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安全感

成熟的人能夠自我接納,能夠承認包括弱點和缺點在內的特質的各個方麵,他們從不被動屈從。例如,成熟的人能夠承認他們的性驅力,而神經病患者對此則拘謹和壓抑。成熟的人能夠接納人性的各個方麵,因而,在他們自己內部以及在社會中都很少發生衝突。他們努力盡其可能去做,並在這個過程中,努力改善自己。成熟的人也能夠承認人的情緒。他們既不是情緒的俘虜,也不試圖掩蓋情緒。健康的人格控製他們的情緒達到這種程度,使這些情緒不致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活動。這種控製不是壓抑,而是把情緒轉變到更有建設性的航線上去。然而,神經病患者則屈服於當時占支配地位的任何情緒,盡管這些情緒可能是不適當的,但他們還是經常地表現出憤怒或憎恨。

健康的人對挫折具有忍受性。他們不使自己聽命於挫折,而是能夠代之以達到同樣目標或替代目標的、設計不同而沒有阻礙的道路。挫折不會使健康人喪失活動能力,但卻經常使神經病患者喪失活動能力。

由於成熟的人感受到安全感的重大意義,因此他們能如此耐受挫折、如此自我接納,並在這樣大的程度上控製他們的情緒。他們已經學會用均衡感去處理人生的憂慮和自我恐嚇,而且發現,這樣的壓力並不總是引向災難。健康人並非擺脫了不安全感和憂慮,但他們更少感受到威脅,並且能夠比神經病患者更好地妥善處理。

5、現實主義的知覺

成熟的人客觀地看待他們的世界。相反,神經病患者則必然經常歪曲現實,以便使它適合他們自己的要求、需要和憂慮。成熟的人不需要適合關於現實的先入之見,他們按現實的本來麵貌認識現實。

6、獻身於工作

工作和責任心為人生提供持續的意義和道理。成熟的人全神貫注地獻身於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並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一個掌握了技能的人可能是神經病患者。然而,健康成熟的人對於他們的工作具有指揮技能。在健康人身上,這種承擔義務的精神如此強烈,以至使他們有能力掩蓋一切與自我有關的防禦和驅力(如自尊心),這樣,他們就完全融化在他們的工作之中了。

7、自我客觀化

所謂自我客觀化就是指自知之明。奧爾波特認為,成熟的人所達到的自我認識和自我理解的水平,高於神經病患者所達到的水平。一個人關於自我的充分認識,要求洞察自認為是什麼樣子和實際上是什麼樣子之間的關係。這兩種觀念之間愈是接近和符合,則這個個體的成熟性也就越高。另一個重要的關係是,一個人自認為是什麼樣子和別人認為他是什麼樣子之間的關係。成熟人在製定自我的客觀圖景時,對於其他人的意見是樂於接受的。擁有高水平的自我客觀化或自我洞察力的人,不大可能把個人的消極品質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他們傾向於準確評價其他人,並且通常能被他人較好地接受。有更高的自知之明的人,比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更為明智。

三、自我實現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要研究心理健康,隻能去研究極端健康的那種人。如果隻研究那些殘廢的、不成熟的和嚴重精神紊亂的人的話,我們就隻能看到人性的弱點和病態方麵,而不能看到最好的狀態。例如,我們要了解人究竟能夠跑多快,我們就不應該研究踝骨破碎的賽跑者,或者普普通通的賽跑者,相反,我們要研究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金質獎章獲得者,即在跑的方麵最好的人。隻有用這種方法,我們才能發現人究竟能跑得多快。同樣,隻有研究最健康的人格,我們才能發現究竟能夠把我們的能力延伸和發展到何種程度。

馬斯洛認為,具有最健康人格的人是自我實現的人。所謂“自我實現”就是要求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和才能,對社會做出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的貢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必須成為那樣的人。”自我實現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人類共性的潛能的自我實現,二是作為個體差異的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

要達到自我實現,首先應該滿足四種較低層次的需要:第一,生理的需要,即對生存必不可少的食物、水、空氣、睡眠和性的需要;第二,安全的需要,即有穩定的職業和生活保障,處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預測的環境中;第三,歸屬與愛的需要,即歸屬於某一團體成為其中的一員,有知心朋友,和同事保持友好的關係,能夠得到愛並把愛給予別人;第四,尊重的需要,即尊重別人也得到別人的尊重,這種需要是和人們渴望富有實力、成就、名譽、聲望、獲得獨立與自由相聯係的。在滿足了上述所有需要之後,才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對於健康人格的研究,開始於對他所敬佩的兩位導師韋特海默和本尼迪克特的人格特征的觀察和記述。然後,在他的學生中進行了抽樣調查。最後,還對不同時代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領袖進行了個案研究,其中包括作曲家貝多芬,文學家哥德,科學家愛因斯坦,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威廉、詹姆士,美國總統傑佛遜、林肯和羅斯福,哲學家斯賓諾莎等曆史人物。

根據上述研究,馬斯洛概括出了自我實現者的十五項人格特征:

1、能認清現實並保持與現實的良好關係。他們能對現實采取客觀態度,不是按照自己的願望,而是按照其本來麵目來看待現實;他們不需要用假麵具來遮蔽自己,歪曲現實。

2、能全麵地接受自己、他人和自然。他們知道自己的長處,也承認自己的缺點;不護短,也不遮掩。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是受人歡迎的、有能力的人。他們生活於這一世界,並能為之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也能接受他人的思想、行為,盡管有時他人同自己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他們對待他人的缺點,如同對待大自然的種種特點一樣,以同樣的不加疑問的態度表示接受認可。但對於妨礙人性發展的懶惰、無思想、妒忌、偏見等十分敏感,總是引以為恥,力求改過。

3、自發、單純和自然。他們言行坦率,從不造作,一切發自他們的自然本性,但也不會為了一些小事做出傷害他人的反應。他們不有意嘲弄和對抗社會準則和習俗,但在社會習俗與重大原則發生抵觸的情況下,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公然對抗這些習俗。

4、以問題為中心的態度。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能獻身於事業。他們不是為了金錢、名譽或權力而從事他們的工作,而是由於工作本身是一種需要。他們喜歡幹他們的工作,超過了幹任何別的事情,而且,即使他們不再需要工作所提供的收入,他們仍然繼續幹這種工作。對於這些人來說,像休假、娛樂、文藝演出、休息以及嗜好等概念,都已溶化到他們的任務、專業和工作之中了。

5、有獨處和獨立的需要。他們不回避與人接觸,但喜歡並積極尋求一定時間的獨處。獨處的時光對他們顯得神聖而莊嚴。在獨處幽居的時候,他們可以反省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感情,考慮解決某些問題的各種可能的辦法和設想。他們能夠自己拿主意,做出自己的決斷,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因為他們不依賴或不依附於別人,寧可獨處和與世隔絕,所以他們有時就遭受到社會的反對。普通人可能認為他們是不友好的、勢利眼的,甚至是敵意的。實際上,他們不是蓄意避開別人,他們隻是對別人沒有強烈的需要。

6、自主而不依賴環境。他們不再受缺失性動機的支配,因而他們和環境的關係也能由被動轉為主動。他們的發展是由內部的潛力推動的。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環境具有相對自主性。麵對嚴重打擊、刺激、挫折、剝奪等惡劣環境,他們顯示出相對鎮靜的態度。在使得其他人可能自殺的環境中,他們能保持相當的寧靜感和幸福感。

7、對生活有一種清新不遜的鑒賞力。他們能以敬畏的、驚奇的和愉快的心情,體驗一生中遇到的各種事件。對於生活經驗永不滿足,能無數次地欣賞常見的晚霞、某一交響樂、最喜愛的飲食或配偶的笑,仿佛它們總是新鮮的。那些五年前的感受和現在的感受幾乎沒有差別,他們能從基本的日常生活經驗中得到巨大的鼓舞。

8、有神秘的或高峰的體驗。所謂神秘的或高峰的體驗,是一種與深刻宗教體驗近似的、劇烈的和壓倒一切的入迷、極樂和敬畏狀態。在高峰體驗期間,自我是超越的,被能力感、信心感和決定感抓住了,使人感到沒有什麼事情是他所不能完成或改變的。另外,正在從事的活動,都被推向高潮——工作、欣賞音樂、藝術、性欲,甚至單純地觀賞日落或春天的花園,也是如此。並不是所有的高峰體驗都如此強烈,有些可能是溫和的。馬斯洛認為,一切人都具有高峰體驗的潛能,但隻有自我實現者能充分地感受到它們,因為這樣的人不會感到高峰體驗對他構成威脅,不必要以任何方式阻止或防禦它們。因而,自我實現者比普通人高峰體驗出現的次數更為經常,幾乎每天都有這樣的體驗。

9、關心社會。自我實現的人對所有的人都有強烈而深刻的神入感和慈愛之情,也有幫助人類的願望。他們對於他人的關心,不局限於他們的朋友和家庭之中,而是對全世界一切文化中的所有人。這種兄弟般的感情也擴大到有攻擊行為的、不體諒他人的或是那些愚蠢的人身上。

10、能發展與他人的深厚友誼。自我實現的人比普通的人有更強的與他人聯係的能力。他們具有與他人更強烈地相愛、更深厚的友誼和更完全地打成一片的能力。然而,他們的人際關係盡管強烈,數量卻不多。他們的交往是有選擇性的。他們傾向於尋找其他自我實現者作為他們親密的朋友。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深厚長久而豐富多采的。

11、民主的性格結構。他們能寬容和接受一切人,不論社會階級、教育程度、政治和宗教從屬關係、種族或膚色如何。他們的行為不限於寬容,而是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他們能尊重他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能正確評價和尊重他人的權力,隨時準備傾聽他人的意見,虛心向任何有見識的人學習。

12、能分辨目的與手段、善與惡之間的區別。在他們看來,目的或目標比達到目的的手段重要得多。不健康的人認為是手段的某些活動,自我實現者會認為是目的本身。由手段帶來的歡樂和滿足,使手段變成了目的。自我實現的人也能夠區分善和惡、正確與錯誤。不太健康的人在處理倫理問題時,經常是混亂或不一貫的,為了權宜之計,在正確與錯誤之間搖來搖去。相反,自我實現的人有十分明確的倫理和道德標準,他們在一切情況下都堅持這些標準。

13、非敵意的幽默感。一般人的幽默是嘲笑他人的或傲氣淩人的。而自我實現的人具有一種帶有同情心的幽默感。這種幽默在令人不快甚至痛苦的情況下,用詼諧機智的語言,作出評價分析,不使人在身心上受到創傷。這樣的幽默是健康的,因為它是在緊張的時刻使人心理得到鬆弛的有力形式。它富有深意,既引人發笑,又樹立觀點;它是思想性的幽默,引起的是微笑和理解,而不是失聲的大笑。對自我實現的人來說,粗魯的滑稽劇或千篇一律的笑話毫無可笑之處,而對人類不幸的玩笑則是完全不可容忍的,如對走在路上的跛子的嘲笑,或是對說話結結巴巴的口吃者的模仿等。

14、創造性。自我實現的人對自己從事的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種創造性的態度。他們對自己、對別人抱有安全感,能夠用新的、與眾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他們不認為需要像平時許多人習慣的那樣,老是墨守陳規、機械地一再以同樣的方法重複去做。

15、抵製文化適應。自我實現的人是自信的和自主的,在一定的範圍內,完全能夠抵製住社會的壓力進行思考和行動。他們保持著一種脫離他們文化的內部獨立。他們被他們自己指揮,而不是由別人指揮。然而,他們不公開反對文化,並不故意地違反社會準則以表示自主。實際上在有關服裝、禮貌,以及他們認為是瑣細的其他事情上,他們可能是完全常規的。隻有當文化規範與他們個人價值觀相反時,他們才會提出挑戰。

馬斯洛並不認為以上十五條是自我實現者都能完全做到的。他們也是普通的人,他們並非完美無缺的,他們也有錯誤和人所常有的弱點,但他們比一般人能更自覺地克服自己的弱點,更接近完滿的人性。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者的主要消極特征有:他們也具有許多戇直、揮霍或輕率的習慣;他們可能易煩惱,剛愎自用和令人厭煩;他們還殘存著一些淺薄的虛榮、自誇,常常偏袒自己的成果、家庭、朋友、子女等;他們有時表現出令人驚奇和出人意料的冷酷,一旦發現長期信賴的朋友是不忠實的人,就會迅速和粗魯地斷絕這種友誼,不表現出任何極度的痛苦;他們許多人在親人死亡的悲哀中恢複得如此迅速,以致讓旁人看起來有些殘酷無情。

馬斯洛晚年著重研究了人的自我修養問題,曾提出八條通向自我實現的途徑:

(1)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無我地體驗生活,全身心地獻身於某一件事而忘懷一切。在這樣的時刻,個人完完全全成為一個人。代表這種體驗的關鍵詞是“無我”,而青年人的毛病正出在太少無我而太多自我意識。

(2)自我實現是一個連續進行的過程。在生活中,可能有趨向防禦、趨向安全、趨向畏縮的運動;但另一方麵,也有趨向成長的選擇。做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這就是趨向自我實現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