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性格之美塑造的具體途徑之二:理智
理智特征作為性格的一個要素主要是指人心智中一種理性的力量。正如我們在人類已有的曆史發展中看到的那樣,由理智引導的熱情,是社會前進的動力;而沒有理智作為指導的熱情則是瘋狂,是必然造成倒退的一種社會心理根源。
因而,熱情與理智,這是健全的人類精神的兩大支柱,不論缺了誰,都會造成人類精神的畸形發展,導致社會正常秩序的失控。這是人類在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真理。盡管對這一點的全麵而係統的闡述是在近現代,但是早在古埃及時代,在人類的童年時代,就有了關於這個思想的不自覺的象征性表述:古埃及金字塔中有一尊獅身人麵獸,這種用石刻成的雕像,其獸身(即獅身)的部分躺臥在地上,而項端人首(即人麵)的部分卻昂然立起。這類雕像曾引起後人無數的猜測,人們始終搞不懂這雕像的寓意。在關於這尊雕像的諸多解釋中,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話應該說是一語中的的。他指出:獅身人麵像是人類精神的象征,它表明:人雖然脫胎於獸性,卻渴望著人性,渴望著掙脫物質的肉身而獲得理性的精神。因此,我們推崇熱情,但我們推崇的是理性指引的熱情,因為隻有這樣的熱情,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正是因此,我們認為理智才成為性格美塑造的另一個重要層麵。
性格中的理智品性包括感知、記憶和思維這幾個方麵的內容。人與人在個性上的差異也同樣反映在性格的理智特征上。大致地說,人在感知、記憶和思維上的個性差異基本上表現為這樣幾類:主觀或客觀、被動或主動、精細或粗略、嚴謹或草率等。
人在理智特征方麵的這些差異對人生的活動影響極大。以感知為例,有的人主動而細微,有的人則被動而粗略。前者觀察時目標明確而專一,很少受與目標無關的刺激物的影響,感知時全神貫注,細致入微。後者則很容易受與目標無關的刺激物的幹擾,感知時心猿意馬,粗枝大葉。人感知時的特征與感知的結果是成正比的:感知主動而精細,則對被感知對象的認識就全麵而深刻,感知被動而粗略,則對被感知對象的認識就難免片麵而膚淺。再以記憶為例,有主動性和缺乏主動性的人,記憶效果總是大相徑庭的。前者目標明確,願望強烈,記憶過程中能調動起一切積極因素,這就充分保證了記憶的質量。這不僅使學習省時省力,而且還利於擴大知識麵和提高工作效率。後者缺乏目標和動機,因此,既無從保證記憶的量,更談不上記憶的質。思維也是一樣,有主動而嚴謹的思維習慣的人和盲從而草率的人,不僅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會存在很大差別,而且其實踐結果也往往迥然不同。在處理問題時,前者總是深思熟慮每一個步驟,把可能有的結果都考慮到,在實施計劃前就進行一些超前性研究,從而保證了決策的質量。而後者往往盲目衝動,草率從事,在碰了釘子後往往才能有所醒悟,結果常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由此可見,人的理智特征與人的感知、記憶和思維之結果的優劣總是成正比的。但是,世界上並不存在什麼天生的健全的理智特征。任何人的理智,在沒有經過嚴格的自我鍛煉,都有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健全之處。因此,這就產生了克服理智特征中的不健全因素,培養健全理智的問題。一般而言,健全理智的指標包括如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其一是客觀性。這是指感知、記憶和思維能尊重客觀事實。譬如成語中的“實事求是”、“客觀惟上”指的就是這種情形,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認知結果的準確性。其二是主動性,這指能主動地觀察、記憶和思維,這樣才能擴大信息源,避免盲目性,增強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如此,它還有利於人及時把握瞬息萬變的人生時機。第三是精確性。譬如成語中所說的“毫厘不爽”。理智特征中的精確性往往是重大發明和創造的前提。離開了精確性,憑借模糊的概念和印象,是絕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的。其四是嚴謹性。譬如成語中所說的“天衣無縫”、“無懈可擊”,這主要是指感知、記憶和思維時要嚴密、周到、全麵,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感知、記憶和觀察時的深入和深刻。
所謂性格的理智修養就是指按照健全理智指標調節自身理智特征,使其符合指標的過程。而健全理智的目標則是形成健全的思想。因此,作為性格美塑造的一個具體途徑,健全理智的修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要從思想上充分了解培養健全理智的意義。人的行為取決於人的觀念,如果不是真正認識理性對於人的意義,如果理智修養不是我們發自內心的需要,那麼,就不可能有健全理智修養的行為發生。其次,應對自己的理智特征進行一番嚴格的全麵分析。通過內省使自己達到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既包括對自身弱點的認識,也包括對自身長處的了解。人在理智特征方麵的自知之明也是這樣,既應知自己理智特征方麵之短,也要知自己這方麵之長。隻有基於這樣的自知之明,理智的修養才能有的放矢。再次,就是要培養自己具備良好的理智習慣。因為健全理智的指標包括:客觀、主動、精確、嚴謹。而客觀性則為健全理智的基本要求。
特別重要的是,經驗證明,要培養自己理智方麵具備一定的客觀性,這首先要求我們能克服自我中心主義傾向。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它使我們於不自覺中戴上了有色眼鏡,以自己的喜好和願望去感知和評價事物。“人隻看見他願意看見的東西”,這條由經驗而得到的格言所說明的也正是這個問題。這種以主觀代替客觀的理智特征難免會影響到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記憶和認識。因此,培養客觀性必須以克服“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為前提條件。法國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為人熟知的小故事。說的是莫泊桑向福樓拜求教。福樓拜隻隨便翻了下莫泊桑帶去的作品,就不客氣地塞還給了他。他對莫泊桑說:“你先不要急著寫東西,當你走過一個坐在自己店裏的雜貨商人麵前,走過一個吸著煙葉的守門人麵前,走過一個馬車站時,請你給我描繪一下這個雜貨商人和這個看門人,他們的姿態,他們整個的身體外貌,要用畫家那樣的手腕傳達出他們全部的精神本質,使我不至於把他們和任何別的雜貨商人,任何別的守門人混同起來。還請你隻用一句話就讓我知道馬車站有一匹馬和它前前後後五十來匹是不一樣的。”福樓拜在這裏正是在用健全理智的指標來要求莫泊桑。莫泊桑回去後嚴格按照福樓拜所說的去實踐,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訓練後,他終於養成了極好的理智習慣。後來,正如我們大家所知的,他成為法國著名的文學家。
因此,任何習慣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智習慣的培養也是如此,它需要多次重複和練習才能產生。而我們性格的美正是這樣被塑造的。
(4)性格之美塑造的具體途徑之三:意誌力
性格中的意誌力是指一個人自覺確立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誌力的外部表現是毅力和行動。意誌力的品質包括:目的性與堅持性以及由此而生的自製、沉著冷靜、紀律性和勇敢無畏的品性。
意誌力對於每一個自我美之性格的鑄就都有著重大的意義。意誌行為是理智的、自覺的、能動的行為。因此,一個人不論是確立信念還是維護信念,不論是追求某個目標或是努力成才,也不論是正視困難還是麵對生活中的挫折,最終都離不開意誌力的作用。任何個人,不論他有多少天賦之能,也不論有多麼崇高的理想或抱負,離開了意誌力的作用,他就注定會一事無成。這是人生的一個客觀規律。
成長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成長離不開特殊或典型環境的作用。但是,典型環境並不總是現成的,它往往與人的意誌力有極密切的關係。以愛因斯坦和居裏夫人為例,如果他們未曾選擇那極不普通而又極不平常的人生目標,如果他們雖然選擇崇高的目標,但卻中途而止,那麼,他們又哪來什麼特殊或典型的環境呢?他們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般人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呢?他們選擇了,他們就擁有了。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堅持下去了。因此,即使他們不曾成功,即使他們毫無發現,他們也將是與眾不同的人,也會是英雄,隻不過是沒有成功的英雄。再以我們熟知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主人公保爾為例,他的情況的確特殊而典型,但是,如果他在自己的特殊環境中不曾為自己確定那樣高的奮鬥目標,如果他不曾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拚力奮進,那麼,他也將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
因此,偉大與渺小之間從來不存在萬裏長城;崇高與平凡之間更沒有萬丈深淵;真正的偉大也從來與平凡息息相關。平凡甚至渺小的人,如果選擇了偉大而崇高的目標,如果為實現目標而竭盡全力,死而後已,那麼,不管他是否能夠成功,他都將是偉大而崇高的人。所以,真正有利於奇跡之造就的環境從來都是靠人自設的。在我們的人格塑造中主動自設壓力環境,這是一種意誌自由的表現。它代表著一種主動進取的開拓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渺小超越了渺小,使平凡超越了平凡,從而將崇高與渺小、偉大與平凡合二為一。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在世界上做成一兩件有利於人類的事,如果我們真心希望自己能有一個不曾虛度的人生,如果我們真心希望擁有審美感染力的性格品行,那麼我們就必須自設典型環境。為此,毫無疑問,這首先就需要擁有一種非凡的行動意誌力。
可以肯定地說,作為性格美塑造的一種途徑,健全意誌力的塑造同時就意味著造就自我性格中的堅持品性。這裏所指的堅持性是指一個人在自己的行動中堅持已作的正確決定,並且百折不回地克服困難去達到既定目的的能力。因而,堅持性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善於抵製不符合目的的主客觀因素的幹擾;二是善於長期堅持已經開始了的符合目的的行為。
在性格塑造的堅持性方麵,居裏夫人同樣是我們最應效法的楷模。簡陋的棚屋,漫長的四年,整整兩千斤礦渣,沒有過人的堅持力,是絕對不可能提煉出鐳的。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早在這之前,即在居裏夫人還年輕時,她就為自己提出了這樣一條最重要的原則:“我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叫人打倒你,也不要叫事情打倒你。”這就是說,不管自己正處於多麼殘酷的時期,都要激勵自己,堅持到底,咬緊牙關,決不動搖!這正是居裏夫人的成功之道,顯然,如果沒有年輕時代的這種嚴格的自我要求,居裏夫人就難以取得後來的光輝業績。
而且,從生活實踐中看,培養堅持的品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遵守不破例原則。所謂不破例原則就是說,隻要應該堅持的就必須堅持下去,不能有例外。一個人隻要為自己尋找過一次破例的理由,那麼,以前的一切努力就很可能前功盡棄。更何況什麼不好的事隻要開了頭就很難收住。既然能找一個破例的理由,那麼自然也能找兩次、三次、五次、十次。久而久之,性格中的“堅持性”不但沒養成,反倒又多了個總為自己開脫的壞習慣。
因此,不要為自己的過失尋找借口,不僅在培養堅持性上應如此,在做一切事上都應如此。我們為自己的過失尋找了一個借口,我們就有了兩個過失。因為我們會在這借口中自我原諒,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生活實踐證明,凡是喜歡為自己的過失尋找借口的人,往往都是會再犯同樣過失的人!此外,這種破例也是不利身心健康的。國外有位心理學家曾談到:“有些人遇到困難的工作就不愉快,把工作拖延下來,像這樣的人我要勸他‘立即執行’,因為逃避困難並不能解決問題,心中反而會時常牽掛著,牽掛所花費的時間和精神絕不會少於解決困難的時間和精神(因為會伴隨對自己的不滿與失望、內心不安、自責等等)。”所以,無論多麼困難的工作,都要盡早完成,才能保持身心愉快。這也可以說,在性格美塑造中堅持品性給予我們人生的一種審美愉悅和享受。
“性格即命運”。我們認為,性格美塑造對於審美人格追求的意義集中體現在這一命題之中。因此,我們如果擁有一種美的性格,那麼,我們就擁有了美的人格,美的人生。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把“審美我”的造就首先理解為自我審美性格塑造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依據。
三、審美人格的理想與實現
道德人格的審美追求構成人格境界的審美人格。人格的最高層次是審美人格,而審美人格的最終實現無疑有賴於審美人格的理想的建構與這個被建構的理想在自我人生實踐中被實現。這是一個由現實人格走向理想人格的過程,也是人生由“真”經“善”而走向“美”的過程。也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孟子要以充實來定義人格的美即“充實之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