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不是一塊“白板”,也不是一堆泥或代用粘土。人至少是他的素質、他的生物化學的平衡。這裏有一個自我存在的問題,要讓自我顯露出來。例如,品嚐酒味,不要看酒瓶上的商標,而要避開外界的幹擾,用自己的舌頭品嚐。

(4)要誠實,不要隱瞞,遇到問題要有反躬自問的責任心。每次承擔責任,就是一次自我的實現。

(5)以上四點是不帶自我意識的體驗,能夠一一做到這些小事的人,將能做出在素質上對他是正確的選擇。要保持自己的誌趣和愛好。要有勇氣,而不要怕這怕那。

(6)自我實現不隻是一種結局狀態,而是在任何時刻、任何程度上實現一個人潛能的過程。自我實現可以是鋼琴鍵盤上的手指鍛煉,可以是努力做好你想要做的任何事。要實現一個人的可能性,需要經曆勤奮的、付出精力的準備階段。

(7)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時刻。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能體驗到這樣的時刻。你能丟棄這些體驗,也能設置條件使高峰體驗更有可能出現。

(8)通過以上步驟,最後是發現自己的生物學本性,自己的先天本性,認為那是不可逆轉或很難改變的。自我實現就是這樣的成長過程。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者並不是普遍存在的,不是每一個成熟的成年人都能夠達到完全的自我實現。隻有1%的人能夠達到完全的自我實現。對此,馬斯洛做了四點重要解釋:

第一,因為自我實現處於需要層次的最頂點,它是一切需要中最微弱的,因而極易受妨礙。它不像動物本性那樣強大、不可抗拒和清楚明白。它是嬌嫩的、微妙的、易被習慣和文化的壓力以及對它的錯誤態度所壓製。

第二,大多數人害怕那種自我實現者所必須具備的關於他們自己的知識,沒有任何其他知識比能改變自我尊重等有關自身的知識更為恐懼了。越是接近於個人的知識,他們就越害怕它。這種知識要求他們放棄已知的狀態,卷入不確定的狀態中。

第三,文化環境能夠強加於個人的某些規範,窒息個人自我實現的趨向。例如,按照我們文化的形式來解釋“男子漢氣概”,往往傾向於阻止男孩發展諸如同情、善良、親切等特征,而這一切特征卻是自我實現者所應具備的。

第四,童年的經曆常常影響著個人完成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對兒童太多的縱容和太多的控製都是有害的。

四、機能充分發揮型

與馬斯洛不同,羅傑斯在多年來與情緒、精神上有疾病的人打交道、治療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他的健康人格模式——機能充分發揮型。

羅傑斯認為,健康人格不是人的狀態,而是過程;是趨勢,而不是終點。它是不斷前進的,永遠不是完成的或固定的狀態。這個目標,這個未來的方向,牽引著個體向前,進一步分化和發展自我的各個方麵。它是困難的,有時也是痛苦的。它包括持續不斷地考驗、拉緊和刺激人的各種能力。它包含去做的勇氣,它意味著把自己完全投入生活的激流之中,從而使人沉浸於並且展現出豐富的情緒和體驗。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或機能充分發揮型的人,至少具備下列特征:

1、對個人各種經驗均開放接受

對他們來說,在體驗所有的情感和態度上,都是無拘無束的。沒有任何東西是需要防備的,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有威脅的。任何來自於內部或外部的感覺和情感,都毫無歪曲和阻礙地傳送到有機體的神經係統。他們不僅對生活提供的經驗具有接受能力,而且能夠把這些經驗運用到開辟新的感知和表現的途徑上去。相反,作為他們對立麵的防禦型的人,是固定的,隱藏在麵具背後的,不能吸收甚至不能認識某些經驗的。機能充分發揮型的人可以被描述為是更有“情緒的”,因為他們體驗著廣泛的積極和消極的情緒(例如,既有快樂又有悲哀),並且與防禦型的人相比,對情緒的體驗更為強烈。

2、充分體驗個人的存在

機能充分發揮型的人完全生活在存在的每一瞬間。每一經驗都被看成是新鮮的和不熟悉的,看作是以前從未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存在過的。所以,當每一經驗顯露的時候,他們都伴隨有激動之情。由於他們對一切經驗都是敞開的,所以,自我或人格就經常被每一經驗所影響或更新。然而,防禦型的人則必須歪曲新的經驗,以便使它適合自我;他們有一個預想好的自我結構,進入自我的所有經驗都必須適合它。充分起作用的人沒有預想好的或僵硬的自我,他們並不控製或擺布經驗,因而能夠自由地分享這些經驗。機能充分發揮型的人適應性是很強的,因為他們的自我結構對於新的經驗通常是敞開的。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不存在著僵化或可預測性。羅傑斯認為,“充分體驗個人的存在”這一品質,是健康人格的最本質的方麵。

3、充分相信個人的體驗能夠引導個人做出正確的決策

機能充分發揮型的人能夠按著瞬間的和直覺的衝動行動。在這樣的行動中,有大量的自發性和自由。但是,這種行為同輕率的行動和完全不顧及後果的行動是不一樣的。由於他們對經驗是完全敞開的,所以,在采取決定的時候,他們就有獲取一切有用信息的方法,這種信息包括人的需要,有關的社會要求,過去類似情境的記憶,以及學前情境的知覺。他們能夠使整個機體考慮情境的每一方麵,一切有關的因素都考慮和權衡過,而且做出的決定能達到滿足情緒的各個方麵的程度。

羅傑斯把健康人格比喻為:“進入其中的一切有關資料都已程序化了的電子計算機”。這樣的電子計算機考慮到了問題的各個方麵、可能的選擇和後果,並對行動的過程迅速地做出決定。然而,防禦型的人則是根據指揮他行為的禁令在做決定。例如,他可能害怕其他人會怎麼想,害怕違反社會禮儀規範,害怕表現出愚蠢,在內心深受這些懼怕的指揮。由於防禦型的人沒有充分地去體驗,因此,他們就沒有關於情境各個方麵的完整而準確的資料。羅傑斯把這種人比作“隻用部分資料編製程序的電子計算機。”

4、自由感

機能充分發揮型的人在內心能體驗到自己的選擇自由和行動自由。他們自發、自願地做出的選擇,與實際情況可能是一致的。羅傑斯認為,人的心理愈是健康,他體驗到的選擇自由和行動自由也就愈大。他們在思想和行動的取舍過程中,能夠在沒有強製和壓抑的情況下,進行自由的選擇。他們享有關於生活的個人權力感,而且相信未來是由他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幻想、環境或過去的事件指揮的。由於有這種自由感和權力感,他們就在生活中察覺到巨大的選擇自由,而且感到有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的能力。

防禦型的人沒有這樣的自由感。他們在一定的範圍內選擇舉止,但是,不能把這種自由選擇轉移到實際的行為上去。他的行為是被超越本人所能控製的因素決定的,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防禦性和在體驗采取決定所需要的一切資料上的無能。這樣的人總是沒有生活上的權力感,也總是沒有無限可能性的感覺。他們的選擇自由是有限的,對於未來的視野也是狹隘的。

5、創造性

機能充分發揮型的人都是具有高度的創造性的人。由於他們的其他特點,所以,難得看到什麼事情是他們所不能做的。那些對一切經驗完全敞開的、信任他們自己的有機體的、和靈活地做出他們的決定和行動的人,就是將在他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以創造性產品和創造性生活表現他們自己的人。另外,他們在行為、轉變和成長上是自發的,而且是在反應他們周圍生活的豐富刺激中發展的。

羅傑斯認為,機能充分發揮的人能在環境條件激烈變革的情況下,更有適應能力,並能生存下來。他們擁有妥善處理傷害性事件的創造性和自動性,例如,在戰爭或自然災禍中。因此,羅傑斯認為,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機能充分發揮的人是“能勝任的前衛部隊”。

五、新人型

弗洛姆認為,心理最健康的人是在人本主義的共有製社會主義社會中出現的新人。

在《占有還是存在?》(1976)一書中,弗洛姆區分了占有和存在兩種不同的生存方式。弗洛姆認為,“占有”把個人與世界的關係視為一種占有關係,它想要占有包括其自身在內的一切。這種性格結構著重的是物,具有消極、靜止、僵化的特征。“存在”不占有也不希望占有任何東西,它表現歡樂並建設性地利用自我的能力,與世界融為一體。這種性格結構著重人的本身,具有變化、積極、運動的特征。占有等於惡、利己。存在等於善、利他。

占有這一生存方式的本質,根源於私有製的本質。在這種生存方式中,至關重要的是獲得財產以及保存已經獲得的財產的無限權利。占有有兩種方式:一是社會性的,即為享受生活,為占有而工作,為獲得成功而奮鬥。二是生物學的,即為生存而占有,占有人天生需要的某些物品,如食物、房屋和異性,以謀求和延續自身的生存。

存在這一生存方式的先決條件是獨立、自由和有批判的理性。其基本特征是存在的主動性,這裏不是指外在的主動性,即忙於事務,而是指內在的主動性,即創造性地使用人類的各種權力。主動意指表現一個人的能力、才幹和天賦——每個人生來都擁有這一切,隻不過程度不同而已。主動也意指自我的更新、成長、才氣橫溢、愛、超越孤立的自我的束縛、對一切感興趣、“能聽取他人的意見”以及富有犧牲精神。人類生來就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的欲望:要表現自己的才能,要積極主動地與他人發生聯係,逃避自私的樊籠。

顯然,占有是一種病態,而存在則是健康的。

弗洛姆認為,每個人都可一身兼有占有和存在兩種方式。哪種方式表現普遍和占據支配地位,取決於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在私有製的資本主義社會,占有方式在人們身上占據支配地位,因此,縱然不是所有的人,但是,至少是大多數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病態心理的人。隻有強調給予、共享、與他人交往以及自我犧牲的社會,才能削弱占有方式的勢力,使存在方式占據支配地位。這一新的社會,就是弗洛姆心目中的烏托邦——人本主義的共有製社會主義社會。

弗洛姆認為,這一新社會的功能,乃在於鼓勵新人的出現,這種新人的性格結構將具有以下特征:

1、願意放棄一切占有的方式,以便達到真正的存在。

2、相信自己的存在,自己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需要興趣、愛和與世界相一致,並在此基礎上確立安全感、同一感和信心,而不是將建立在占有欲和控製世界的欲望的基礎上,使自己成為占有物的奴隸。

3、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或物會賦予生命以意義,隻有這種徹底的獨立自主和否定物質的精神,才能成為關心他人、與他人分享一切的完全主動性的條件。

4、人的存在乃是他此時此地充分顯示的那個樣子。

5、從給予和分享中獲得快樂,而不是從積聚財物和剝削中獲得快樂。

6、從各方麵表現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尤其是知識方麵而不是從物品和權力方麵,因為物品和權利都是僵死的,唯有生命和適於生命發展的一切才是神聖的。

7、盡自己的一切可能消除貪欲、仇恨和種種幻想。

8、不崇拜偶像,不抱任何幻想地生活,因為人們已經達到不需要幻想的階段。

9、培養自己的愛的能力和批判思維、理性思維的能力。

10、拋棄自戀,承認人類生活中所固有的種種可悲的局限性。

11、讓自己和自己的同胞得到全麵的發展,並使之成為生活的最高目標。

12、認識到紀律和正視現實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必要條件。

13、認識到隻有結構上的發展才是健康的發展,而且還必須認識到作為生命之屬性的結構與作為無生命、僵死之物屬性的“秩序”之間的區別。

14、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是為了逃避不堪忍受的現狀,而是預先考慮切實可行的辦法,以便改變現狀。

15、不欺人,也不為人所欺;可以做一個天真無邪的人,而不可做一個幼稚無知的人。

16、認識自己,不僅要認識自己所了解的那個自我,而且要認識自己所不了解的那個自我——即使對自己所不了解的東西有一個朦朧的認識也好。

17、意識到自己同一切有生命物體的統一性,從而放棄征服自然、掠奪、蹂躪和摧殘自然的目的,努力去認識自然,同自然通力合作。

18、自由並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成為自身的可能性;自由並不是一大堆貪婪的欲望,而是一種巧妙的穩定結構,它隨時都麵臨興與衰、生與死之間的選擇。

19、認識到罪惡和毀滅乃是生長停滯的必然結果。

20、認識到隻有少數人具備所有這些品質,達到完美的境界,但是,這些少數人不應懷有“實現這一目標”的野心,他們應認識到這種野心不過是貪婪和占有的另一種方式而已。

21、在不斷充滿生氣和活力的發展過程中獲得幸福,而不管命運允許人們走多遠。因為人們對如此充實的生活感到十分滿足,以至於很少有機會去進一步考慮自己能否得到什麼。