾到集市上賣牛,一個上午也沒有賣掉。一個朋友看見他,就說:“你看我的。”然後他對著人群大聲喊:“誰要年輕力壯的母牛?已經懷胎六個月了,買一個送一個,非常合算。”人們都圍過來觀看,很快就把牛賣掉了。卡爾回到家,正碰上一些媒人來為他的女兒提親。他老婆正準備向眾人介紹一下女兒的美德,希望女兒的婚事早日成功。卡爾對老婆說:“你快閉嘴,我有一種新的方法,肯定能讓女兒的婚事馬上成功。”於是他進屋對媒人們說:“女士們,我也不口羅嗦了。簡而言之,我女兒正當年輕力壯,懷孕六個月,娶一個還送一個……”

10、趣味重複

簡單的重複,有時可以產生濃厚的幽默雅趣。話說北齊高祖有一次賜宴群臣,他在筵席上說:“我給你們出個謎語,請大家猜猜:‘卒律葛答’。”大家都猜不出來,優人石動筒說:“我猜著了,是煎餅。煎餅往餅鐺上一攤,就發出‘卒律葛答’的聲音。”高祖笑著說:“你猜對了。”並讓他也出個謎讓大家猜。石動筒說:“我出一個:卒律葛答。”大家都猜不出來,都以為這個謎底絕對不會與前一個相同。問他:“到底是什麼?”石動筒說:“是煎餅!”高祖說:“這是我出的謎,你怎麼能照用呢?”石動筒說:“趁餅鐺還熱著,我就再做一個。”

石動筒之所以成功地贏得了高祖和眾人的笑聲,就是因為他使用了“趣味重複”的技巧。這種簡單的重複主要是利用了人們心理上的一個“盲點”;不相信完全相同的事會再次出現。而另一種重複,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機智和才華,對某一種語言形式進行重複使用。

正德年間,有個無賴的兒子很有才華,喜歡作十七字詩,看見什麼就能以此作出詩來。正趕上當時鬧旱災,府官祈求下雨沒有成功,他就作詩嘲諷說:“太守出禱雨,萬民皆喜悅:昨夜推窗看,見月。”太守知道後,讓人把他抓了去,對他說:“你擅長作十七字詩啊?再作一首,如果作得好,就放了你。”就以自己的別號“西坡”作題目,讓他作詩。這個人作道:“古人號東坡,今人號西坡;若將兩人比,差多。”太守聽後非常生氣,下令打他十八大板,這個人又吟詩說:“作詩十七字,被責一十八;若上萬言書,打殺。”太守忍不住大笑,把他放了。

與這則故事同形的還有另一種“版本”,說的是有一個自號西坡的讀書人善作十七字詩,也是作詩諷刺求雨的太守而獲罪,太守將他發配到了一個叫雲陽的地方。剛好那個地方是他的舅舅住的地方。他舅舅瞎了一隻眼,他見了舅舅後,又寫了一首詩:“發配到雲陽,見舅如見娘,兩人淚齊下,三行。”在這個地方,一位縣官很喜歡他的詩,就讓他寫一首。他看到縣官的夫人從後堂走出來,隨口就說:“環佩響叮口當,夫人出後堂,金蓮三寸小,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